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江創新” 不僅僅是科技

從制高點俯瞰,上海張江地區的“鸚鵡螺”如一抹銀色渦輪,又像汲汲以求的探索之眼,發射出未來之光。

這是上海光源,也是張江這片只有95平方公里區域最核心的大裝置之一。

1992年7月,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成為第一批國家級新區。如今,張江科學城已經匯聚了1.8萬餘家企業,包括53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828家高新技術企業。下一步,它的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學城”。

作為服務科技企業的園區,也在隨著企業發展實現自己的創新。在規劃布局、產業鏈引導培育和吸收留住人才方面,張江也有自己的“獨門秘笈”。

在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科學城展示廳裡,參觀者在國產大飛機模型前駐足觀看。

部署

大科學裝置從點至集群

在北京2035和上海2035總規中,兩座兄弟城市都設立了“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定位。而在各自的科技園區中,大科學裝置也成了不約而同的選擇。

上海光源就是這樣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的同步異塵餘生光,被科學家稱之為繼電、X光和雷射之後,為人類文明帶來革命性推動的新光源。

2018年11月1日冬夜,通過16個小時的調試,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順利出光。這意味著上海光源二期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上海光源二期、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我國首台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平台等項目,再加上上海光源和國家蛋白質中心上海設施,將組成全球光子科學研究綜合能力最強的大科學設施集聚地之一。

如何更好地集聚張江科技資源,舉全市之力建一批光子大科學裝置?上海在戰略部署層面之下,有了具體安排。

按計劃,上海光源現有13條光束線站投入運行、2條即將試運行,上海光源二期的目標是在原有裝置基礎上新建16條光束線站,全面提升上海光源的實驗研究能力。預計明年上海光源將有近40條線站建成並向用戶開放,屆時每年將有近萬名科研工作者利用該裝置開展前沿和應用研究。

張江的能力,不僅僅在光子科學研究領域,它同時還是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

在張江科學城展示廳中,一個個具體項目星羅棋布,勾勒出張江科學城未來的宏偉藍圖。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張江科學城首輪、共計73個“五個一批”項目已全面開工,其中27個已經完工。

“未來張江的科學地標,將從一個,變成一群。”“上觀新聞”這樣說。

破壁

建起生物醫藥研發生產“生態鏈”

有政策開源,張江就做出了一江活水。除了高大上的大科學裝置,張江還將加速打造兩大產業集群,其一就是“醫產業”集群。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印發《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方案》,在京、津、滬等10個省(市)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

“要說哪裡做得有特色,就是我們搭建出了一個研發、生產、銷售的生態圈。” 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過去,生產藥和研發藥必須是同一家。雖然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一些研發人員帶著技術來到上海,擺在他們面前不可突破的壁壘是——研發要做、還要管生產。

生產就意味著要融資、要拿地建廠、要去建生產線、還要做好品控。這一系列“麻煩事”宛如銅牆鐵壁,使得很多創新成果到了臨床二期三期就直接被大藥企收購,研發人員無法充分享有藥品上市後的利潤。

面對這樣的壁壘,有了國家層面的政策,張江開始想辦法突破,他們找到了勃林格殷格翰。

將生產基地建在張江的勃林格殷格翰是一家德國醫藥公司,也是進入去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的一家低調藥企。園區負責人和這家企業商量,希望他們承接更多園區研發藥企的生產環節。

“生產環節我們提供公共大平台,研發企業不用再受融資建廠、把控生產之苦。”園區負責人描述,這樣就可以讓企業專注於研發和銷售兩端。將本屬於一家企業內部操作的流程,變成了一條“研發—生產—銷售”的生態鏈。

生態鏈的建設不僅幫研發企業打破了壁壘,也讓生產企業嘗到了甜頭。勃林格殷格翰在當地時間4月17日發布了2018年全年財報。當年,企業實現了175億歐元的淨銷售額,其中中國銷售首次突破8.8億歐元、即10億美元大關,增速高達23%。中國生物製藥需求的崛起,讓勃林格殷格翰的業務出現了新的萌芽。去年一年,其收入就達到了7億歐元。在這家企業的三大業務中,增長最快的是生物製藥合約生產,8.3%的增速遠超其他兩項。

無論是對於醫藥產業領域,還是創新藥研發生產企業來說,中國創新藥已經迎來了史上最好的時代。公開報導顯示,目前張江已經佔到了3個“30%”——國家新藥研發機構有30%來自張江,國家每年用於新藥開發總預算的30%投入張江,30%的全國一類創新藥帶著張江的身份證出生。

延展

市場標準定“人才”

就在本月11日,浦東國際人才港在張江正式開港,同時推出自貿區外國人來華工作“一網通辦”服務平台。

今後,外國人在浦東申請工作許可證、居留許可證時,只需5個自然日就可完成審批。人才港拓展了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將原先串聯的海關體檢、人社局工作許可和出入境居留許可三項流程改為並聯,實現了工作流程的革命性再造。

為什麽叫“革命性”再造?相關負責人細數,目前手動錄入資料欄已經減少70%、審批時間減少60%、申請材料減少了一半,審批效率提升了四成。“單一窗口”正式受理後,可在5個自然日完成外國人工作許可、居留許可的審批。

在香格裡拉酒店擔任經理的德國人烏爾裡希是平台受理申請的首批外國人之一。“實在是太快了,讓人不敢相信。”他感歎道。

這樣的平台,全國很多城市都在搭建;這樣的流程再造,不少城市都各有經驗。在這其中,上海有所不同的,是對“人才”的認定。已經持續8年的“張江新十條”計劃,顯現出上海的務實:“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從不同角度補充完善人才評價體系”。

什麽是“以市場為導向”?

以往,對“人才”的評定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學歷、資歷。但是在張江,企業對其認可程度成了重要的標尺之一。

“如果一個人學歷不高,但是企業有這麽多薪水付給他,他在境外有很高的職位,你說他是不是人才?他要不是人才,企業花那麽多錢聘用他乾嗎?”相關負責人說,在張江,“高薪或繳納個人所得稅較高”的科研和管理人才都能享受到相關激勵。

記者手記

政府流程調整以企業需求為目標,設定政策標準參考市場成熟體系,這是記者在張江科學城最直接的感受。

目前,京滬兩地都在全力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同時也都在集聚大科學設施、科學平台、一流創新型學校和國際知名科技企業。從政府做好服務的角度,如何能更讓企業、人才“解渴”,找準“人才”提供服務,是北京相關部門需要仔細研究的課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