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我回來了

生命是這樣耀眼

和平是這樣美好

-----《他和我的東瀛物語》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這一天,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

迄今,距抗日戰爭勝利已過去74個年頭,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戰爭的陰影也漸漸散去,但70多年前為國家和人民自由浴血奮戰的革命先烈不應該被忘記。他們曾經用青春與生命,為國家及人民開辟出一條通往獨立自主、繁榮昌盛的道路,卻大多沒能親眼見到他們當年守護的祖國如今正日益強大。

1945年8月10日晚,日本投降的非正式消息傳至重慶,市民奔走歡呼

圖片來源《二戰紀實影像圖典》中國卷

可能有人認為,時代在進步,人要向前看。但屬於我們不屈的脊梁不能彎,國恥不能忘。就如網絡上流行的一段話所言,“哪有什麽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無數的革命英烈就是那群在歷史中負重前行的人,他們大多人在戰場上拚搏至最後一刻,也沒能回家。

“媽媽,我回來了”

“每一個走上戰場計程車兵,都有一位等他回家的母親”,這是“老兵回家”活動發起人、止戈傳媒創始人孫春龍所著《沒有回家計程車兵》封面上的一句話。每次讀到都倍感心酸,在那個國難當頭的年代,奔赴戰場的青年們,義無反顧,凱旋之時親人可能早已天人永隔,有多少母親能真正等到自己的孩子榮耀歸來。

在母親墳前抹淚的抗戰老兵 李錫全

“媽媽,我回來了”。

2008年,89歲的李錫全來到母親墳前喃喃自語,但早與泥土融為一體的媽媽卻再也聽不到了。

70年前,19歲的李錫全告訴媽媽要去當兵,正值青春年華的他毅然奔赴戰場,出征前夕母親拉著他的手再三叮囑,“出去打仗要機靈點,一定要早點回家”。這一去,竟是70年。到了戰場,他還時常寫信告知母親,“等戰爭勝利了他就會回家”,不曾想到再見之時,母親已是一捧黃土。

抗日戰爭中,不知有多少母親日夜翹首企盼,出征的孩子能早日平安歸來。不知她們是否常在夢中輕撫孩子臉龐,也許到最後只能帶著滿心的思念與擔憂而去,那一句日盼夜盼的“媽媽,我回來了”,等到彌留之際,卻依然沒有聽到。

他們,曾是少年

時間過去如此之久,無數戰爭畫面被埋藏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大部分人也許已將它遺忘,但依然有那麽一群人,他們在歷史的河流中打撈起點點滴滴的碎片,將它們拚湊還原,讓人們目睹戰爭的真實與殘酷,銘記歷史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國家受難之時,舉國上下,男女老幼挺身而出。讓人過目難忘的,是《二戰紀實影像圖典》中,那無數張稚嫩卻堅毅的臉龐。他們用年幼的肩膀背負起家國重任,當仁不讓地扛起保家衛國的鋼槍。

1944年11月23日,這名少年名叫李佔宏,剛剛年滿13歲,臉上依然稚氣未脫,但彼時他已在部隊服役了兩年。

圖片來源《二戰紀實影像圖典》中國卷

1938年夏天,名叫優萬才的15歲少年士兵,在中國增城被日軍逮捕,他身上背負著子彈、水壺等重物,年幼的臉上流露出堅毅。

圖片來源《二戰紀實影像圖典》中國卷

1938年漢口,年僅十幾歲就全身戎裝的少年兵,堅定不屈的眼神,詮釋著保家衛國的信念。

圖片來源《二戰紀實影像圖典》中國卷

巾幗不讓須眉,接受軍事訓練的廣東女大學生,誰說女子不如男,家國存亡之際沒有弱者。

圖片來源《二戰紀實影像圖典》中國卷

漢口戰爭孤兒組成的賣報隊伍,在三天內義賣了106元,捐給政府作購買子彈之用,他們沒走上戰場,但也在盡自己最大努力為抗日鬥爭提供幫助與希冀。

圖片來源《二戰紀實影像圖典》中國卷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人在為國家戰鬥著,他們的故事大多都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歷史打撈人張海星歷時六年搜尋出近5000張二戰罕見照片,編著《二戰紀實影像圖典》,讓這些英雄的故事得以走進讀者的視野。

老百姓築起“抗戰生命線”

被歷史塵埃所掩蓋的遠不止這些珍貴的圖像,還有那些在抗戰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血脈樞紐,滇緬公路就是其中之一。

1938年,日本侵華戰爭進入第二年,日本鐵蹄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佔領了半個中國和所有的沿海港口,為了給抗戰前線運輸軍需補給,當時的中國政府下令修建昆明-緬甸的國際運輸通道,並於當年8月通車。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抗戰時期中國生命交通線的"滇緬公路",也叫史迪威公路。

倘若沒有熟讀過這段歷史,估計很難想到這條公路80%以上是依靠老人、婦女和兒童所修築完成的。勤勞樸實的中國人民在缺乏施工機械的情況下,用雙手築造出的交通大道,破滅了日本妄圖佔領中國的夢想。

