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林業助力湖北鄉村振興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自然是農村最本真的特徵和屬性,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農村現代化至美境界。

林業是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主體,是實現鄉村生態宜居和“農村美”的根本舉措,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富”的有效途徑,是促進鄉村治理有效和“農業強”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湖北全省各地以“建設林業生態示範縣”和“綠色示範鄉村”為載體,推動綠滿荊楚行動,有力推動了鄉村美化和綠色發展。從今年起,全省各級林業部門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圍繞鄉村振興,大力實施擴綠提質工程、服務提升工程,助力鄉村生態美、產業強、農民富,充分發揮林業獨特作用,描繪“綠滿荊楚美如畫、水光山色與人親”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仲夏六月,記者走進一批有特色的林業產業專業村、綠色示範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實地感受林業建設給鄉村帶來的變化……

湖北生態 林業

改造低產林

深山油茶村重獲新生

清晨,60歲的雙廟關村村民陶久焰幫老伴安頓好5歲的孫子後,便上山撫育油茶林去了。

雙廟關村,地處大別山南麓。油茶在當地栽培歷史悠久,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麻城縣志》記載:明萬歷年間,福田河山民采摘山野間油茶果榨油食用。雙廟關村1958年被原國家林業部授予“油茶之鄉”,並評為“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部門”。令村民們痛心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勞力外出,曾經繁盛的油茶林開始出現荒蕪。

“種植效益低下是主要原因。”麻城市林業局副局長陳世偉告訴記者,雙廟關村一帶的油茶林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種下的,樹齡老化、品種混雜、管理粗放,再加上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銷路一直沒有打開,油茶果難賣出好價錢。

老陶家的20畝山場一度荒了10多年。

近年來,油茶生產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家大力實施生物質能源戰略,把油茶作為重要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優先發展,編制了全國油茶生產規劃,在全國油茶栽培生產重點省份開始建設油茶苗木良種繁育基地。國家林科院和省林科院將福田河鎮作為油茶低改、良種選育重要基地,通過清林去雜、修剪墾複等技術措施,至今已改造油茶低產林8萬餘畝,平均每畝增產茶油8公斤,同時誕生了多個“鄂”字頭優良品種。

黃岡市林業局還通過招商引資、本地培育等方式,引進和扶持油茶加工龍頭企業,支持村集體帶頭成立組建專業合作社,采取“村委會+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共同開發油茶基地,建立企業、村集體和農戶的利益聯繫紐帶。

雙廟關村最先受益。該村成立油茶專業合作社後,村集體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林地集中起來,再與油茶加工企業簽訂合作協定。農戶既能接受企業的技術指導,又不必擔心銷路,這種利益捆綁的方式,成功實現了各方共贏。一時間,村民種植油茶的積極性高漲,荒山荒坡又栽滿了油茶苗。

2017年,合作社油茶基地面積發展至1.6萬多畝,收購180噸鮮果,為全村416戶村民增收近200萬元。老陶說,再也不用擔心這山上撂荒了。

林地、林木資源是農村尤其是山區、丘陵地區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通過加大林業科研力度,提供更多的特色經濟林良種、更實用的栽培技術,創新更加靈活的林業科技成果推廣機制,支撐林業產業鏈延伸。同時,進一步暢通林地流轉管道,引導林地資源向回鄉創業能人、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優勢龍頭企業有序流動,采取“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才能更好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推動林業產業規模化經營、規範化管理,讓林業產業強起來、農民更多地分享林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護綠可生金

千年古樹村尋鄉愁走紅

“歲月更迭,時光荏苒。但當你站在這千年對節白蠟古樹下時,時光仿佛靜止了一般……”周末,武漢市民劉女士帶著孩子來到南莊村對節人家景區遊玩後,忍不住發了這條微信朋友圈。

