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觀點:恆大帶火中超卻不能代表廣州 燒錢模式已進死胡同

記者馬德興報導

2018賽季中超大幕已經落下,上海上港隊成功挑落“七冠王”廣州恆大當然是這個賽季最大的熱點。然而,當我們回首整個賽季時,對整個中超聯賽影響最大的未必是“U23新政”以及賽季中期的諸多政策,而是“金錢戰”頹勢盡顯。“燒錢”模式進入死胡同,中超也相應走入了“十字路口”。【中超專題】

中超快“燒不動”了

曾經,有人將當初中國足協頒布的“轉會調節費”政策稱為“行政乾預”,並認定是“阻礙中超聯賽的健康發展”。但如今回過頭來看,恐怕相關的俱樂部老闆們還是應該感謝這樣的規定,為中超去“虛火”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這些年來,中超呈現出一片紅火景象,但誰都清楚:中超聯賽所謂的“亞洲第一聯賽”、“比肩英超西甲”等名分,完全就是靠燒錢得來的虛名,並非競技水準有了質的飛躍與提升。來到中超的那些世界級外援也越來越多地承認:之所以來到中超是“優厚的條件實在難以拒絕”、“承諾的薪水讓我晚上睡不著覺”。但是,從球員自身的競技發展角度考慮,這些大牌外援還是希望能夠重返歐洲。像權健隊的比利時國腳維特賽爾選擇德甲多特蒙德,雖有“背信棄義”之嫌,但本賽季的表現已經證明,從自身發展的角度這個選擇無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情況是:中超這些年來之所以紅火,根本原因就是廣州恆大的帶動。他們在短時間內網羅國內最優秀的球員、引進高水準外援快速見效,也讓其他俱樂部似乎看到迅速崛起的希望。也就是說,“恆大模式”這些年是引領著中超的發展的。許多新介入足球的企業,幾乎都走上了這樣的路線。2018賽季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國安,其引進的巴布坎、比埃拉等新外援,再加上原有的奧古斯托等,堪稱本賽季中超“頂配”,最終聯賽中鎖定第四也是2015年以來最好的名次,而且還有希望衝擊足協杯賽冠軍。

但是,從2016年開始,恆大就開始全面收縮戰線了。至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如果不是因為恆大隊在亞冠以及足協杯兩條戰線上崩潰、在中超聯賽中已失去統治力,俱樂部也不會重新引進保利尼奧以及新援塔利斯卡。

今年以來,退出“星際大戰”的已經不是一兩家俱樂部了。譬如上海上港隊在2017年初引進了“標王”奧斯卡後,就基本沒有再引援,今年相比上賽季幾乎人員沒有變化。天津權健隊今年歷史性地取得了亞冠聯賽參賽資格後,人員方面也沒有什麽變化。即便是闖入亞冠八強之後,在引援方面也是沒有什麽動作。江蘇蘇寧隊也曾是“燒錢”大戶,但在今年不僅沒有引進大牌外援,甚至直接是三外援征戰,成為整個中超聯賽中僅有的一家隻用三外援打滿整個賽季的隊伍。

類似的情況,表面上是“轉會調節費”的作用,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表面紅火的中超已經成為了一個無底的燒錢“黑洞”。根據中國足協財務谘詢合作商普華永道在2017年底公布的2016賽季中超中甲俱樂部財務數據,中超俱樂部在2016年的總收入70.82億元,平均收入4.43億元,收入最多的俱樂部是收入最少俱樂部的50倍;2016年的總成本為110.14億元,平均成本6.88億元,成本最多俱樂部是最少的38倍。數據清楚地表明:2016賽季中超各個俱樂部總體虧損約40億元人民幣,中甲各俱樂部大約虧損8億多人民幣。在創收能力普遍不足,如此“燒錢”讓俱樂部背後的企業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在2017年降級的延邊隊、遼寧隊以及2018年降級的長春亞泰隊與貴州恆豐隊,跌入深淵的根本原因不得不說與此有很大關係。

當然,2018賽季,中超聯賽的虧損情況相比2017年及2016年整體下降不少,這主要是因為引援的數量大幅度減少,而且天價球星幾乎沒有。這恐怕還是應該感謝“轉會調節費”與外援人數減少,幫助俱樂部節約了成本。

中超經濟基礎有別國外

近兩三個賽季,恆大不願意再燒錢,是因為自從2010年介入足球後,足球給恆大所帶來的效益已碰到“天花板”,繼續增加投入也無法帶來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俱樂部老闆自然首先想到維系。某種程度上,足球之於恆大就是一個“工具”,並非出自於喜愛。

很多人在談論中超聯賽時,總喜歡與近鄰韓日及歐美職業俱樂部相比。眾所周知,職業足球、職業聯賽的發展基於兩個最基本的因素,一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二是有一定的足球人口。當前,中國的足球人口偏少是不爭的事實。經濟基礎方面,中超也是相當薄弱的。更為重要的是,中超中甲、甚至中乙的俱樂部完全不像歐美或韓日那樣、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企業基礎上。

