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軸心時代的文明共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湯一介,北京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創始院長,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儒藏》工程首席專家,三智書院創院院長、永遠名譽院長。

在人類以往的歷史上,並不缺乏由於文明(例如宗教)的原因引起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衝突。但是,我們從歷史發展的總體上看,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域之間的文明發展更應該是以相互吸收與融合為主導的。照我看,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衝突主要並不是由文明的原因引起的。對於西方文化(文明與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引用羅素的一段話來說明今日西方文明是吸收與融合多種文化成分而形成的。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佔庭帝國。

——羅素《中西文明比較》

羅素的這段話是否十分準確,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他說:1.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2.今日歐洲文化吸收了許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而且包含了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這兩點無疑是正確的。如果看中國文化的發展,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間由於文化原因引起衝突總是暫時的,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與融合則是主要的。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秦隴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特別是到公元 1 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更加說明兩種不同文化可以共存。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傳入中國的,外來的印度佛教與本土的儒、道兩家從來沒有因文化的原因發生過戰爭,只有三次因政治經濟的原因有著衝突,當時的朝廷曾對佛教加以打擊,但在大多數的時間裡,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一位法國的著名漢學家(施舟人)曾問我:“為什麽中國文化是多元性的?”我回答:我認為也許有兩個原因: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原因,這就是中國一向主張“和而不同”,文化雖可以不同,但能和諧相處,這個問題下面我會較多地說明;二是制度上的原因,中國以皇帝為最高權威,一切文化(宗教、哲學、倫理)都以皇帝的意志為中心,而皇帝往往為了社會的穩定不希望因不同文化而引起衝突,甚至戰爭。因此,皇帝常採用“三教論衡”的辦法,把儒、道、釋召到朝廷上來辯論,哪一派辯論贏了就排在前面,然後是第二、第三,不允許他們之間互相殘殺,發動戰爭。

在不少不同文化之間現在並沒有因為文明(文化)的不同而引起衝突,例如,中印之間、中俄之間,甚至中歐之間,都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特別是近十餘年裡,並沒有什麽嚴重衝突,更沒有發生過戰爭。所以“文明的衝突”論並不能正確說明當前世界的形勢,更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應是人類社會的出路,是人類社會必須爭取的目標。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當前是一個什麽樣的時代。照我看,也許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軸心時代。

首先,自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原來的殖民地國家和受壓迫民族有一個很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從各方面確認自己的獨立身份,而民族的獨特文化(語言、宗教、價值觀等),正是確認其獨立身份的重要支柱。二戰後馬來西亞為了強調民族的統一性,堅持以馬來語為國語。以色列建國後決定將長期以來僅僅用於宗教儀式的希伯來語重新恢復為常用語。“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語言和宗教”。一些東方國家的領導人和學者為了強調自身文化的特性,提出以群體為中心的“亞洲價值”以區別西方的以個體(個人)為中心的所謂“世界價值”,等等。亨廷頓也認識到“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

亨廷頓

其次,當今進入了信息時代,人類社會將會有一個大飛躍。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發展,把世界連成一片,各國、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將在矛盾、衝突和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中發展。每種文化對自身文化的了解都會有局限性,“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如果從另外一個文化系統看,也就是說從他者看,也許會更全面地認識此種文化的特點。

我們選擇出發,也就是選擇離開,以創造遠景思維的空間。在一切異國情調遠處,這樣的迂回有條不紊。人們這樣穿越中國也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希臘;儘管有認識上的斷層,但由於遺傳,我們與希臘有某種與生俱來的熟悉,所以了解它,也是為了發展它,我們不得不割斷這種熟悉,構成一種外在觀點。

——於連·法朗索瓦《為什麽我們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繞過中國》

這種以“互為主觀”“互相參照”為核心,重視從他者反觀自身文化的跨文化研究逐漸為廣大中外學者所接受。從另外一種文化來了解自身文化,正是為了維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存其文化的特性,傳承其文化的命脈,無疑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我們知道,經濟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體化,但文化是不可能單一化的。

從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看,任何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只有充分發揮其原有文化的內在精神,才可以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以滋養本土文化。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觸、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後是全球化。”這就是說,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必須維護我們自身文化的根基。因此,21 世紀影響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必將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第三,就當前人類社會文化存在的現實情況看,已經形成了或正在形成全球意識觀照下的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我們可以看到,也許 21 世紀將由四種大的文化系統來主導,即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中東北非文化(伊斯蘭文化),這四種文化不僅都有著很長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每種文化所影響的人口都在十億以上。當然還有其他文化也會影響 21 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例如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但就目前看,這些文化的影響遠不及上述四種文化。

人類社會如果希望走出當前混亂紛爭的局面,特別要批判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部落主義,在文化上不僅要面對這個新的軸心時代,而且必須不斷推動在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對話,使每種文化都能自覺地參與解決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無疑上述四種文化對當今人類社會負有特別重大的責任。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對自身文化特別是對當前人類文明有重大影響的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都應作歷史的、嚴肅認真的反思,這對今後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對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說,特別是對有較長歷史而對當今人類社會有著重大影響的民族和國家說,它的文化傳統是已成的實事,是無法割斷的,因為其文化傳統已深入到這個民族和國家千百萬的人民心中,是這個民族或國家的精神支柱。我們回到傳統,以傳統為起點,並從傳統中找尋力量,找尋支點,以推進我們文化的發展,來解決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就這個意義上說,21 世紀也許將由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伊斯蘭文化等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新的軸心時代。

在這新的軸心時代,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傳統而且這些文化傳統仍然有著雄厚的人口資源基礎,是絕不可能被消滅的,即使用戰爭的辦法,也只能暫時起一點作用;從長遠看,文化仍然必須共存。

在這新時代,三智書院立足於經濟快速發展、科技不斷創新、文化融合共存的實際,以“新書院·新產業·新文明”為核心,採用“互聯網+文化”的形式探索新的文明成果,讓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本文節選自《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因篇幅有限略有刪改。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儒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中國現代哲學的“接著講”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