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Uber海外衰落史:五年燒錢戰終結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獨角獸Uber的海外衰落史

  來源:北京商報

  握不住的沙,不如揚了它。26日,彭博社消息稱,共享出行平台Uber與東南亞計程車平台Grab達成收購協定,長達五年的燒錢大戰終於以Uber的退出畫上了句號。這情景似曾相識,同樣的戰略同樣的結局早已在中國和俄羅斯進行了“路演”,如今東南亞也步了中俄後塵。這個計程車領域的獨角獸自從開啟了海外擴張的腳步,就不斷上演燒錢大戰的橋段,然而九年以後,高下立斷,一手好牌讓Uber打得稀爛。

  敗走東南亞

  據報導,Grab將收購Uber在東南亞的計程車和外賣業務,還將接管Uber在東南亞地區大約500名員工,而Uber因此獲得了Grab 27.5%的股份,Uber CEO科斯羅薩西也將加入Grab董事會。據了解,Uber應用程式會繼續運行兩周的時間,以確保Uber司機運作的穩定性。

  科斯羅薩西表示,這次交易有助於Uber將精力放在印度、拉丁美洲以及中東等核心市場。但對於Uber來說,此舉更大的目的或許是為了讓公司在2019年啟動首次公開募股之前削減虧損。2017年全年,Uber獲得73.6億美元的收入,但淨虧損則進一步擴大至44.6億美元。止損的代價並不低,退出東南亞則意味著Uber主動退出了這個亞洲第二大的計程車市場。

  此前,Uber在東南亞市場上就面臨著來自本土競爭者Grab和Go-Jek的巨大挑戰。今年3月初,路透社消息透露,印尼計程車軟體Go-Jek正計劃首次公開募股,此前Go-Jek已經獲得了來自谷歌、騰訊、淡馬錫等投資機構的融資,估值達到了40億美元。

  而Grab的強大之路選擇的則是大面積合作,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以及印尼Garuda航空公司等,Grab吸納大量使用這些航空服務的東南亞各國乘客,2017年12月,Grab宣布已經完成了超過10億次計程車服務。Uber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不斷被Grab和Go-Jec瓜分,彭博社也一度發文暗示Uber在東南亞將重複其在中國的遭遇。

  錯打燒錢戰

  東南亞的這一戰,Uber深受內傷。本土網約車玩家選擇了高額補貼的措施與Uber纏鬥,僅新加坡一地,Grab每天的花費就超過70萬美元。而Uber在這場競爭中的消耗更為慘重,據了解,Uber每年在東南亞地區的補貼支出就已達到2億美元左右。

  戰線拉得越來越長,Uber和Grab都顯出了疲態。雖然司機和乘客的補貼越來越少,但出身本土的Grab顯然對東南亞文化及本地化經營更為得心應手。去年,軟銀集團大筆注資Grab 25億美元,Grab如魚得水,順利拿下了東南亞手機計程車市場95%的份額,這也讓Uber的呼吸太空變得更為狹小。

  雖然Uber最終敗給了Grab,但不得不承認,燒錢戰的手法的確讓一些企業淪為炮灰。2013年,Uber剛打入東南亞市場時,還是個“萌新”。但一年之後,Uber就開始與Easy Taxi、Grab及Go-Jek展開了市場攻略戰爭,此後更是不斷重複融資加燒錢的橋段。Easy Taxi作為傳統計程車公司雖然擁有數量可觀的司機雇員,但在轉型困局下,硬撐兩年後最終出局,Go-Jek也龜縮在印尼市場不參與混戰。

  Uber想要一招打遍天下,但現實卻往往事與願違,而今Uber的處境竟有些似曾相識。2016年,Uber與中國滴滴的補貼大戰堪稱世紀經典,而這樣的手法也讓Uber在中國的年虧損額達到了10億美元。這場補貼戰就像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不僅讓雙方損失慘重,也加速了行業資金鏈斷裂風險,甚至直接催生了刷單亂象,所幸兩家巨頭的合並為這場燒錢大戰畫上了句號,而Uber的代價則是失去了亞洲最大的市場。

  無獨有偶。去年7月,Uber與其俄羅斯競爭對手Yandex NV合並出行業務,不同於Uber與滴滴的合並,Uber在俄羅斯的選擇是與Yandex NV共同成立一個公司,並將新企業的運營權拱手交給了Yandex NV,這意味著Uber選擇正式退出俄羅斯市場。究其原因,也無外乎是大量燒錢補貼後,市場佔有率仍不見增長。

  進擊的“侵略者”

  燒錢帶來的後果並不是Uber的全球擴張。此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自從九年前成立以來,Uber在燒錢方面已經搭進去了107億美元,相比之下,投資者總計向Uber投入了173億美元。與Uber的收縮形成鮮明對比,在此次收購之前,滴滴宣布將在年內上線日本計程車計程車服務,這意味著Uber在亞洲主要市場的運營幾乎被完全瓦解。

  Uber不僅在海外市場屢屢碰壁,就連美國國內的市場份額也不斷下滑。數據顯示,Uber在美國的競爭對手Lyft的份額佔比已經增加到25%,2017年初Uber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還能達到80%,隨著一系列醜聞的發生,Uber如今的市場份額已降至70%。

  Uber雖然改變了全球的出行網絡,但深入分析其財務表現後可以發現,Uber正在以一種極其昂貴的方式來佔領市場,而且這一昂貴的方法也並非是一招鮮,吃遍天。從高調融資布局全球板塊到如今的節節敗退,Uber內部已然出現了問題。

  回望Uber的發家史,不難發現自誕生起,侵略戰略就是Uber的“主打歌”。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稱,Uber的業務是革命性的。這種革命也讓Uber在美國、歐洲及亞洲等地不斷對簿公堂,菲律賓土地交通特許經營與監管委員會甚至頒布了一項臨時運營禁令,吊銷了Uber一個月期限的運營許可證,在丹麥,Uber已經被迫退出,在荷蘭,檢方認為Uber非法運營……

  行業人士曾經分析,Uber在全球範圍內如此大的動蕩,歸根結底在於Uber的企業文化。此前,Uber一直奉行著“14條文化價值觀”,例如“讓創造者去創造”、“踩別人腳趾”,這些行為存在著一定的誘導性,Uber是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企業,過度強調增長目標,忽視了在城市擴張中的差異化問題,雖然它採用的是本土化員工,但是其發展思路卻始終是盲目擴張、盲目燒錢的路徑,這更容易讓Uber成為“公敵性”企業。曾經的獨角獸變成如今的孤家寡人,一手好牌也隨之葬送在了侵略性的燒錢戰中。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楊月涵/文 李烝/製圖

責任編輯:李彥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