舊磚殘瓦壘砌成庭院圍牆的村居,河溝野草、山坡野花搭成“山野花圃”,神秘幽靜的千年對節白蠟古樹……如今的南莊村,儼然成為人們心中理想的田園生活範本。

南莊村走紅的秘訣,正是源於村民們從前習以為常的對節白蠟。

對節白蠟,是我省京山、鍾祥獨有的珍稀瀕危樹種、國家重點保護對象,被譽為“活化石”和“盆景之王”,壽命可達2000年,樹形優美,盤根錯節,觀賞價值極高。

南莊村分布有百餘棵對節白蠟古樹,資源保存完好,形態各異,有相依而生的“母子樹”“夫妻樹”“兄弟樹”,十分罕見。每棵樹的背後,都有一段美好傳說。千百年來,古樹靜靜地守護著村莊,村民也愛護古樹。對村民來說,古樹既是風景,也是鄉愁。

保護就是發展,護綠也能生金。

近年來,該村在林業、旅遊、扶貧等多個部門的聯合指導下,通過公司化運作,引進社會資本,發展以對節白蠟古樹資源為核心,集祈福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觀光園區。村民在林業部門指導下,采取安裝避雷針、加裝防護欄、落實專人管護、拍照建檔立卡、適時澆水灌溉等保護措施,對境內158株各類古樹名木實施規範化管理。

村裡還以7棵樹齡最長、分布最為集中的古樹為主乾線,在古樹間修建旅遊步道,精修出4個小水池,分別命名為“福”“祿”“壽”“喜”,將2公里外的珍珠泉水引進其中。同時,整合境內珍珠泉、猴王寨等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服務配套設施,提高對遊客的吸引力。

村支書郭丁山告訴記者,以前由於務農效益不高,村民大多外出務工,耕地、山林拋荒嚴重。如今借助村裡的旅遊順風車,不少人返鄉創業,當地可謂“寸土寸金”。

據悉,村民們利用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山林資源,有的發展鐵皮石斛、大棚果蔬、吊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有的開辦農家樂、民宿,收入較從前大幅增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全面加強鄉村原生植被、自然景觀、古樹名木、小微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充分利用鄉村獨特的地理、氣候、資源優勢,發展森林康養、森林旅遊等新興綠色產業,引導林農依托森林康養、賞花經濟等產業,開展餐飲、住宿、運輸、導遊等服務業,推動林區變景區,激活林業閑置資源和生態旅遊消費,逐步實現由“砍樹”向“賞樹”轉變。

增綠又添景

茶葉村變美喜迎四方客

青山疊翠成畫卷,茶浪起舞伴荷香。去過不少茶葉專業村,像黃荊塘村這樣,能讓人一邊品茶一邊賞花的,並不多見。談及當地美麗鄉村建設秘訣,黃荊塘村村支書陳學書饒有興致地打開了話匣子。

和大多數山區村一樣,黃荊塘村近半國土面積都是林地,村民主要依靠種植茶葉、油菜和蔬菜為生。2012年,該村入選鹹安區首批茶葉專業村建設重點村。彼時,各地茶產業競相發展,茶葉專業村之間競爭激烈。如何結合本地優勢,另辟新徑,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茶產業發展路線?當地幹部苦苦思索。

“單純靠提高畝產,茶園可能只能保持以往產值。如能發揮生態優勢,發展茶文化旅遊,茶園的附加值就成倍數增加了!”鹹寧市林業局局長王槐生提出建議。

起初,陳學書並不看好村裡發展茶文化旅遊。他認為,“想要吸引遊客,環境美是前提。”但長期以來,村民一般只是在家門口隨意種幾棵好栽好活的植物點綴環境,公共區域的綠化美化很少關注。“我們的村容村貌離發展旅遊的標準相差太遠了。”鹹安區林業局造林股股長戴巍鼓勵他,保護好現有山林,再利用國家相關政策項目支持,有規劃地開展村莊綠化美化,肯定會有變化。

