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目標火星!NASA 的“毅力號”有架無人機相隨

台灣時間 7 月 30 日 19:50,美國 NASA 當下最先進的火星探測車「毅力號」(Perseverance)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由宇宙神 5 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我們一起,向火星進發。」毅力號在自己的 Twitter 上寫道。

毅力號還得花七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火星,預計於 2021 年 2 月 18 日,在火星上的傑澤羅(Jezero)隕石坑著陸。這個隕石坑是一個距今約 35 億年的古老湖泊的遺跡,寬約 45 公里,科學家們認為這裡可能是尋找古代生命跡象的最佳地點之一。

傑澤羅(Jezero)隕石坑|NASA

抵達後,火星車將在為期至少一個火星年(約 689 個地球日)的任務期間,搜尋古代微生物生命的跡象,描述氣候和地質特徵,並為將來返回地球收集樣本。

非常有意思的是,本次發射,除了毅力號之外,還搭載了一架小型火星直升機,能夠對火星車著陸區域附近進行空中偵查。一旦成功,將成為首架在其他行星上飛行的可控飛行器。

火星上的自動駕駛汽車

NASA 在火星上成功登陸的第一台火星車是 1997 年的「索傑納號」(Sojourner),大概只有微波爐那麽大。之後,美國又將「勇氣號」和「機遇號」送往火星,這兩台高爾夫球車大小的雙胞胎火星車在 2004 年發現火星在變成冰凍沙漠之前曾有水存在的證據。


到了 2012 年,「好奇號」開始執行任務,它和汽車差不多大。它發現,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在數十億年前曾是一個湖泊,那裡的環境也許可以支持微生物存活。

而剛剛順利升空的毅力號,就是在好奇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由於當初製造好奇號剩餘的備用零件都還在,所以才能在 NASA 微薄的預算裡推動這個任務。」NASA 的科學副署長 John M. Grunsfeld 說道。但毅力號配備了更強大的相機系統,和專門的地形繪製與導航電腦,這使得它能更自由地決定路線和前進方式。因此,毅力號被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機器人系統工程師 Philip Twu 稱為「火星自動駕駛汽車」。與地球上的人一樣,毅力號使用一系列將數據反饋給機器視覺算法的傳感器進行導航。

毅力號火星車配備了七大科學儀器,23 顆相機,2 個麥克風和一個鑽。所有這些更新,讓毅力號一天能平均行進 200 公尺左右的距離,與目前探測車的單日行進距離紀錄,由機遇號所創下的一日 210 公尺相當。可以說,它從一開始就是以長途旅行為前提設計的探測車了。

火星上的首架人類直升機

在本次火星任務中,NASA 還給毅力號配了一台火星無人機。這架名為「機智號」(Ingenuity)小直升機重僅為 1.8 公斤,高 0.5 米。因為火星的大氣稀薄,密度只有地球大氣的 1%。所以,機智號被設計成這樣:4 個特製的碳纖維螺旋槳排列成兩個 1.2 米長的反向旋轉的轉子,轉速大約 2400 轉——大約是標準的地球直升機轉速的 8 倍。

Ingenuity|NASA

機智號將通過火星車進行通信,然後火星車與軌道飛行器進行通信,軌道飛行器又與地球進行通信。

本次火星直升機項目主要是為了進行技術驗證,並沒有被賦予太多任務使命。火星直升機比軌道上的人造衛星分辨率更高,而且比火星車更加靈活,機動性更強。一旦飛行成功,將為未來火星探測增加了全新的方式。

「你可以說,我們要做的事情和阿波羅登月一樣複雜——當你想到所涉及的機器人技術的複雜性時,」Esa 的人類和機器人探索總監 David Parker 告訴 BBC News,「而這也將是在將人類送上火星的道路上,再次向前邁出的一步……在這次任務中,多個飛行器必須發射、降落、再發射、在軌道上會合並返回地球。」

NASA 和 Esa 估計,將火星上的樣本送回地球的總成本,至少將達到 70 億美元,其中,毅力號的成本為 27 億美元。

本次 Mars 2020 任務從屬於一項更大的航天計劃,該計劃還包括對登月飛行任務,為人類探索更遙遠的火星做好準備。到 2024 年,NASA 將負責讓人類宇航員重返月球表面;到 2028 年,NASA 還將通過阿爾忒彌斯(Artemis)月球探測計劃,讓人類在月球之上和周圍建立持續的存在。科技政策研究所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 去年曾表示,美國最早可在 2037 年實現發射載人火星任務,耗資將超過 1200 億美元。

毅力號火星車和好奇號火星車一樣,也是採用這種空中吊車的方式在火星軟著陸|NASA

登陸另一顆行星、尋找古代生命的跡象、收集樣本,每一項任務都將非常困難。這些挑戰正是 NASA 在「為火星車命名」競賽中從 28000 個候選名字中選擇「毅力」這個名字的原因。

題圖:NASA

責編:於本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