中國足球自1994年走上職業化路線至今,大大小小消失或變更了的俱樂部超過200家,原因幾乎都是因為俱樂部背後的母公司沒錢了或支撐不動了。所以,俱樂部前天還在西安,昨天就可以搬到貴州,今天便又搬到北京,根本沒有“歸屬感”,給外界造成了“有奶便是娘”的印象。所以,所謂的“職業俱樂部”,也僅是企業或公司下屬的一個部門而已,今天擔任俱樂部的長官,明天就可以去其他部門任職。在這方面,其實廣州恆大就是一個典型。

恰恰因為如此,職業俱樂部在國內的不少公司或企業看來,也就是一個工具。表面上,俱樂部花錢不少,但站在公司或老闆的角度,那就是一個宣傳與廣告的載體、平台,公司或企業並沒有指望著足球俱樂部本身來盈利,盈利點在於足球俱樂部為公司所帶來廣告效應、宣傳效應,或者是通過向當地政府部門索要其他領域內的諸多優惠政策。中國職業聯賽起步至今,整個發展軌跡就幾乎一直在延續這樣一個模式。當當地政府部門不再給予各種優惠時,企業也就沒有了熱情。

而且,也正因為是公司或企業下屬的一個部門,所以像近鄰日本那樣的俱樂部股東“多元化”難以在國內有效實施,因為許多中國的企業老闆需要那種“大權獨攬”的感覺。這當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致,這裡就不再展開了。

所以,更多的時候恐怕就不能簡單地以歐美職業足球、甚至是近鄰韓日職業足球的發展情況來簡單地進行對比,而中超這些年來“燒錢”堆積起來的紅火場面,一旦斷錢也將很快出現崩潰的情況,這在中國職業聯賽短短的25年時間裡並非沒有經歷過,“假賭黑”現象給中國足球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恐怕至今令人難以忘卻。

金錢無法取代文化傳承

面對當前的中超發展現狀,應該說相關的管理部門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準備實行“財政公平”政策、設定“工資帽”,其目的是限制短視高風險的投機行為,引導俱樂部逐步實現合理的投資結構,維持行業投資的熱度,預防市場泡沫。出發點和動機都是不錯的,但真正實施之後的執行過程、效果如何?短時間內都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更何況一旦監督不到位,這些政策就是形同虛設。在中國職業聯賽進程中,像“限薪令”不是沒有執行過,可效果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終不了了之。

從根本上來說,中超聯賽的發展與建設過程中,還是因為缺少真正的足球文化。這種“足球文化”並不是像今年以來有關方面所做的“俱樂部足球文化宣講團”那樣去宣講幾次就可以形成文化的。足球文化首先是一種“傳承”,但如今的中國足球就隻論“錢”、隻認“錢”,這才是導致中超聯賽發展畸形的原因。

職業聯賽的本質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文化競爭,職業俱樂部所顯現是所在地域的文化,與地域文化保持著一致性,俱樂部與球迷之間關係的紐帶就是同處一個地域,或者說是因為文化同源。儘管隨著職業聯賽的發展,本地人的數量會減少,但縱觀世界足壇,絕大多數球隊都會保留一定數量的本地人或是本地俱樂部培養的主力,以此來傳承俱樂部球隊的精神、延續球隊的歷史、體現該地域的人文價值。這種精神、歷史和價值所構成的文化,才是職業足球中的核心競爭力,是維系球隊與球迷之間關係的核心。而中超聯賽發展過程中,恰恰就是用金錢來取代這種以地域人文、人倫為核心的傳承價值,導致中超聯賽隻講錢、而沒有“靈魂”。

現在的中國足壇,沒有“歸屬感”可言。廣州恆大隊除了俱樂部的地點設在廣州之外,俱樂部主力中沒有一名廣州球員、甚至連一名廣東球員都不存在,何以能夠代表廣州?而中國的青少年球員從小就背井離鄉,被“金錢”綁架,俱樂部有錢就可以買,家長見了錢就可以賣,沒有恩情、沒有人文、更沒有榮譽感使命感。所以,“國家榮譽、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只能淪為一句空話。

所以,某種程度上,沒有文化、沒有靈魂的中超聯賽一旦沒有了狂熱的資本,前景令人擔憂。經歷了25年風雨的中國職業聯賽,下一步究竟走向何方?這遠比頒布幾個規定、幾個政策更值得深思。

相關推薦

前恆大外援本有機會加盟荷甲豪門 因薪水太高無緣

曝恆大已確認買斷保利尼奧 年薪上漲至1400萬歐元

恆大王朝8年燒數十億 能否卷土重來一切取決於許家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