半信半疑的陳學書決定按戴巍說的試一試,他發動村民分組開展“家園美化大賽”。沒想到,大家你追我趕,生怕掉隊,一時間村民植樹綠化的積極性起來了。村內路線兩側、房前屋後的空地、小河畔,逐漸被桂花、紅葉石楠等景觀樹填滿。以前被砍伐得稀稀疏疏的竹林和樹林,經歷補植,又樹影婆娑起來……“既增加了綠量,又淨化空氣,還涵養了水土,村裡的環境大大改善了!”村民楊孝靚高興地說。

生態美,機遇來。半年後,當地劍春茶業有限公司來黃荊塘村考察,認為其生態基礎較好、交通環境便利,發展鄉村旅遊的前景廣闊,決定在該村投資建成集茶園觀光旅遊和茶葉采摘娛樂、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公司專門成立茶葉生產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建設連片6000畝生態茶園、千畝連片油菜花海、2600余畝垂釣中心及200畝的湘蓮荷花基地,讓遊客一年四季進村都能賞花品茶。

這一次,黃荊塘村人的茶旅融合夢終於成真。

鄉村的主要優勢和魅力在生態。沒有良好的生態、宜居的環境,鄉村就會失去活力,鄉村振興就會缺乏根基。實施鄉村增綠工程,讓農村“美起來”。將綠化美化作為首要任務,將生態修複和保護作為根本舉措,同時結合鄉村林業特色產業,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身邊增綠行動,不僅能改善人居環境,還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打造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林特產業興

山區貧困村種林果逆襲

一望無際的果樹,從山這邊連著山那邊。來到宜昌雷家畈村,根本看不到種糧油的勞作景象,只見成片壯觀的果園。“不是村民不願種,而是我們這全都是山,種水稻、油菜效益太低!”村支書戴聖元說。

雷家畈村離宜昌城區35公里,典型的半山區半丘陵村。過去村民種植傳統糧油作物,因常年降雨量小,灌溉困難,作物產量低,只能基本解決溫飽。擔任村支書20多年的戴聖元曾長期為農民致富無門而苦惱,“這山上種糧油不行,種什麽合適呢?”

經過多番考察,村委會發現,在林地上種植水果比糧油效益高出多倍,開始組織村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以水果為主的林特經濟。近年來,戴聖元向鄉鎮林業站、區林業局頻頻問計,圍繞柑橘、奇異果兩大支柱產業,制定“人均三畝水果園,畝均收入過五千”的發展目標。

“我們所有的水果基地都是採用綠色生產方式。”在村裡的精品柑橘基地,大學生村官陳靜向記者展示“八個一”無公害化種植模式,即“天上一盞燈、樹上一張板、樹中一袋蟲、樹下一株草、地上一張膜、田邊一口池,施肥一張表,管理一本書”。目前,全村柑橘面積達到4500畝,奇異果面積達到750畝,還成立了柑橘、奇異果農產品產銷協會。村民收入的80%來源於水果收入。

2017年,村民杜萬壽、杜萬華兄弟倆興建起宜昌市首家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萬華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生產的“台農4號”紅心火龍果,是專門從廣州引進的優良品種,試種前經林業部門多番指導才成功,每年6月至11月可多批次開花結果,畝產鮮果2500公斤,每畝年純收入可超過3萬元。

近年來,雷家畈村全面爭創全省“綠色示範鄉村”,共完成村級公路綠化43公里,庭院綠化栽植各類苗木6000多株,新建廣場1個,栽植喬木300株,栽植草坪800平方米,溝渠綠化栽植苗木4000多株,新建經濟林木示範園580畝,新建苗圃基地50畝。每到果園豐收的季節,來村裡采摘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

實施綠色致富工程,把林業產業作為實現鄉村“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讓農民“富起來”。支持和鼓勵各地發揮林地資源優勢,因地製宜發展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林下經濟等林特產業基地,做強林業深加工,做優生態服務業,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完善農企利益聯結,讓農民融進產業鏈條,拓寬增收管道,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贏。(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