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在互聯網上成為一個體面的人

無論如何,光想著自己是不行的。

任何時代的「體面」,離了特定的社會語境都沒意義。拿放屁來說,開全體職員大會,同事在 PPT 前口若懸河,你突然放了個響屁,這被認為是不體面。你通知同居半年的女友「啊感覺氣氛上有屁要放」,於是放了個響屁,這被認為是親密。中世紀的日耳曼人,把能放響屁作為有男子氣概的象徵,愛爾蘭人還有專門表演放屁的藝人。排量小、氣息弱的,會被認為是體弱無能。幾百年後,屎尿屁才成了個人隱私,和羞恥搭上關係。道森的《人類排氣的文化史》裡就提到,17 世紀的阿善堤部落曾有位老人,向頭領鞠躬時放了個響屁,羞愧難當,當即就上吊自盡。

說白了體面就是看時間地點場合行事。就像打扮成 T 台時尚潮人去地震災區支援是不體面的一樣,在校園槍擊案新聞下抖機靈講段子也是不體面的。在杜蕾斯官微下講黃段子可能被認為幽默風趣,在 LGBT 維權平台下留言黃色笑話就是不體面的。

But why?

一個問題是:如果體面就是遵守既定規則,那要是規則本身就是壞的呢?比如一個禁止人民講話的國家,你膽敢說話,在執政者甚至國民眼裡你就是不守規則的,壞的,不體面的。在一個認為 25 歲前就應該結婚的社會輿論裡,35 歲還沒對象成何體統。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依照如今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來看,我們可以說這些規則是壞的,遵守它們反而是不體面的。那要是你的自由平等干涉到我的自由平等呢,比如微信談事前先問一句「在嗎?」覺得是在有禮貌地打招呼,對方卻開始抓狂「為啥不能有事說事」;比如你認為遵守社會公德才能讓社會更美好,可他覺得毀滅人類才是對其他生物和環境的拯救。

薩特認為他人即地獄,人和人之間的本質就是衝突,「我」照著某種形象塑造我自己,他人的出現,就會提出種種要求規定和期望,限制我約束我,干涉我變成自我的自由。這也就意味著,我是不存在「體面」這一說的,「體面」只有從他人的角度來說才有意義。

也就是說,我穿著阿瑪尼三件套走到你面前,我認為自己是體面的,這不算,你才是體面的裁定員。所謂的紳士,不就是傳遞出「我意識到你的存在」的一切動作嗎?

因此不論是討好法律討好道德討好主流審美,還是討好被法律道德主流審美塑造的你,「體面」都是利他的,就像現代文明的本質是盡可能地控制原始本能,“文明人”看到任何使他想起自己動物本源的東西,都會明顯地感到局促不安一樣,「體面」是一種削足適履、弱化個性的行為(即便這個“履”要求的就是“發揮個性”)

所以我們首先把「我」剔除,沒有「我想怎麽過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事,我有我自己的體面」,我們終於可以嘗試討論「體面守則」了。

個體主義興起的如今,人們對個人太空的要求越來越多,獨立個體的訴求聲越來越大,但在體面的討論範疇,用「關係」,而非「個人」,來定義人要顯得更合理。

如果說個人主義只是兩個對對方互相大叫「我是誰、我需要什麽、我要成為什麽」,那麽把人視為「關係」的兩個客體,我們就可以很容易達成契約型的共識。比如,一對男女有肢體接觸,可能有性騷擾嫌疑,但當雙方成為「情侶」,一系列原本猥瑣的親密動作就都默認變成甜蜜的象徵。關係本身就包含了約定俗成的準則,父母和孩子、作者和讀者、提問和回答的網友。

在互聯網上,如果我們能先判斷彼此關係,就能減少許多衝突。比如,當通訊錄裡的一個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自拍,TA 是在傳遞一個「我把自己放在你面前,希望得到認同感」的資訊,切確地說,是在請求幫助。這時候你們就是求助者和援助者的關係。如果你在他的自拍下自顧自地和其他人聊起天、或是吐槽對方不好看,就打破了這份關係。再比如,當你在帖子下旁征博引地舉例子講道理,你期待的是理性討論的辯論關係,而對方只是為了發泄情緒,杠你一下很開心,你的無奈和不解都是他的情緒材料,你們的關係並不在同一個體系裡。

只有雙方處於彼此都認可的同一種關係下,才有體面。

在一個連是否應該讓座都有眾多爭議的時代,究竟怎樣的言行才能稱為體面,根據我所的多項調查,我們試著從這幾個方面開始:

分享的體面|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單向的行為

原則:

