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萌芽、夏賞花:清人都有哪些休閑方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

也許大家認為清朝沒有電、沒有網絡、沒有飛機高鐵,生活似乎除去種田打獵、處理公務之外毫無樂趣。尤其清朝女子除了相夫教子、侍候公婆之外,似乎沒有任何娛樂節目。實際上,清人的休閑方式比我們想象中要更豐富,也更有情趣。

農歷一月,也是正月,正是天寒地凍時節,京城劉府後宅裡卻是一片和融之景。府中女眷趁著這日微雪早早聚在了主母內院,屋內籠了兩個炭盆到是暖和。幾人一邊烹茶,一邊觀雪聊天,正是說到興起時,有人提議這樣的氣象還該有美食做伴。便有婆子從廚房裡搬出去歲秋天釀下的果酒,又切幾塊兒新鮮的鹿肉,直接在屋子裡烤肉飲酒。忽而有門房前來招呼說是有好友踏雪來訪,興意更濃。

農歷二月,萬物始發。氣象忽寒忽暖,郊外的杏花已經綻放,憋悶了一個冬天的清人趁著好時節邀了好友在城外踏青。也有人喜好安靜,便找一處亭子擺一副棋局,兩人對弈,監視者不言,美好時光就此停住。

農歷三月,百木轉榮。身體強健的男人們早已經換上了春裝,眾人下朝之後,縱馬於城外,就著落日夕陽,賦詩高歌。或是官員趁著休沐,學生趁著學堂放假,和朋友一起到別院的莊子裡聚會,河水解凍有魚探出水面,幾人在園中垂釣到是愜意。

姑娘們也趁著氣象漸暖走出了閨房,寫了拜帖給自己的手帕交,約了時間到別府的後花園中賞花嬉戲。此時春風煙柳、杏花微雨,秋千架上姑娘們的身姿輕盈如燕,笑聲朗朗隻飛到院落之外。

農歷四月,梅子黃熟、陰雨連綿。雖說江南水鄉此時並不適合出門,卻不知此月最是賞景佳期,滿園姹紫嫣紅芬芳四溢。府中好女趁著雨停,在園中采了新鮮的花朵,又打了井水將花朵洗乾淨,到廚下做成花糕、花酒分別送到各個院落裡,美景美食便都用這種方式重新賞了一遍。

農歷五月,別稱仲夏。清朝五月有一個盛大端午狂歡,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剛進五月便會在門前屋簷下懸掛菖蒲葉和艾葉驅邪避禍,北方吃甜粽、放煙火,南方則賽龍舟玩樂。

但仲夏時節、烈日炎炎,為了納涼一些家境殷實的清人便在後花園中挖一個池塘,池塘邊種上竹子、梧桐等。等到烈日西落,一家人或坐在竹林中,或在梧桐樹下擺一張躺椅,吃著茶果點心,看著前面池塘裡荷花綻放、金魚嬉戲。風吹竹林颯颯作響,又有涼風習習,便也能心平氣和地過了仲夏。

農歷六月,暑氣逼人。但此時正是荷塘采蓮的好時節,上個月剛剛賞完荷花,這個月荷花凋落,留下青翠的蓮蓬立於水面之上。

家中女主人則讓奴仆將這些蓮蓬采下來,蓮心做成茶,蓮子則煲湯煮水,甚至新鮮的荷葉都能和面做各類點心,滋味都極其美妙。

有時女主人覺得采蓮有趣,也會換上羅裙,劃著小舟采蓮取樂。柔風掠湖、荷香陣陣,佳人泛舟於水上,荷花與蓮葉相映成趣,為刻板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幾分情趣。

農歷七月,又是秋收時節。農人講究秋收冬藏,七月恰是米谷豆子成熟的時節,還有各種瓜果也在這段時間成熟,故而,七月又稱瓜月。除了收獲,七月裡還有七夕節,這一日,女人拜月乞巧,男人則拜魁星祈願科舉順利。眾人月下祈福,懷揣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渴望。

浙江、廣東等地在這日還會舉辦盛大的七夕盛會,不僅有煙火表演,還有舞龍舞獅、雜耍、評說等節目,極其熱鬧。

農歷八月,謂之仲秋。此時天高氣爽,氣溫逐漸開始轉涼。劉統勳見庭院中的桂花也已經盛放,便在府中舉辦了小聚會,府中少爺們齊聚在園中對月吟詩,既是彰顯父愛又能考校功課。

農歷九月,又稱霜月,因早上地面含霜而名。九月雖已經入秋季,但花朵開的依然極其繁盛。菊花、月季、薔薇、紫藤等在秋雨中更顯嬌豔欲滴。這個時節不少地方會舉辦盛大的賞菊會。大家爭相將家中精心養護的菊花搬到一處,邀請好友們欣賞品玩,偶爾還會交流種植經驗,對菊吟詩等。

不過對於劉府而言九月卻是一個“棗月”,院內幾株棗樹早已碩果累累,家中小廝用長杆將棗子打下來後,廚娘們用其做成棗糕也是別有風味。剩下一些便用來釀酒,等到來年春天,取出此時釀的新酒,就著春風吟盡,滋味無比暢快。

農歷十月,初冬悄然臨近。因鄉間開冬之後,收成已畢、正值農閑。再加上即將到來的寒冬臘月將人們從戶外驅入了室內。於是,難得閑暇下來的清人極其喜歡在這個時節娶親嫁女。新娘趁著婚期未到,在閨房中繡嫁衣被褥,而其餘人則操辦喜事。此時倒真得了幾分歲月靜好的意味。

農歷十一月,時入仲冬、氣象愈寒。室外寒風呼嘯而過,只有生活實在艱難的青壯男子才會趁著這段時間到山中打獵,希望能換取一些糧食。尋常人家此時大多閑聚在一起,聊聊各地趣事。

勳貴人家的樂趣就更多了,大家或是欣賞家中古畫,或是到別院裡去泡溫泉,或是圍爐吃火鍋、烤肉,或是燕居焚香,無邊的趣味為這冬日平添二三暖意。

農歷十二月,北方京城已是冰天雪地。臘月時節,大家喝了臘八粥,就開始準備年貨了,逛廟會、燒香祭祀,忙忙碌碌,新年似乎就要到了。此時牆角的梅花悄然綻放,剪幾枝梅花,插在室內,即使不焚香,也有幽幽香氣。清人僅用這一枝兩朵,便承載了雅致而深厚的趣味。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