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巳節:曲水宴天地 蘭草沐身心

文/崔曉明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單稱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春秋時期,上巳節就已流行開來,人們在這一天祓除畔浴。《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便是對此情形的記載。

最晚到西漢的時候,上巳節已經固定到了三月的頭一個巳日,“上巳”之名也隨之固定。《宋書》卷十五《禮志二》引西漢古籍《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後漢書》卷四《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

在古代,少女都是深居閨中,很少出門。上巳節是她們難得走出家門的時機。這天,女子們成群結隊去河裡祓禊。《詩經·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祓除時相愛的事。“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杓藥。”

三月初三上巳節,正是春風送暖,百花盛開的時節,因此春遊踏青、外出賞花也是此節日的重要內容。元人馬臻《霞外詩集》卷九《西湖春日壯遊即事》詩雲:“鏤玉雕瓊簇鬧午,珠花翠葉縷金蘭。東家年少貪遊冶,正值明朝三月三。”

三月初三,春泉湧動,落英繽紛,清溪水岸,宜曲水流觴。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不曉得發生過多少次“曲水流觴”的風流雅事,但最著名的,一為羲之雅集蘭亭集序,二為歐陽雅集醉翁亭記。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四十餘位文人雅士來到當時的紹興蘭亭修禊,同時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賽詩會。他們置身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置於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聚會結束後,王羲之將37首詩匯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並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北宋年間,歐陽修被貶到滁州做太守。他有詩書禮儀的強大支撐,並不灰心喪氣。到了地方上,馬上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歐陽修平時在府衙裡處理政事,沒事的時候,就到滁州城西南的山裡散心。他尋到一個好所在,就是醉翁亭,於是時常來這裡飲酒。一個人飲酒沒意思,於是他也組織文人玩起了“曲水流觴”。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這些場景,都被他寫到一篇叫做《醉翁亭記》的文章裡。後來他的學生蘇軾把這篇文章工工整整抄了下來,刻成拓碑,立在醉翁亭的庭院裡,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古往,今來,醉翁之意不在酒。喧鬧,狂歡,與春天爭奇鬥豔。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