分享的本質不在於「給予」,而是「尋求對方的幫助」。不論分享給對方的東西你自認為有多好,都是在向對方傳達「我這裡有一個好東西,給你,請對我表達感謝和認同」。因而即便你是好心,也會讓對方產生「欠你一個反饋」的壓力。當對方並不認同你分享的東西,TA 就要違背自己的意願來遷就你,你即地獄。

而當對方作為被分享的對象(比如被較介紹給其他人,聯繫方式/照片被轉發),如果沒有 TA 的主觀參與,TA 就成了被物化的某種材料。在分享對方的這段關係裡,對方缺失了,任何不顧及他人的行為都是不體面的。

1.在和對方不熟的情況下,如果不是對方主動請求,不要貿然給別人推薦你喜歡的影音書,會給人造成「應該要喜歡」的壓力。

2.不要未經對方同意,把對方的照片發到網上,即便合影也是。不要隻 P 自己,也不要把對方 P 圖過度。

3.不要不經對方同意,把對方的聯繫方式給其他人。

4.不要未經同意,隨意把對方拉進各類娛樂紅包群。

5.除非作為揭發證據,不要未經同意,把和對方的對話截圖發在社交網絡。

6.不要刷屏擠佔別人的社交網絡時間線,也不要指責別人刷屏擠佔你的社交網絡時間線。

7.別人的品味並不需要你來拯救,別人的生活也不是襯托你優越感的墊腳石。如果你們的關係還沒能到日常互黑的親密程度,就不用在他的狀態下告訴他「你這條裙子太醜了,你這張臉 P 得皮都沒有了,你看上的這家店我早就吃過了不好吃」,留言區的潑冷水往往無異於網絡暴力。

聊天的體面|保持平衡

原則:

平等地溝通(不論對方的層級、財富、名氣、年齡怎樣,不論對方是否是你暗戀的對象,你們在本質上都是平等的,抬高或貶低對方,都是在偏離最本質的關係,即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顧及對方感受(任何體面的行為一定傳遞著「我意識到你的存在」,你是主體,體面裡的我永遠是不重要的,尋求優越感、贏、損害對方的利益,都不是體面的聊天)

8.不要加了對方微信後,問對方是誰。自報家門,說明來意。

9.在無法判斷對方語言習慣的時候,謹慎使用各類黑話和稱呼。親、寶寶、小姐姐、小 X、老 X、X 總、X 老師、X 哥、阿姨、小主。

10.即便在互聯網上,也應該先確定自己的介入是否受歡迎。打電話需要詢問對方是否方便接聽。盡可能少發長語音,或是用語音隻回復一句“嗯”。

11.也不要在 A 的留言區和 B 大段版聊。

12.如果不能及時回復,說明原因並請求原諒。

13.不要問「在嗎」。(在嗎讓人厭煩的原因在於,它背後通常都含著「想求你辦件事」的意思)

閱讀的體面|閱讀究竟是我和誰的關係

原則:

當閱讀隻涉及到自己,自己看書看文章,本質上是一組「我-人類價值觀」的關係,閱讀的資訊只是這組關係的材料,因而符合人類價值意志的閱讀,就是體面的閱讀。所以如果人類的審美仍然以「真善美」為導向,那麽按照體面是利他的準則,讀有利於自己靠近「真實、善良、美麗」的書就是體面的。

而當閱讀涉及到作者(跟作者有交流)。關係就變成「我-作者」的關係,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關係,應該符合聊天的體面原則。

14.(有作者)不要在文章下留言「太長不看」、「沒看完、先轉」、「取關了」,不同意作者觀點也不要潑冷水。但要分清潑冷水和提出不同觀點的區別。

15.(有作者)如果作者的資訊幫到你,用任何方式向作者表達感謝,轉發、點讚、讚賞、留言。

16.(無作者)不要讓別人用 10 分鐘幫你讀完一流的作品。

17.(無作者)分清「看不懂」是因為自己知識不夠還是作者故弄玄虛。

18.(無作者)控制資訊攝取量,明白沒那麽多事「不能錯過」。擺脫資訊膨脹的方法是對那個領域有足夠多的了解。

19.(無作者)找到適合的資訊源。無法主動閱讀、給什麽就看什麽,是當代文盲。

20.(有他人)不要炫耀閱讀量,不要炫耀閱讀速度。

討論的體面|如何理性地參與公共討論

中國人勝負心強,看到和自己觀點不合的,總喜歡教導人家。人人都是杠精,但隻覺得對方才是杠精。互聯網上的分歧不會消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討論的人底層共識不同,你批評這個作家抄襲洗稿個子矮,是為了證明他是個壞作家,粉絲說他努力可愛有文采,是為了表明喜歡他,他是不是個壞作家不是粉絲最關心的事。立場不同,雞同鴨講。另一部分原因在邏輯謬誤和思維慣性,在開始加入一場公共討論前,首先應該明確自己對話題是否有足夠了解,如果沒有,動機應該調整為“獲取更多資訊和觀點”,而不是觀點輸出。一個體面的討論者不應該以「獲得優越感、說贏別人」為目標,當討論變成無意義的爭論時,應該及時止損,結束談話。

