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停車、如廁都方便了!北京通州民生實事“打包”進胡同

通州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正在進行。整治後的街巷,花木多了,立面美了,電線杆子少了,堆物堆料看不見了。更讓居民感到可喜的是,從前的低窪院不積水了,停車、如廁方便了,老街老巷的文化韻味兒又回來了。

重面子,更重裡子。通州區街巷整治把景觀提升與民生實事、文化再造相結合,今年年底前將有72條背街小巷完成整體提升改造。果園大街、熊家胡同等歷史悠久的通州老城街巷,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彩。

40年的老平房區大變樣

通州區運河西大街北側,一片老舊平房區頗為引人注目。不同於大部分老城街巷的灰磚灰瓦,這兒的胡同主色調是明亮的“中國紅”——牆是紅的,柵欄是紅的,屋子的外立面也是紅的。映襯著整潔的灰色路面、精致的口袋公園、巷道裡的仿古樣式的花木廊架,有說不出的雅韻。

這片平房區最早是通州糧食局直屬庫的職工宿舍,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由一巷二巷三巷三條胡同構成。在2018年整治前,這片有著近40年歷史的平房胡同已經處於衰落的狀態。“巷是破巷,牆是危牆。”讓住戶們最不能忍受的是雨季的積水。因為周圍地勢高,管道排水不暢,下大雨時院子被泡是常事,有時候積水有膝蓋那麽深。

“在做方案設計的時候,我們事先征求居民意見,爭取通過一次改造,把能解決的民生難題都解決了。”玉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老住戶們反映最強烈的積水問題,改造過程中不光給胡同增加了排水設施,進行了雨汙分流,而且每家院裡也接上了排水管線,並用透水磚重新鋪設了路面。消防也是胡同居民關心的大問題。因為街巷空間很窄,此前電線杆子又多,一旦有火災,消防車很難開進來。為此,結合架空線改造,胡同裡拔掉了10多個電線杆;又在胡同裡鋪設了消防管道,增加了消防栓。最讓居民撓心的“水火”之患,得到徹底解決。

剩下的,改造外立面、建口袋公園、開牆透綠等措施,錦上添花,給近40年的老胡同增加了色彩和生氣。設計師介紹,之所以胡同外立面鋪裝是紅色調,是因為原先居民住的房子就是紅磚牆,現在的“中國紅”牆磚留住的是一代人的記憶。另外頗受大夥兒好評的是,原先的圍牆改成了柵欄鏤空設計,牆外就是通州老城著名的漪春園。隔牆一瞥,滿園風景映入眼簾,比起過去密不透風、高高聳立的實心牆,增添了太多的詩情畫意。

像這樣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胡同街巷還有很多。2017年至今,通州區已相繼完成52條背街小巷的環境整體提升。今年,將繼續完成潞河園路、永順南街分巷、中倉路、官員胡同等20條街巷的環境整治提升任務。

民生需求“一鍵打包”

“最大限度地傾聽群眾聲音,最大限度緩解停車難題、最大限度開牆透綠、最大限度還路於民、最大限度留白增綠、最大限度增加便民設施,是通州區新時期街巷改造提升的顯著特點。”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員會環境建設科長張春霞介紹。

為了實現上述六個“最大限度”,通州區城管委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鄉鎮、街道社區、街巷設計團隊精密配合,把民生需求“一鍵打包”,把居民意願滲透到設計的各個細節中。停車、如廁、活動、休閑、出行等諸多需求,通過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給予滿足。

永順鎮果園村所在的果園片區,是通州老城的核心區域。該片區將近10萬平方米,由4條主街巷構成。作為通州老的商業區,果園繁榮與混亂並存,道路擁堵、違建叢生……各種“城市病”在這裡蔓延,並且愈演愈烈。

去年以來,果園片區拆除了2萬平方米違建。在此基礎上,實施了果園大街、果元路兩條街巷的改造。“確切地說,是街區的改造。”張春霞介紹,這次改造延伸到了主街巷的各個分支——更細小的巷道,以及居民小區的內部。過去黑燈瞎火的地方增加了景觀照明,從前堆物堆料的犄角旮旯變成了兒童遊樂場地,居民樓下的斷頭路變成了休閑步道……

果園大街改造後,變成了步行街。為滿足商戶和附近居民的停車需求,改造中,利用拆違空間新增了一個立體停車場,可以提供200個車位。並新修了一座“智慧廁所”,空調、新風系統、人臉識別廁紙機等“高級設備”一應俱全。

今年將啟動永順南街區域2條街巷的提升改造。為滿足居民對公園綠地的渴求,通州區城管委和駐街巷的兩家產權部門多次協商,拆掉部門圍牆,露出兩片總面積4000平方米的閑置地,納入街區統一的景觀設計,建成後將成為產權部門和街區百姓共享共用的綠地空間。

這類工作創新,在街巷整治中頻頻湧現。“見縫插針”滿足居民需求,今年通州區通過街巷整治提升,預計要新增立體停車設施1處,20條背街小巷預計規範停車154個,新增停車位322個;完成開牆透綠圍牆改造近3000延米。另外全區要新增城市客廳、口袋公園25個,體育公園1個,共建公園2個,新增綠地面積8600余平方米。

留住街區文化記憶

和東城、西城的老胡同一樣,通州老城不少街巷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州區將街巷提升改造與文化再造相結合,一度變得蕪雜的老胡同又找回了從前的韻味兒和精氣神兒。

通州南大街就是這樣一條街巷。這條街有百餘年歷史,兩側的胡同裡散落著72處古跡,通州區博物館就坐落在街面上。雖然名為“南大街”,但街道的空間尺度並不顯得寬敞,再加上違建、機動車輛的“夾擊”,這條百年老街日益顯得局促。

在拆除110多處違建的基礎上,通州區中倉街道對這條老街進行了全面的提升整治。其中一項措施是在區博物館附近打造出了一處150米長的文化牆。青色磚牆上鑲嵌著一幅幅古色古香的手繪壁畫,主題是歷史上的“通州八景”,還有體現通州漕運文化的“運河都運圖”。文化牆前設置了一排花箱,避免了機動車停放。經常有路人駐足,端詳這些透著濃濃古韻的畫幅。其中有一幅壁畫,甚至複原了通州老城的建築布局,一眼望去,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改造完成的蓮花寺社區熊家胡同,在文化傳承上更具新意。“我們自己搞了一個‘牆上博物館’。”胡同老住戶、街巷理事劉曉英熱情地帶記者參觀。胡同牆面上,一個個高近2米、寬約1米,邊框刷成紅色的仿古櫥窗正在安裝。“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好些家裡的老物件用不上了,我們居民就商量,把有意思的老物件搜集起來,擺在櫥窗裡進行展示。”劉大媽介紹。這個居民自發創意的“牆上博物館”去年就有,今年街道社區結合街巷環境整治,對原先展示櫥窗進行改造、擴容;另一方面,居民送來的各類老物件也在不斷增加。從做鞋的鞋楦,補襪的襪頂兒,到老舊的座鍾、算盤、花瓶,還有上百年歷史的磨盤,林林總總有近百件。

再過十來天,“牆上博物館”就要重新布展。從歷史中走來的一個個老物件,將胡同的過往娓娓道來,也是老住戶們的鄉愁寄托。

把根留住,把文化留住。通州這座運河古城,在街區的有機更新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續寫著新的故事。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王海燕 通訊員:劉濤

流程編輯:王宏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