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舌尖》導演這回出手,看完想去潮汕胡吃海喝一個月

每當我要寫美食紀錄片的時候

總是會給自己叫上一份特別豐盛的午餐外賣

不然隔著螢幕的落差太大

真的沒有什麽工作的動力哦

是的,橘子君今天的主角又是美食紀錄片。

去年10月,《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貢獻了一部片頭就能讓你看餓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真的很下飯

說起來陳曉卿真的很致力於打造「風味」這個IP了:

除了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還有美食脫口秀《風味實驗室》

現在又來了一個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

陳曉卿不是導演,但是負責編劇和監製。

豆瓣8.6分的成績也不算砸招牌

顧名思義,這個紀錄片就是介紹中國潮汕的美食。

潮汕不是城市的名字,而是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區的統稱。

它確實是美食之城,梁文道之前在綜藝《圓桌派》講過:

潮州很難找到難吃的東西

陳曉卿的讚美更高:

汕頭是中國美食的特別寶貴的孤島

沒有去過汕頭的美食家,沒有資格叫美食家

說起來無論《舌尖上的中國》還是《風味人間》, 都是很重視社會人文底蘊的美食紀錄片。

只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後來大家覺得這些美食紀錄片不好看了,也是因為社會人文的部分有時候喧賓奪主。

但是《風味原產地·潮汕》不是:

它一集10分鐘,一共20集,每集專注一種食物, 你可以當它是美食Vlog,相當適合下飯。

我們來了解一下潮汕人民的20個主題菜單:

普寧豆醬、牛肉火鍋;

牛肉丸、腐乳餅、鹵水鵝、益母草;

魚飯、醃蟹、擂茶、薄殼;

菜脯、魚丸、粿條 、紫菜;

生蠔、潮柑、南薑;

魚生、橄欖、魚露。

我發誓,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真的一直忍不住對著螢幕吞口水。

尤其是沒有一頭牛,可以活著走出潮汕。

比如聞名遐邇的牛肉丸

據說三分之一汕頭人的早飯都是一碗牛肉丸粿條湯

肉丸最開始是中原地區的美食,來到潮汕以後就被「好吃」的潮汕人改進了製作方法。

看起來小小一個,其實牛肉丸製作起來要費上不少力氣:

每個人手持重3斤寬4厘米的方形錘刀,把牛肉捶打成牛肉糜。

捶打過程至少30分鐘,牛肉纖維變得松散,細胞分子重新排列,牛肉變得細致綿稠,才能成為牛肉丸的主材。

反覆捶打的這個過程,對手的傷害不可逆

接著加入蘇打、魚露、冰塊,在恆定的低溫條件下攪拌牛肉糜。

攪拌也有講究:先慢後快,先輕後重

做成丸子,溫水煮開,肉質彈牙的潮汕手打牛肉丸才可以算是正式出世。

牛肉火鍋則是潮汕人對牛肉的最高禮遇。

這個也很有講究,絕對要求就是新鮮:

從活牛宰割,到分送火鍋店,最後上桌食用,時間要控制在幾個小時裡。

解牛師傅的刀工必須快準狠,要在4個小時分解所有牛肉

所以你可以在潮汕的牛肉火鍋店裡見到還在跳動的牛肉,不要驚訝,那是牛的神經末梢還沒死亡。

人類的口腹之欲就是建立在牛的痛苦之上……不過不影響我還是熱愛新鮮的牛肉火鍋。

這個分解也不簡單:

牛肉的紋理和厚度是刀工的直觀標尺

而且牛可以被分解出十幾個部位:嫩肉、脖仁 、五花趾、胸口朥、吊龍、匙柄。

牛骨熬湯,零星飄著幾塊白蘿卜,湯頭清澈見底。

牛肉出鍋,蘸點沙茶醬,就是對舌頭的雙重猛攻。

除了牛肉,潮汕人民生活在海邊,真的是可以吃到各種海鮮。

比如隻用鹽、水和魚一起烹煮的魚飯:

過去海魚不能冷藏保鮮,漁民將魚用海水煮熟保存,這就是魚飯誕生的初衷。

魚擺入竹筐,一層魚,一層鹽,條條相疊,層層相錯,竹筐和魚一同煮。

而現在所有海鮮都可以是魚飯

只需鹽和水,猛火深湯,就是魚飯。

製作方法雖然簡單,但是這些海鮮的鮮味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一口下去全是海洋的味道。

當然海鮮最好的享用方式一定有生吃:

醃蟹

本東海人民小時候也無比熱愛醃蟹,只是海洋汙染嚴重,螃蟹的價格昂貴,已經太多年沒有吃到這玩意兒了。

來自調料的多重風味,和螃蟹的鮮甜充分融合,每吃一口,天靈蓋都要打開了。

日本的刺身其實也應該喊中國沿海的魚生一聲前輩

或者把海鮮化作調料:

不適合直接食用的魚就放在大缸裡發酵

經過兩年漫長的醃製和發酵時間,撥開表面的結晶和浮塵,就是潮汕人最重要的調料:魚露。

據說潮汕人的廚房可能沒有鹽,但是絕對不會沒有魚露。

其實看完這麽多的紀錄片,發現潮汕為什麽會是中國美食的孤島了:

他們繼承並且改進秦朝已經出現的美食文化,並且保守地抵擋著外來食物的進攻。

就是因為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它才會成為中國美食的一面旗幟吧。

無論《風味人間》還是《風味原產地》,是風味更是人間。

有這樣充滿故事和溫暖的美食,人間沒有不值得,人間簡直太值得。

最後一句

我好慘一女的

明明已經看完了《尋味順德》《老廣的味道》《風味原產地·潮汕 》三部曲

卻至今沒有去過廣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