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信嗎?呂布不是三國第一武將,也沒用方天畫戟?

編者按:因為《三國演義》,以及其他影視文藝作品的影響,胯下赤兔馬、手中方天畫戟的呂布是三國第一武將的觀點可謂深入人心。老版《三國》電視劇裡,甚至還有被逼入窮途末路的呂布是被手下人背叛並奪下畫戟後,才最終殞命的。可如果說,歷史上的呂布不是三國第一武將,用的不是方天畫戟,甚至都不是戟,很多朋友是不是要大跌眼鏡呢?

▲電影《赤壁》劇照

其實,通常情況下,歷史人物的形象都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裡的形象:帥氣、一身英雄氣概,擁有強大的主角光環,最好一個人能打上萬個敵人。他們的武器也一定不走尋常路,造型越誇張越好,甚至有個十分酷炫的名字,小朋友們一聽就激動地跳了起來。另外一個版本就是正史裡的形象:相貌平常,甚至有幾分猥瑣,武藝也就是騎馬射箭、馬上槍術等尋常手段,沒法一掌下去打出九條龍來,整個職業生涯中幾乎沒有單挑記錄,最多就是帶頭衝鋒陷陣。

▲歷史劇裡出現的奇葩武器

雖然這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難以接受的事實,不過隨著人均知識水準的進步,以及國產古裝戰爭劇各種亮瞎眼的騷操作,很多人也覺得以前的知識不靠譜了。那麽問題來了,什麽樣的才算靠譜呢?今天我們要談的呂布,可謂是被文學作品塑造的典型。

▲文學作品裡的呂布形象

呂布,如編者按所說,在小說世界裡是三國第一猛將,掌中方天畫戟,胯下赤兔馬,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但正史裡,呂布只是“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軍”(《三國志》),確實驍勇,但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將是天下第一高手,更何況當時壓根就沒有這個測評體系。《三國志》僅有的一次武將衝陣擊殺對方武將記錄是關羽斬顏良。既然沒有單挑記錄,怎麽能證明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呢?

▲關羽斬顏良

而且,不光呂布這天下第一猛將的身份值得懷疑,呂布用戟其實也是沒有什麽根據的。首先,呂布用的肯定不是方天畫戟。這個事情,常關注冷兵器研究所的讀者可能知道了。方天畫戟的真實原型就是宋代《武經總要》裡記載的戟刀了。通過書中圖例可以看出,這種刀(並不是戟)就是單耳的方天畫戟。不得不說,這種兵器看起來很酷炫,尤其是另外一邊也補齊,拿在手中立刻充滿主角光環。因此存在的戟刀也有雙耳版本的,但一般認為這種戟刀是禮儀兵器。文學作品裡的方天畫戟大概就是這麽來的。

▲《武經總要》中的戟刀

顯然,呂布是不可能去使用宋代才出現的戟刀的,也更不可能用什麽方天畫戟了。那麽有懂行的讀者會問了,可兩漢三國確實有戟啊!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其次”了。其次,戟在中國古代是種很常見的兵器,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軍隊基本裝備之一:“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詩·秦風·無衣》)說的就是戟了。

▲方天畫戟傳世實物

有時候“持戟”這個詞匯甚至成為士兵的代名詞:“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史記·平原君列傳》)到了三國時期,戟也是常見軍器,正史裡也不乏記載:“平旦,張遼被甲執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孫權大驚,以長戟自守。”(《三國志張遼傳》)

▲張遼畫像

但這種戟跟戟刀以及方天畫戟其實毫無關係。具體說來,這是兩種戟,青銅聯裝戟和鋼鐵卜字戟。秦代之前,中國軍隊裝備的主要是聯裝戟,關於這種武器,《說文解字》有這樣一段話:“戈,平頭戟也……長六尺六寸,其刃橫出,可勾可擊,與矛專刺、殳專擊者不同,亦與戟之兼刺與勾者異。”戈的形狀我們都知道,畢竟小學歷史課本裡就有插圖,矛就更不用說了。戟的作用是“兼刺與勾”,那麽它就相當於矛和戈的合體。簡單而言,就是在戈的前端裝一個可以刺擊的矛尖,或者直接鑄造或鍛打成一個整體,使這種新的武器既可以刺又可以鉤。

