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路縣故城旁發現338座漢至明清墓葬

  通州區考古又有新發現。昨日,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不斷深入,在通州區潞城鎮棚戶區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員最近發現多座漢代至明清墓葬,其中,一座漢代馬蹄形窯址較為罕見,證明了漢代磚室墓葬與窯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目前完成考古勘探面積還僅佔整個地塊面積的一半,考古隊員正在開展全面勘探和發掘工作。

  從北京考古整體情況來看,據北京市文物局介紹,2018年初到現在,北京配合各類建設工程開展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已達47項,其中勘探40項、發掘7項。

  焦點1 墓葬出土漢代銅鏡和玉環

  此次考古發現位於通州區潞城鎮棚戶區改造土地開發項目D區D-04地塊。此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區域北部,距離2016年新發現的路縣故城遺址約850米。

  該項目用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已完成考古勘探32萬平方米,探明各類古代遺跡370處,包括漢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漢代窯址32座。

  為了保證考古工作不影響建設項目進度,考古工作已全面開展。截至4月18日,已發掘清理完成兒童甕棺葬2座,漢代墓葬54座,唐代墓葬7座,明清時期墓葬2座,漢代窯址13座,出土陶、瓷、銅、玉石器等各類文物300余件(套)。

  目前出土的器物中,漢代墓葬以陶製明器為主,種類多樣,主要為罐、灶、俑、倉、盒、奩等,以及漢代銅鏡、銅帶鉤、玉環等。唐代墓葬及明清墓葬出土文物主要為陶器、瓷器、銅錢、銅帶扣等。

  焦點2 窯址展現漢代青磚燒製過程

  據考古隊員介紹,在發掘完成的32座窯址中,一座漢代馬蹄形窯址顯得尤為獨特。

  在對這座磚窯的窯室進行清理過程時,考古隊員在窯床上發現了大量燒製完成的青磚,而且這些青磚以整齊有序的形式擺放,上下兩層相交叉。每塊青磚間還留有一定空隙,考古隊員推測,這是為了更好地燒製。青磚的規格與窯址周邊多座漢代墓葬用磚規格一致,因此,考古隊員初步推斷,該窯址應該是為周邊修建墓葬提供用磚的燒磚陶窯。

  據悉,北京地區漢代窯址發現數量很多,但漢代窯址內發現大量燒製完成且擺放整齊的青磚還較為少見。考古人員表示,這座窯址的發現,直觀展現了漢代磚窯的形製、燒製手法及燒磚用途,證明了漢代磚室墓葬與窯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也為通州漢代路縣故城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實物資料。

  據悉,半倒焰式馬蹄形窯址是北京地區漢代燒磚用的常見窯址形製,這類窯址的窯門一般高度較低,不適合人員進出。因此,裝窯和取出產品似乎另有地點,並且極有可能在窯室頂部,在裝坯和取出成品時只需將頂部打開,然後用泥封頂,十分簡便。

  追問1 為何通州地區古代墓葬集中?

  該區域自戰國起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北京市文物局專家表示,相關資料表明,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在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2006年,通州區武夷花園二期工地曾發現13座古墓組成的漢墓群,墓葬集中且排列整齊,據推斷是一個家族墓。2011年,通州北關通惠河北岸拆遷區內發現3座漢代墓葬,附近還發現兩口古井以及一座古建築地基。通州博物館原文物所所長周良曾表示,通州古城村村南曾發現二三百座漢朝古墓,其中不乏貴族墓葬。

  去年,距路縣故城城址較近的一座遼墓被發現,考古人員根據該墓葬的位置推斷,漢代時,路縣故城作為路縣治所存在,唐代以後,路縣治所西遷至現在通州老城,之後路縣城址開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漸減弱,慢慢變成村落。

  2015年以來,通州地區考古工作迎來高潮,其中,城市副中心考古和路縣故城考古項目廣受矚目,後者還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3年來,兩個考古項目累計發現墓葬數千座,以及大量窯址、水井等生產生活設施遺址。

  追問2 建設工程中考古遺址如何保護?

  有原址保護、整體遷移、回填等方式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介紹,根據北京市政府頒布的地下文物管理辦法,凡是重大建設工程,都要先期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這帶動了近年來北京考古工作的繁榮,不但勘探發掘面積大,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記者了解到,通常在墓葬挖掘後,會對出土文物進行清洗,盡量還原碎片。對需要長期保存的遺跡或墓葬,會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護,有些遺跡可能會整體遷移保護,還有一些將進行回填。

  對文物價值較高的考古遺址會進行原址保護,例如路縣故城將建設高標準遺址公園。舒小峰表示,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不僅會原址保護完整的路縣故城,其周邊護城河和相關遺址區,都會納入保護範圍內。文物部門會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考古遺址公園理念進行建設。

  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介紹,根據專家意見,去年新發現的房山河北鎮莊親王家族園寢群,因較為完整,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也可能會考慮原址保護。

  據悉,此次棚戶區改造項目中發現的遺址正處於全面考古勘探和發掘階段,保護辦法將在進一步開展研究後公布。

  ■ 鏈接

  副中心去年發掘保護千座古墓

  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7年考古勘探人員在數個工程地塊完成勘探259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3951平方米,發掘保護了戰國至清代墓葬1023座、窯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座。其中,較重要的遺址有戰國墓葬、唐代潞縣縣丞艾演墓、遼代仿木結構墓等。

  “這些墓葬幾乎涵蓋戰國至清代各個主要時代,非常有利於研究北京各個時代墓葬的規律。”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說。

  繼2016年對路縣故城大規模考古發掘以後,2017年,考古人員在故城西南、東部、南部三地又有了新發現。在城南,考古人員發掘出漢代的灰坑、水井、路線,遼金時期窯址,唐代墓葬等。故城西南則出土了大量密集的漢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別是形製多樣的水井,顯示此處曾是兩漢時期路縣城外的生活和手工業生產區。

  遺址考古負責人孫猛表示,路縣故城2017年的發掘,對整體研究故城和周圍地區兩漢時期社會歷史狀況有重要支撐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