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通識教育不是文理知識“拉郎配”,該做點系統性思考了

國內大學傳統上以專業教育見長,以通識教育見短——

這似乎是近幾年從事通識教育的同仁的普遍見解,也是推行中國版通識教育的主要動機。

問題在於,有關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似乎一直是建立在“想當然”的基礎上,鮮有系統性的反思。

在有限的教學資源與通識教育所承擔的巨大教學負擔之間,必須有所割捨

通識教育往往容易被簡單地理解為“文科生多上一點理科科目”“理科生多上一點文科科目”,並由此成為大學既有學科體系在授課對象方面的擴張。

但嚴格地說,這種做法比較粗糙。筆者雖然原則上也讚成文、理科學生得多了解對方在做什麽,但彼此了解的基礎,應該是一些具有共通性的問題,而不是為了滿足“通識教育”的形式要求。

舉個類似的例子來說。雖然我們不反對大齡未婚男女積極相親找對象,但也不能“拉到籃子裡就是菜”,簡單粗暴地配對。這道理放到文理匯通這個領域,也是說得通的。一名有機化學專業的學生,為何一定要對《大學》《中庸》有深刻研讀?一個搞數論的學生為何一定要背無數首唐詩?這些本事,除了在功成名就之後,在大眾面前展示自己頗具人文素養之外,很難說在其長遠的職業發展中有什麽本質幫助。

然而,一名為法院建立自動化推理系統的計算機專家,確實需要懂點法學常識;一位試圖研究曹操家族血緣遺傳路線圖的遺傳學專家,也得具備一定的文言文閱讀水準,有能力通讀與曹氏家族有關的古代文獻。

換言之,泛泛層面上的文理匯通缺乏“實戰價值”的,而真正能夠兌現為實際科研成果的,則是特定文科的特定路數與特定理科的特定路數之間的“精準對接”。不幸的是,大而泛之的經典閱讀計劃,往往難以提供此類“精準對接”。

當然,部分學術同行或許會認為上述意見過於功利。但大學本科一共才四年時間,屈指數來,第一年熟悉大學教育環境,第二年進入專業學習,第三年剛剛找到點入門的感覺,第四年就要忙著找工作,再刨去中間參加社團、社會實踐和談戀愛的時間,青年學子究竟還有多少時間熟悉中西人文基礎經典,暢遊於人類先賢思想的海洋呢?

筆者在大學教授西方哲學與科學哲學。坦率地說,很多哲學專業的學生到本科畢業也不具備有關黑格爾、胡塞爾哲學等艱深哲學體系的入門級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又能對非人文學科專業的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嗎?

因此,在有限的教學資源與通識教育所承擔的巨大教學負擔之間,我們必須有所割捨。

抓住“實戰性”與“接地氣”目標,向大學生提供新通識教育方案

從當下實際出發,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緊緊抓住“實戰性”與“接地氣”這個目標,向大學生提供文理兼適、且對日後職業生涯也會產生助益的新通識教育方案。

通識教育首先要突出的,是邏輯思維訓練。邏輯思維或批判性思維訓練對所有學科都具有普適性,卻不是大多數中國大學新生的必修課。我遇到過不少理科朋友,在超出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時候,就基本不講邏輯了。此外,對於自認為邏輯感不錯卻缺乏系統邏輯訓練的人來說,是否能夠在複雜的三段論推理中遵循“中項必周延過”等微妙的邏輯規則,也很難說。

其次是修辭學訓練。修辭學這門學問,研究的是怎樣的話在怎樣的語境下能夠起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修辭學在西方的鼻祖乃是亞裡士多德,可現在的通識教育往往強調學習亞裡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卻不強調出於同一作者、實用價值更高的《修辭學》,殊為可惜。

現在,一些大學紛紛開始要求部分文科生學習微積分,而實際上對文科更為實用的數理知識乃是統計學基礎。大量的社會科學研究都需要使用統計學手段,而且統計推理的方法正在向某些新銳哲學分支滲透,實驗哲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許多日常生活中的推理謬誤不僅與邏輯相關,也與統計學相關。遺憾的是,這方面的訓練並非目前通識教育的核心部分。

在筆者看來,除了上面幾個部分,各校的通識教育還可納入以下板塊:

1.認知心理學入門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中最為“硬核”的部分,卻與人工智能等新銳學科的關係非常密切,亦在一定程度上與神經科學有交叉。對於認知心理學的了解,將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科交融的現實案例,為日後的學術研究提供基本的心理學素養。

2.新聞英語翻譯訓練

大學英語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實用性不強,對於經典英語作家的解讀難以迅速提高學生理解英語報刊的能力。大學英語教育應當朝著科技英語、新聞英語的方向調整,而將文學類英語閱讀留給外文系的專業學生。

3.世界歷史、地理知識

缺乏世界歷史、地理方面的素養,是當下大學教育缺失的另一個維度。僅僅讓學生閱讀古代作家希羅多德或修昔底德的作品,並不能幫助他們讀懂今天的土耳其與希臘之間的複雜關係,對於托克維爾的閱讀也無法幫助大學生迅速理解“黃背心”運動的本質。以最有效的方式補足這些知識短板,這是通識教育應該考慮的問題。

4.職業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

倫理學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更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討論與職業和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倫理學問題。這樣,理科、工科與醫科學生更容易從相關案例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要執行如上通識教育方案,顯然需要大學管理層重新調配既有的教學資源,而不能被既有的各科系教師的學術偏好“牽著鼻子走”。

(作者為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 觀點匯

通識課不能是“甜點”,有一部分就該“硬梆梆”

以前有種說法,不要讓通識課變成“甜點”,要以專業課的精神來打磨通識課。對此,我深以為然。通識課應當有相當一部分是“硬梆梆”的,就是說通識課對人是有訓練、有提升的,對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和心智發展有重要影響。

教育是什麽?教育就是讓你戴上一副眼鏡,讓你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讓你看見從前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一名文史哲專業的學生,通過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和量子力學的世界觀,學會了用不同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比如一位環境或能源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一門倫理學課程,突然發現原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一個嚴肅且有著複雜倫理學意味的問題,開始思考“如果大氣層藏汙納垢的能力也是一種資源,該如何在不同人群和世代之間進行分配”等問題。

這就是通識課的作用:它使你開眼,使你認識到不同學科是有智識與尊嚴的,使你看到這個世界的不同面相。而這樣的訓練必須要有足夠的思維和智力含量才行,僅僅讓學生聽得高興是不會達到這個效果的,所以至少一部分通識課應該是有挑戰性、有訓練量的。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教務處處長彭剛

職業教育僅有“屠龍之技”不夠,也要引入通識教育

為什麽說有些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有人認為這是觀念問題,我覺得不完全是這樣。其實根源是在產業結構調整非常迅速的條件下,舊的崗位不斷消失,新的崗位不斷被創造出來。如果你花了幾年時間學習一項技能,可當你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候,需要這個技能的工作沒有了,那你不就等於學了一個“屠龍之技”嗎?

當然,也不能因為這個就因噎廢食,不發展職業教育,而應在職業技能教育中,對教給學生什麽樣的技能進行選擇,要有前瞻性,要做戰略判斷。同時在職業教育中,應加強通識性教育。不能因為是職業教育,就隻教技能,還要教給學生學習能力等軟技能和通用性知識。這樣,哪怕未來這個工作沒了,他們仍具備學習和掌握其它技能的能力,這比什麽都重要。

所以,政府做出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的決定很了不起,但接下來還需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讓這個決定真正變成惠及民生、與中國未來發展緊密結合的一項戰略決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

(摘自中國網、“複旦通識教育”微信公號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