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秘魯人太能編了

世界最後的草繩懸索橋——Q’eswachaka

這座全長近37米的懸索橋,

看似一副非常弱不禁風的樣子,

該橋用草繩手工編制——

秘魯阿普裡馬克河流域、

印加文化的殘存,

這是世界最後的草繩懸索橋。

在古印加帝國中,

曾有“結繩記事”的文化傳統

印加人通過名為奇普(Khipus)的方法,

把信息“編碼”在細繩當中。

攝影:SABINE HYLAND,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印加人用細繩做成的日歷

圖片來源:kusipaco

進行“結繩記事”的繩子細如鼠尾;

製作懸索橋的繩子,

卻比大腿還粗。

而粗繩之中所“編碼”的,

或許是持續了500年的印加文化內核,

當你顫顫巍巍走過這座“草橋”,

那一刻你便身處古印加帝國。

剛剛搭好的懸索橋基礎架構

撰文:ABBY SEWELL

攝影:JEFF HEIMSATH

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的某峽谷,一座老化的繩索橋橫亙於阿普裡馬克河上方。

這座懸索橋曾是印加帝國一部分。及至如今的每年春天,秘魯卡納斯省阿普裡馬克河流域各個社群的村民都會聚集在一起,參加懸索橋翻新儀式。

在儀式的前一晚,一位村民在進行祭祀。

河流兩岸的村民團結協作,將一捆30余米長、比大腿還粗的繩子固定到舊橋的位置,然後割斷舊橋,讓其墜入下方的峽谷。在三天時間裡,村民們會一起勞作、祈禱和慶祝,舊橋便也隨之被一座新橋取代。500余年以來,人們每年都會重建這座名為Q’eswachaka的橋梁。

原先的橋被割斷,落入水中,濺起一片水花。

前一年廢舊的懸索橋漂浮在水中

數百年來,在秘魯卡納斯省的阿普裡馬克河流域,Q’eswachaka橋一直是連接兩岸村民的唯一橋梁。曾幾何時,這種繩索橋遍布古印加帝國,連通了全長四萬多公里的大印加路網,將一個個孤立的社區連接起來,使得士兵、信使和市民能穿行於河流峽谷。

印加人曾試圖運用這樣的交通網絡,來幫助他們“統治混亂過後的世界,並組建新秩序”,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拉丁美洲辦公室的主任兼研究助理主任José Barreiro說道。Barreiro還聯合策劃了一個關於印加古道的展覽,他也曾經研究過Q’eswachaka橋。

雖然附近建了一座用於車輛通行的金屬橋,周圍的村民仍將這座繩索橋當作貿易、探親以及旅行的必經之路。

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推翻了印加帝國的統治,當時,這些懸索橋的工程壯舉曾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懸索橋主要建於因河流太寬而無法架設木橋的險要地勢。

阿普裡馬克河穿過峽谷流向遠方。在印加世紀帝國,懸索橋曾將孤立的社群連接起來。

然而,

經過數百年的風吹日曬,

有些懸索橋已悉數毀壞;

還有一些長久未使用,

加之供車輛通行的道路和橋梁出現,

繩索橋也隨之消失

在儀式舉行期間,女性不得進入靠近繩索橋附近的峽谷下方,因為當地人認為這種行為會帶來噩運。

作為最後的草繩懸索橋——Q’eswachaka之所以能保留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其偏僻的位置。如今,這座橋連接著4個講蓋丘亞語的社群:Huinchiri、Chaupibanda、Choccayhua和Ccollana。儘管附近新建了一座可供汽車通行的金屬橋,這座橋依然是周圍居民進行貿易、探親和旅行的必經之路。

人們在橋邊祭祀

2013年,由於Q’eswachaka橋對人們的重大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與這座橋相關的知識、製作技藝和儀式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即便是在今天,你仍可以通過這座橋,感受到500年前的印加帝國文化,”Barreiro說,“雖然印加帝國早已被摧毀,但其文化卻通過當地的村民保留了下來。”

一位男子向眾人分發古柯葉,古柯葉在當地的蓋丘亞族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

他解釋道,印加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共同勞動的理念。當地社群會聯合起來完成共同的工程項目。他們並不期望獲得工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工程將使整個地區的人們都受益其中。

新鋪設的Q’eswachaka橋懸吊在阿普裡馬克河上方。

建造懸索橋的方法

一代代流傳下去,

多年來沒有改變。

用於製作繩索的秘魯針茅需要先用水浸泡。

村民們首先會收集大量長草,把它們擰成草繩。之後再將這些細草繩擰成更粗的繩索,再被編成粗纜繩,用於固定懸索橋。一切就緒之後,當地社區的村民們便聚集在一起,展開繩索,為最後的橋梁架設做準備。

蓋丘亞族女性坐在峽谷的上方,將秘魯針茅擰成繩索。

細繩被組合在一起,擰成更粗的繩子。

一名男子將草繩擰成粗纜線,用於鋪設新橋的橋面。

村民們會將粗繩索固定到穩固的石基上,經驗豐富的架橋者便開始從兩端向橋中間鋪設,同時用纖維和樹枝編織橋面和橋的兩側。當兩端的架橋者在橋中央匯合,便會開始在橋面上鋪墊子。這樣,一座嶄新的懸索橋就正式完工了。

用繩子把樹枝編在一起,用於製作橋面。

架橋者在編制橋面和橋的兩側。

近年來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懸索橋的翻新頻率有所增加。之前,當地的社區每三年翻新一次懸索橋。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此地,於是村民們開始每年都翻新一次。他這麽做主要是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安全,因為近年來懸索橋的人流量越來越大;二是村民們意識到,如果每年都翻新一次懸索橋,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

人們在山頂準備午餐。

人們以盛典慶祝懸索橋的建成,

雖然這已是最後的草繩懸索橋,

但它似乎很久以後也不會消失,

如果“結繩記事”仍然存在,

那麽如今依然“編碼”在這粗繩之中的,

有音樂,有美食,有快樂,有傳承,

也有人們的祈福;

曾經的印加帝國已然消失,

而被“編碼”在橋體上的新意義,

不會消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