▲戟的構造

從大量的先秦墓葬出土實物來看,當時最普遍的兵器是戈、矛、劍三種,分別具備遠程鉤割啄擊、遠程直刺以及近戰的功能。後來在實戰中人們漸漸發現,其實戈和矛完全可以合二為一,這就是聯裝戟。

▲聯裝戟

後世戟的存在感越來越高,和矛並列成為兩大主流長兵器,而戈卻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甚至於到了《說文解字》的時代,當時的人已經不清楚戈跟戟的淵源,所以才是戈是平頭戟,這簡直就是一場說老子長得像兒子的烏龍了……

▲合鑄戟

當然,就跟長矛一樣,聯裝戟也不可能都造的一模一樣,而是根據不同需要,不同工藝水準,甚至不同使用偏好出現了許多不同款式:有戈矛合一的矛戟,也有戈刀合一的刀戟(戟頭是刀);有劍形矛頭的劍型戟,也有戟頭一體的合鑄戟;

▲二戈戟

春秋末期南方一度還出現多戈戟,這種戟一般裝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橫生的戈頭;有時為了增加殺傷力,古代的軍工科技工作者們還在戟頭下面裝上倒刺,並美其名曰雄戟。

▲雄戟

而到了戰國時代末期,在聯裝戟的基礎上,新式的鋼鐵卜字戟出現了。這種戟大多數為鋼鐵鍛製,也有少量為青銅鑄成。卜字戟的外表呈卜字,戟援和戟刺細長,且裝柄時戟頭上的穿位於戟刺的對側。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卜字戟都是軍隊的常用武器,且有多種變種,如部分卜字戟的戟援或戟刺會有不同方向的彎曲。

▲鋼鐵卜字戟

根據記載與出土文物,這種鋼鐵卜字戟也是當時騎兵的常用武器。但很遺憾的是!正史裡絲毫沒有呂布用這種長戟的記載。相反,用矛的記載卻清清楚楚:“卓將至,馬驚不行,怪懼欲還。呂布勒令進,遂入門。(李)肅以戟刺之,卓裹甲不入,傷臂墮車。顧大呼曰:‘呂布何在?’布曰:‘有詔討賊臣……’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後漢書·董卓傳》)此外還有:“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漢末英雄記》)也許有人會說呂布轅門射戟的典故。這件事正史倒是有記載,可是從原文來看,“乃令軍候植戟於營門”,沒有任何證據能說明那柄戟是呂布的。

▲電視劇中呂布刺董卓劇照

當然了,正史裡也有呂布使戟的記載:“布因登求徐州牧,登還,布怒,拔戟斫幾。”(《三國志·陳登傳》)但此處出現的戟應該是當時一種很常見的短武器——手戟。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釋名·釋兵》)這是一種隨身短兵器,《三國志》中出現過很多次,比如曹操年輕時曾“手舞手戟”,董卓盛怒下將手戟投向呂布,還有孫策曾用手戟把人投死。此物如此流行,就跟後世軍官配的手槍一樣,呂布隨身帶著一把自然是十分合乎情理的事。而且從身上拔出卜字長戟似乎沒法做到,除非呂布是個十幾米高的巨人。

▲石室畫像上的手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呂布雖然未必是三國第一猛將,但確實一個非常驍勇的騎兵將領,其依賴的武器是長矛和弓箭。宋代的戟刀他肯定用不到,先秦的青銅聯裝戟已經被淘汰,呂布更不可能用。而卜字戟雖然是當時騎兵的常用武器,但並沒有呂布使用過的記載。究其原因,因為那個時代,甲騎具裝已經出現,戟的破甲能力不足(如前面提及的“肅以戟刺之,卓裹甲不入”),長度又沒有優勢(戟的長度一般在2.5米到3米,而騎兵矛特別是之後的槊一般都在一丈八尺,也就4米以上)。所以可以想見,擅長馬戰時的呂布並不喜歡這種武器。最多,他也和同時期其他大佬一樣,喜歡隨身帶一把手戟而已。

編後語:冷兵器研究這事,其實真不能光翻故紙堆,必須要結合出土文物等其他證據。僅就說聯裝戟的形製,自兩漢之後到民國時代的諸多學者,爭論了幾百上千年,都沒弄明白,甚至那些先賢給戟腦補出了諸多奇怪的形製。最後還是在建國後靠出土文物確定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南冠兒,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