時隔81年,公路仍在那裡,物景已昔。但這條路依然通往歷史,它對於自由與進取的意義,與那段歷史一樣厚重,不應被忽略;那些被雜草淹沒的道路裡,流淌著一種精神,呼喚著每一個人內心嚮往自由的原始激情。

由於一些重大史料的匱乏,導致公眾對滇緬公路的認知與滇緬公路在抗戰史上的地位和價值遠不相稱。關於滇緬公路的歷史敘事不僅缺乏一部“史記”,甚至連構成其基礎的原始材料也為數寥寥。

華人作家蔣彝不斷搜尋國內外關於滇緬公路的第一手資料,編寫了《親歷滇緬公路》叢書,以中國西南兩個家庭為切入點,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修築滇緬公路的艱苦歷程。

揭開一段塵封已久的記憶,讓眾人重返歷史現場,重新認知滇緬公路在中國抗戰史上的地位與價值。

一位侵華日本兵的懺悔與救贖

隨著越來越多的珍貴影像及史料問世,70多年前那段戰爭的殘酷與事實,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抗戰時期日本在中國犯下的侵略罪行。儘管赤裸裸的證據擺在面前,日本仍不願意承認侵略事實,甚至不惜篡改教科書,歪曲歷史傳輸給年輕的一代。

"

每年8月15日,看到日本政要到靖國神社裡去參拜,我都氣憤不已。

那些像東條英機一樣的戰犯,有什麽資格被參拜?儘管我也如他們一樣,曾是一名日本鬼子兵,在中國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我活著,就是為了懺悔與救贖。

"

值得慶幸的是,依然有一部分日本反戰人士,正視歷史,敢於為自己國家的侵略暴行道歉,懺悔。

元山俊美就是反戰成員中的一員,出生於日本江津市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曾夢想上大學當一個政治家的他,卻被一場天災破碎了大學夢。無奈轉至火車司機學校半工半讀,就在準備考取蒸汽機車司機執照時,一張征兵令沉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40年,19歲的元山俊美被征召入伍,被迫成為了日本侵華士兵中的一員。

元山俊美考上火車副司機制服照

在元山俊美的妻子元山裡子所著的《他和我的東瀛物語---一個日本侵華老兵遺孀的回憶錄》中,記錄了元山俊美在中國戰場的五年,從開始對戰爭的迷茫、疑惑,到之後見證日本侵略中國的暴行,那並不是一開始日本軍官所說的建立“東亞共榮,造福中國”,而是造孽。

元山俊美在哈爾濱日本關東軍鐵道部隊服役

他曾經被派駐到冷水灘據點,因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善意和無辜,偷偷釋放了自己看管的四名中國遊擊隊員,也得到他們以一壺中國老酒乾杯作謝。

1945年1月,元山被分配到洞庭湖運輸隊,日軍強行征用了當地的木船通過湖上水路來運輸軍火,在“押運”任務中,他們的船隊被遊擊隊突襲,元山因曾經善意對待船夫而被船老大所救。從那一刻起,雖身著日軍軍裝,他的內心,卻不再願意與中國人為敵。

元山俊美在湖南河邊回憶被中國船老大救命的往事

戰後,元山俊美加入日本共產黨,成為堅定不移的反戰人士和無產階級社會活動家,揭露日本軍國主義、揭露731部隊罪行、反對右翼篡改歷史教科書、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終生為反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200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元山俊美在湖南文明鋪捐獻種植了200棵櫻花樹,以此表示對侵華戰爭的懺悔,祈禱中日永遠友好和平。

2002年,元山俊美去世。他的遺願,是看看那些盛開在湖南土地上的櫻花。

元山俊美、元山裡子伉儷

他的中日混血妻子元山裡子,記錄下元山俊美一輩子的生命道路,也反映了日本二戰前後大半個世紀的歷史。在戰爭中,受苦受難的都只會是普通民眾。

和平才是眾望所歸

生命是這樣耀眼!和平是這樣美好!無論在哪個時代,和平始終是眾望所歸。

參考資料

[1]孫春龍.沒有回家計程車兵[M].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2017.

[2]【日】元山裡子.他和我的東瀛物語:一個侵華老兵遺孀的回憶錄[M].花城出版社:廣州,2019.

[3]張海星.二戰紀實影像圖典[M].重慶出版社:重慶,2015.

[4]余戈.親歷滇緬公路總序[Z]. 北京: 天地出版社,2019.

[5]楊旭東.不能忘卻的悲壯與榮光——著名學者戈叔亞談滇緬抗戰[J].雲嶺先鋒,昆明:行政事業部門類,2015.(第9期):38-39.

[6] .生命就是尋找道路 | 一個日本侵華老兵遺孀的回憶[Z]. 廣州: 花城出版社,2019.

選題策劃:娜吒

編輯:松乙

嗨~

我是止小選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內容還不錯

請讓我知道你“在看”

如果你和我一樣希望世界和平

請轉發到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