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北故宮:再現幾件永恆經典的上古之玉

古玉的經典就在於它的永恆不變,凡我們今天所見的上古之玉,無論其打造的是通靈之玉還是帝王之玉,無疑都是當時古人精神與技藝的結晶。

這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幾件來自於清宮舊藏的古玉,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時代的典型特徵。正因如此,我們今天再現其風貌,再觀其細膩的雕琢,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的。

遼河之西、燕山之北的廣漠的草原上,常翱翔著成群的鷹雕;從而使紅山文化居民信奉這類以厚實彎喙為特徵的猛禽為神的使者“玄鳥”。勾雲紋就是用美玉雕琢抽象的,似乎是隱藏在雲端裡的神玄之鳥,因而成為巫師佩戴用以通神的禮器。

紅山文化晚期玉豬龍7.8X5.65X2.6厘米

紅山文化也分布於中國東北方,也就是今日的蒙古和遼寧一帶。但年代晚於興隆窪文化,大約距今五、六千年。紅山文化繼承了一些興隆窪文化的特色,尤其以動物為主題的玉雕最為精巧。

這件造型奇特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中的典型玉器,具有動物胚胎的模樣。或許是因為史前的先民相信胚胎最具生命的元氣,就用這種造型來強調蛻變的生命力。

商晚期龍冠鳳紋玉飾11.35厘米長

鉤喙卷尾,夔龍為冠飾,器型雕工細致,神采飛動。

漢代玉神獸

本件帶翼神獸,虎首,張口露齒,帶須,鬃毛卷曲,長尾,後腿彎曲跪於地,其形象更如“如虎添翼”,創造出了飽滿的視覺張力,當為漢代圓雕神獸中的精品。

漢代玉角型甘露杯18.3X10.1厘米

青白玉質,全器作角杯型,器表浮雕一龍蟠繞,龍體矯健有力地凸顯了漢代工藝的雄渾氣勢。角杯作為飲器,是漢代與中亞文化交流的產物。

西漢高足玉杯12.3X4.7厘米

這件娟麗秀雅的玉杯,是以精潤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琢而成。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配以高足與單柄。自口緣至高足上,以五條橫飾帶圍繞器表,飾帶中淺浮雕各式雲紋、四瓣葉紋等。杯體多處因接觸銅鏽而沁成藍綠色,其中以口緣處的沁色較為偏藍,這或是因為所接觸的銅器,是用藍銅礦中提煉出銅來鑄造之故。

漢代貴族特別重視玉製的容器,並用予承接天露,感應天地,因而能成仙得道。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15.7厘米高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在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發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祖先的重要禮器。這件年代久遠沁色斑駁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

良渚文化晚期玉琮47.2厘米高

這件保持原貌風格的大玉琮是在十九世紀入藏清宮的,它以深碧綠泛淺褚斑閃玉琢成。

山東龍山文化鷹紋圭30.5厘米

用美玉琢製斧鏟,主要是象徵統治者身份地位的禮器,在禮製中稱為“圭”。這是一件距今約4300-3800年間海岱地區的玉圭,住在那裡的先民就是文獻中的“東夷”。所以在這件玉圭的中斷,都雕琢了東夷人信奉的神祖像,同時還雕有象徵通天的鷹鳥和一個帶有耳環的東夷母后“常儀”。

此玉圭收入清宮後,又加琢了乾隆的禦製詩和璽文並加配了木座。

戰國螭紋玉觹6.7厘米

螭是龍的一種,幾分似虎。玉觹器面微泛褐紅,是傳世器特有的“盤紅”色澤。

東漢玉辟邪13.6X9.3厘米

本器昂首挺立,氣度不凡,是漢代帶翼祥獸的代表作。漢代藝術的特徵之一就是動感與張力,此件翼獸雖呈靜立狀態,但確給人予衝躍的動感。該玉辟邪流至清代,為乾隆帝所賞識和喜愛,特製底座並賦詩纂刻於其中。玉質為青白色。

龍山文化晚期玉圭24.6X7厘米

此件人面紋圭質感細膩,從型製與紋飾分析,應是龍山文化黃河中下遊的玉禮器。

玉圭三千年後流入清宮,乾隆帝分別於38歲和58歲時賦詩二首,可見乾隆對此圭的鍾愛。

良渚文化玉版36.8X35.7厘米

推測為新石器時期大玉刀的半成品,待到乾隆朝經宮廷作房重新修整 ,編號“呂”字,表示曾陳設於養心殿。其玉版的重要性,故宮表述 如下:

玉玉版原為光素,清高宗時加琢禦製詩二首。由詩看來,高宗認為此玉版「嶷嶷逾尺」、「閱幾滄桑」、「色得元黃之正」、「質具圭璋之素」,其堂皇、長遠、正統、禮製的特質,完全符合帝王彰顯皇權所需的象徵意義。一度自信如乾隆皇帝者,面對這件稀珍瑰寶也曾「自審臨池腕力醜」,因「虞壞其質」而未將十一年春所寫的詩刻於器表,僅是囑咐學士張若靄代為書鐫於紫檀木架上,可見對此收藏的萬般寶愛。不過八年後,即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為之作詩詠贊,且乘興親自書寫前後二詩交予玉匠鐫刻,玉版遂不復素淨的原貌版原為光素,清高宗時加琢禦製詩二首。由詩看來,高宗認為此玉版「嶷嶷逾尺」、「閱幾滄桑」、「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