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火箭軍地下工事罕見曝光 由唯一軍級工程部隊打造

撰文 | 李岩

幾天前,央視罕見地曝光了火箭軍某地下“秘密基地”,分析認為,地下基地可以大幅提升火箭軍戰時生存能力。

將指揮樞紐的決戰利器藏於地下,並非只有我國如此為之。隻不過,由於我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那麽如何扛過敵人第一波核打擊並實施戰略反擊就顯得格外重要。

政知圈(微信ID:wepoolitics)注意到,這些曾經一直存在於傳說中的地下工程在軍迷口中有一個外號,“地下長城”。

隧道可容納發射車並排而過

影片報導中,對於“地下長城”的展現並不全面。但從寥寥幾個鏡頭中可以看出,火箭軍地下洞庫內不僅有完備的生活保障設施,還具備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幫助火箭軍隨時反擊。

影片中的通道內,可以輕鬆地容納兩輛飛彈發射車並排而過,地下洞庫的規模可見一斑。

影片中,央視援引外媒的評價稱:“中國的飛彈陣地異常堅固,需要幾十萬噸的鑽地核彈,才能將其擊穿。”

揚長避短的“地下長城”

實際上,這並非官方第一次曝光相關設施。

政知圈注意到,2009年底,中國國防報同樣對原二炮部隊修建地下洞庫情況進行了部分披露。揚子晚報在後來的轉述中還聯繫到1995年夏天軍報的一條不起眼的消息:“數萬名二炮官兵經過10多年浴血奮戰,終於完成某項重大國防工程。”

歷經十數年建設,“地下長城”被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政知圈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麽?

分析人士認為,牢固而隱蔽的“地下長城”是中國保存“二次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於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確保最低威懾數量的洲際飛彈在躲過敵方攻擊後仍能成功發射,成為火箭軍(原二炮部隊)最重要的任務。

有媒體指出,中國第一種洲際飛彈——東風-5採用加固的發射井方式部署。中國在1979年開始部署東風-5型飛彈時,其真假發射井共計24個,但這些保護措施在越來越精密的偵察衛星和越來越精確的防區外飛彈攻擊面前顯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發射井不能確保飛彈安全,那麽將整個發射陣地完全埋入數百米的地下,顯然被原二炮部隊認為是可行的方案。

相較之下,美俄兩個核大國的核武庫建設時間比較早,它們的陸基核力量更多地選擇公路機動發射方式。這種隨時機動隨時發射的“無依托”發射方式,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要遠遠高於固定發射井。因此,我國在幾十年前機動發射技術不成熟之時,打造“地下長城”過程中也有無奈的成分。

時至今日,我國的東風-31AG、東風-41等機動發射彈道飛彈已經可以躋身世界先進,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地下長城”了?答案沒有那麽簡單。

專家指出,無依托機動發射的彈道飛彈打擊精度明顯低於從固定發射陣地發射的飛彈,如俄羅斯白楊-M洲際飛彈從井下發射時的命中精度約260米,但是在公路機動時則增至450米。而將機動發射的安全性和固定發射的準確性融為一體的“深埋部署”方式,可以將二者的優點囊括。

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介紹,所謂“深埋部署”,就是平時為戰略核飛彈開鑿深達數百米的“地下長城”,戰時可依托地下網狀走廊由軌道車或重型拖車運送飛彈、設備和人員至固定地點就位發射,而這一切僅從地面上觀察無法發現。

由唯一軍級工程部隊打造

軍改後,二炮部隊更名火箭軍。

更名後不久,國際在線便刊文披露稱,這些地下工事正出自被譽為“飛彈築巢人”的火箭軍某工程部隊,它是全軍唯一一支軍級建制的工程部隊,擔負火箭軍所有飛彈陣地和部分軍委、戰區地下指揮工程施工任務。

上述的任務描述不難想象,這支部隊所執行任務多為軍事機密。因此,作為工程部隊雖然在軍內級別最高,但是他們卻必須保持隱姓埋名的低調。

更有意思的是,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了解到,在美國五角大樓,有一個機構專門負責收集並評估中國“地下長城”的情報資訊,火箭軍工程部隊的行蹤更是美國人盯梢的重點。因此,這支部隊內部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無論部隊挺進何方,都不能告訴親人;無論官兵在做什麽,都不允許公之於眾。

被隱藏的不僅是涉密任務,還有這些“築巢人”的辛酸。

在少有的媒體專訪中,上述部隊中一名普通的工程兵袒露了心聲:“等工程竣工了,我一定要躺在太陽底下曬上三天。”由於常年身居地下加上坑道潮濕,許多戰士都患有程度不一的關節炎、風濕病以及皮癬等職業病。

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過去五十多年的時間裡,火箭軍工程部隊累計有近4000名官兵因公傷殘,510名官兵因公犧牲,318名被評為烈士。在這些默默無聞的“地下工作者”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平時就是戰時,施工就是打仗”。

美國都有哪些地下指揮部?

正如開頭所言,將戰略力量、戰時指揮部深藏於地下,是各國通行的做法。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先進的,莫過於美國的防空司令部——夏延山核掩體。同時,這裡也是世界上惟一的全天候負責監視太空中圍繞地球運行的8000多個人造物體的監控中心。有趣的是,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發現,十八大後,中國前國防部長常萬全還曾受邀參觀過上述司令部。

事實上,這座隱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夏延山山洞內的世界上規模最大、設備最現代的軍事指揮中心是冷戰“核陰雲”催生的產物。1958年5月,美國和加拿大簽訂協定,成立了用於監視和警戒蘇聯洲際飛彈和遠程轟炸機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監視網設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境內,數據處理中心依照靠山隱蔽、易防禦、難摧毀的原則選在了夏延山山體內。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曾向媒體介紹,整座大山已被“掏空”,內部建有15座高樓。整個北美防空司令部都由30毫米厚的鋼板拚焊而成,底部由近百枚大型彈簧支起,以便於承受住天然地震或遭到核攻擊時的強烈震動。頂部和四周都被厚達數百米的花崗岩包圍,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掩體。通往外界的大門厚達2米、由鋼筋混凝土製成,一旦關閉後則“與世隔絕”。此外,上述司令部內常備有大量水、食物甚至是空氣,可供近千人在不更新補給的情況下工作30天。

實際上,在冷戰期間,包括前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中國等國家都有大量的軍用核掩體。而除了夏延山掩體,美國還擁有白宮地下指揮中心、戰略空軍司令部等諸多地下掩體指揮部。

資料 | 新華網 央視 環球網 國際在線 軍報 南方日報等

校對 | 項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