原則:

確保你們都處於「我-真理」的關係,首先要明白,有意義的公共討論不是一組「人-人」的關係,是「人-觀點」的關係。也就是說,在以辨明是非為目的討論中,自己應該以對方的即時觀點為閱讀資訊,來修正自己對真理的偏差,讓自己更靠近真理。

21.討論什麽是對的,而不是誰是對的。

22.別指望能說服對方,要說服的是還沒形成固定觀點的圍觀讀者。

23.知道對方是「只顧證明自己」的類型,就盡早結束討論。

24.盡量用事實和數據說話,不空談感受和猜想,謹慎使用「我覺得、我認為、我想」一類的觀點。

25.意識到討論脫離主線的時候,及時從無關緊要的細節裡拐回來。

26.爭論的時候不人身攻擊,也不回應人身攻擊,不要用浮躁對付浮躁。

27.發言的時候,分清當前是在促進理解、分享觀點還是情緒宣泄。

28.反對某種組織的思想,並不是反對組織裡的人,納粹是邪惡的並不意味著所有納粹黨員都是壞的。

29.當一件事看不到反對的聲音,站在反對的角度思考一下。

30.不只是拋出你的觀點,解釋它,告訴別人你為什麽支持這個觀點。

31.提醒自己,自己可能是錯的,發現自己有錯,就承認自己錯了,結束討論。

32.在討論裡,錯誤應該被指出,但不該被指責。

33.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問題,對名言和專有名詞保持警惕。

求助的體面|「不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作家太宰治寫過一個故事,大概是對日本人「不給人添麻煩精神」的最佳注解:年輕的水手遭遇船難掉進海裡,九死一生被浪拍打上岸,他拚命抓住燈塔的窗邊,想大喊救命,卻從窗戶裡看到燈塔看守員一家人正快樂地準備晚餐。啊不可以,如果自己淒慘地大叫救命,就毀了這一家人的團聚。他攀爬的手指開始變得無力,一陣大浪襲來,水手又被海浪衝走了。

我們大可以稱水手的行為是小題大做的愚蠢的,但這個行為是在經過思考後選擇的,是反動物本能的,一切反動物本能的行為都含有文明的成分。在這裡,我們認為水手的行為是體面的。

當我們在向一個人尋求幫助的時候,是在傳達「你將得到我的感謝」這一資訊。什麽樣的求助是體面的,在於我對這個感謝的衡量。水手認為自己的感謝比起看守員的一家團聚不值一提,用自己的感謝去和看守員的晚餐交換,是有損對方的。不利他的都是不體面的。如果水手有巨額財產,被救後用大量的金錢來回饋看守員,結果也是一樣,關鍵在於巨額財產和看守員一家的晚餐交換,是否會讓看守員吃虧。

換到我們的日常:你讓男友一路奔波從北京到西安來看你,你回饋他「持續的愛情」,對方覺得愛情的分量遠高於從北京到西安的奔波,他就不會覺得你的要求不合理、不體面。你讓朋友幫你設計一個 logo,你認為你們的情誼遠高於一個 logo 設計稿,但對方並不這麽覺得,在他而言你的要求是在佔小便宜,是不體面的。

一個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確定“自己能給對方的反饋不低於對方的施與”?

這本質上是兩個人的兩套評價體系,和兩人的身份關係、文化背景有關。日式的求助都是帶著歉意的,日本人經常在受到別人的幫助時,說的不是「謝謝」,而是「抱歉」(給你添麻煩了)。在日式的謙遜裡,一旦找人(不熟悉的人)幫忙,一定是有損對方的,所以必須身懷歉意去求助。

原則:

在不確定自己能反饋給對方的要高於對方的幫助時,不要向對方尋求幫助。

在得到幫助後,要給予對方回饋。通常情況下,物質回饋物質,情感回饋情感。

34.不能確認對方有和你閑聊的意願和時間時,你應該知道,你生活裡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能在搜索引擎裡找到答案。如果找不到,你可能需要先找找「如何在搜索引擎裡找到答案」的答案。

35.無償幫忙只能是自發的,不是要求來的。不要借職務之便讓他們為你做免費設計、免費修圖、免費翻譯、免費心理谘詢。

(END)

- 插圖來自: 林小妖-

- 與有氣質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