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平軍躲過克星,林則徐進剿病逝廣東,臨死大呼“星鬥南”啥意思

1850年11月22日,“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廣東潮州病重,臨死前指天三呼“星鬥南”之後,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

林則徐當時再次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廣西軍務,進剿太平軍。他的突然離世讓太平軍首領洪秀全松了一口氣,真正的克星終於無法形成威脅了。

據史料記載,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潮州普寧縣因患嚴重的疝氣病逝。洪秀全從派出去的情報人員得知林則徐過世的消息後,才放心大膽地於1851年1月11日,他的38歲誕

倘若林則徐能夠趕赴廣西,參與指揮剿滅太平軍的軍事行動,中國的歷史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太平軍或許很可能將會在廣西遭受沉重打擊,難以有實力繼續揮師北上,攻佔南京,定都天京。

即便沒有林則徐,以太平軍初期的軍事實力,甚至連自己的發源地廣西都站不住腳跟。

金田,廣西桂平縣的一個小山村,周邊是多山地區。雖然當地拜上帝會的群眾基礎很好,但苦於土地貧瘠,人口稀少,這裡並不適合作為太平軍的根據地。東王楊秀清才下定決心突出重圍、揮師北上,而不是繼續在廣西作戰。

再看看太平軍在廣西的戰績。

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自廣西永安突圍,北上圍攻省城桂林,前後攻打了33 天,大小水陸共24戰,最終不克撤圍。當時桂林計程車紳們“募民團練,家出一丁,以助守望”,普通民眾則是“各門緊閉不開,城外居民紛紛回竄”,這些人選擇了支持清廷。

太平軍撤圍後繼續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軍江忠源部攔截,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後傷重死亡。清廷記載“蓑衣渡之戰,賊屍蔽江,自焚其船,遺其輜重婦女,倉皇東奔、為賊從來未有之敗” 。

太平軍在廣西扎根的計劃完全落空,隨後於5月19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才走上了順風順水的道路。

清軍雖然成功將太平軍逼出了廣西,但其實當年駐扎廣西的清軍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缺乏協調統一指揮。提督向榮與都統烏蘭泰甚至在戰場發生爭執,逼走了江忠源部。如果不是江忠源的軍事天賦,太平軍在廣西的發展將難以遏製。

而如果林則徐能夠鎮守廣西,這些在戰場上出現的矛盾都將迎刃而解。林則徐當時官至一品,歷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連英國人都懼怕林則徐,不敢進攻廣州,選擇繞道北上。

林則徐的威望足以平衡進入廣西的各路清軍將領,加上林則徐本人更是精通兵法,又深得人心,能夠對太平軍從軍事和政治上形成巨大的壓力。這也是洪秀全所忌憚的,也是其遲遲不肯發動起義的原因之一。

至於其臨死前大呼三聲的“星鬥南”其實與太平軍沒有多大關係。到底這“星鬥南”是什麽意思呢?由於林則徐在臨死前也沒有給出解釋和答案,只能由後人去分析、揣測,最後給出了兩種答案。

一是清朝學者曾寅光在《林文忠公遺事》一書中的解釋:

西洋人稱地球有五大洲,我們中國在亞細亞洲,佛經稱世界有四大部洲,中國在南瞻部洲。中國地處星鬥之南,所以北極星常年在北方。英法等國從海疆來犯,林公說“英國並不是最大的禍患,它比較容易對付。終為中國大患的,是北方強鄰俄國!

林則徐始終認為南方的太平軍只是一時之患,西洋強國數量眾多,對華態度也時急時緩,而北方的俄國與我們疆土接壤,才是最大的擔憂。所以林則徐遺言是要後人提防北方俄國。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林則徐的高瞻遠矚和深切擔憂。沙俄依靠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多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還有一種是張之洞之侄張祖繼在詩集中《拜林則徐小像》中的解釋,他認為林則徐是福建人,“星鬥南”三字,正是閩語“新豆欄”的對音。

‘新豆闌’廣東要地,公臨歿連呼之,人訛為星鬥南。孝達公(即張之洞)蒞此,始悟其語,恐世不知,告予記之。此亦可備史料者。

這是張之洞對林則徐死因的懷疑,林則徐出自禁煙的需要,聘用了十三行的廚師鄭發,因此當時有人認為,林則徐暗示自己為十三行的鄭發施計謀害,大呼“新豆欄”而氣絕,這一說法也有很多人相信。

林公所患疝氣,如今早已被醫學家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只要盡早施行手術治療就能保病人安危。林公沒有及時得到手術治療,實在令人痛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