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避暑有三害,個個都入髓!隻用這一招,氣血暢通,排出體內寒濕!

回復【健康】送你一個「萬病方

三伏天了,大家都在說:熱啊熱啊熱啊!避暑避暑避暑啊!……但這裡提醒大家:暑天不避暑,暑汗賽黃金。怎麼講呢?

「暑」字上下兩「日」,中間為「土」,火能生土;一撇右旋,實乃天道。「暑」字詮釋了自然界一段特殊的時空狀態,乃至它對生物的影響:暑期是動植物生長一年之中的最重要時段,暑期的炎熱是人身心細胞生長更替的必要條件,排斥炎熱即是否定生長。

看不明白的別急,《黃帝內經》講了個道理,到夏天的時候萬物是向上向外發散,人體內的病、骨髓裡的病都浮上來了,它失去了根基,但如果你吹著冷氣機,毛孔關閉,病走出了骨髓,卻不能排出身體,就會在骨之外、皮之內遊盪,所以感覺渾身那麼酸、那麼難受,坐不好,躺不下。

所以,夏不炎熱,不出透汗,秋冬必然寒涼,為今後的血栓、中風、癡獃等一系列瘀阻之證埋下禍根。因為暑期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避暑是逆「天」而行。

怎麼辦?把毛孔打開!使酸性的汗液走出去,使身上的毒氣和味道散發出去。(散發的辦法後文會說,切勿望文生義,暴曬妄動哦~)

避暑有三害,個個都入髓

而且,從大暑開始,我們要連續接受異常的三段氣候,即是「夏行秋令」、「秋行冬令」和「冬行春令」。氣候的錯位必然帶來流行性的疾病:

大暑至小雪四個月,以瘀阻為因的心梗、腦梗會成為主證;小雪至大寒兩個月,以心氣不足為因的心衰、腦梗、腦溢血會成為主證。所以,小暑天養好不但是當時好,還是為了以後好。

暑期避暑,危害有三:

  • 一是熱邪不出,內外熱邪勾結,心焦、肉酸、氣短、皮粘等諸多不適纏繞周身;

  • 二是熱邪壅阻,外遭風寒,常患熱傷風感冒;

  • 三是體內陽氣不足,身心不長,表現為秋冬心寒,四肢不溫。

對此,我們時令養生人,非但不感到熬煎,反而歡喜迎來了不可多得的機緣和盛宴。「暑夏病無根。」特指這樣的時空,病邪向外發散,是人祛病的良機;借天力將病拔出,不亦樂乎。

所以我們講:秋冬的病往往是夏天播種的;夏天播種秋天的疾病,也會播種秋天的健康和充實。暑夏在身心播種了充足的陽氣,秋天心曠神怡,肌肉充滿活力,氣色如白絹裹璞玉;如果種下寒涼,秋天腸胃虛寒,肢體萎軟,面色青灰。

暑期這麼重要,我們要怎麼過?有沒有一些好的方法?當然有啦!文章開頭不是說要排除酸性汗液嘛!

當然,把毛孔打開不是要求大家去太陽西下暴曬,也不是要求大家去做劇烈運動,畢竟出太多汗會讓血液更加粘稠,增加心臟的負擔。推薦大家,在此不避暑、排除暑濕的方法:泡腳。

《黃帝內經》雲:聰明的人沒有病就去養生,因而不會生大病。愚蠢的人不養生,等到有病才去治,好象敵人來了才想起打造兵器,渴了才去挖井,豈不太晚了嗎?所以,聖人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

晚上泡腳,養腎補血

晚上九點泡腳,最能養腎——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補腎,是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

水溫控制——水溫以40℃~45℃為宜。可以先用手試試,糖尿病人保險起見,可以用溫度計做測量。

泡腳的竅門

  • 上半身不出汗,下身出汗,代表著腎寒。

  • 上身發熱,下半身不出汗,代表著氣虛。

我國傳統中醫理論也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理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濕灼」的記載。

艾草泡腳效果才好

艾草有溫通經絡、活血驅寒的功效,泡腳時可以直接為身體注入陽氣,逼出體內的寒氣和濕氣。

熱氣騰騰的葯湯中,艾草的溫熱藥性充分發揮,能夠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向全身輸送陽氣,同時還能將病菌、寒濕一同帶出。

女性朋友的一些血瘀引起的疾病,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活血的功效,從內到外的調養身體,外表自然流露彈性肌膚、盡顯細膩光澤。

部分人群泡腳的時候,會感覺膝蓋很涼,說明體內的寒濕正在被逼出體外。

艾草泡腳特別適合臉色慘白、手腳冰涼、失眠頭痛、患風濕的人群。堅持泡腳,可以明顯感覺到體內升起的暖意,氣血通暢了,體寒、睡眠、關節等困擾都會迎刃而解。

雙腳泡在葯湯裡,能明顯感覺到血流加快,暖意從每個毛孔進入身體,直達心扉,雖然泡的是腳,但全身都暖和了,甚至稍稍有點出汗。

三伏天、大暑天、秋老虎……對有些人或是炎熱的熬煎,對時令養生人來說,是天賜良緣。不要再等了,趕緊泡吧!

回復【名方】送你「十大名方

覺得不錯,請點贊

100萬人都在看

注意:本文所用為基本方,使用前請顧問醫生指導。商務合作請聯繫 謝經理:18670002202(微信同號)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養身參考」

本文由養身參考整理髮布

轉載必須註明來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