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時事月報》對早期考古活動的報導

中國考古學脫胎於傳統的金石學,並在國外學者在中國的調查活動的刺激下逐步產生發展起來。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的發掘,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的序幕。1926年李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發掘工作,是第一次獨立由中國學者主持的發掘活動,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在上世紀30年代中國考古學發展的起步階段,早期考古活動的開展情況如何,本文以《時事月報》對早期考古活動的報導為切入點,以求對上世紀30年代的考古實踐有個全面的了解。

《時事月報》於1929年11月在南京創刊,月刊;1937年遷往漢口,改為半月刊;1938年遷往上海,並改為《抗戰半月刊》,卷期續前;1939年遷往重慶。最終於1944年10月停刊。在當時時局動蕩的情況下,辦刊達15年之久,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最為主要的時事類刊物,對於人們了解當時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被譽為“現代人所著之現代史”。

《時事月報》主要內容包括專文和報導國內外的新聞時事,關於考古活動的報導主要刊登在“科學叢談”欄目。在辦刊早期,“科學叢談”欄目的名稱為“一月來之科學界”。該欄目由曾昭掄、吳啟中主持編輯,其主要目的是在國民中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具體可分為國內科學新聞和國際科學新聞。主要介紹當時的科學研究成果、科學家、各類研究團體的活動等。反應當時國內外科學動態和研究進展。

《時事月報》對考古活動報導的簡要介紹

《時事月報》在辦刊第二年就有相關考古活動的介紹,報導了匈牙利人斯坦因來華考古的情況,此前斯坦因來中國探險,在新疆、甘肅等地掠走了大量中國文物。此次來華行動詭異,擔心被中國學者發現。其行蹤被金陵大學教授發現,並報告有關部門,引起了相關部門對斯坦因在新疆開展考古活動的注意,並敦促有關部門對斯坦因的行動多加注意,防止其私自獲取古物出境。

從1930年到1937年間,除1933年未見考古報導外,其他年份均有。其中1936年和1935年的相關報導最多,分別為18和16篇。其次1937年和1931年分別為5篇,1930、1932、1934年均為2篇。見諸的考古及古物相關報導總計50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1935年和1936年間,開展的相關考古活動項目最多。主要內容包括相關團體和個人的考古活動以及最新的考古新發現的報導。可見這兩年間國內時局比較穩定,相關工作能夠正常進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惜好景不長,自1937年到1944年停刊,再也未見相關考古活動的報導。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本全面侵華,整個國家陷入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趕走了侵略者。在此之間,包括考古調查發掘在內的各項學術活動陷入停滯狀態。在國家民族危難的當頭,學者們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有的選擇投筆從戎抵禦侵略者。從刊物發表的內容數量來看,也是當時國內時局的客觀反映。

《時事月報》對考古活動報導的特點

在注重客觀的同時,也表明立場 在全面介紹某一事件之後,也會表明刊物的立場。如1931年第5卷第5期報導了中法考察團的具體活動後,對法方蔑視中國政府的命令提出批評,為了中國科學前途考慮,建議我國政府對法方橫暴,應有采取嚴厲製止前進之必要。又如1934年第10卷3期公布了新莽秤在津發現的消息,該秤為王莽篡位後為統一全國度量衡而製作的標準秤。被認為是反映古代文化極有價值之古物,到清末該秤保存在北平故宮博物館院,後流失,有人在甘肅發現此物,又輾轉到陝西省博物館中,但旋以失竊聞,探得該秤流入天津某英人之手。國內學術界,因特紛請政府設法早日收回。由此看出當時學人保護我國文化遺產的決心和勇氣。

注重報導的持續性該雜誌注重報導時事性的同時會對社會上普遍關注的活動進行持續報導。如1934年第10卷第3期報導了陝西考古會成立的消息。介紹了成立的相關情況以及今後工作的安排。接著於1935年第12卷第2期,介紹了陝西考古會決定擴大發掘範圍,同時鑒於社會上多數人對於古物的知識甚少,故決定籌辦民眾學校,除了教授普通課本,特別注重灌輸古物研究之常識,期利考古工作之推進。並在之後同年兩次介紹陝西考古近況和陝西考古會第二期工作。另我國古物參加倫敦藝展,擬將故宮博物院數百件古物運英展覽,此舉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批評。因此針對該事件,在之後分別以運英古物安全和運英古物在京展覽為題進行了簡要報導。分別介紹了我國運英古物返回途中在直布羅陀附近遇大風氣象遇險的情況,旋即脫離危險的消息和這批古物在返回之後將於1936年6月初在京展覽。從這些細節方面反映了《時事月報》對考古及古物活動的關注程度,同時也說明當時學者們開展的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關注內容的廣泛性當然對考古活動的報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報導內容的廣泛性。從1930到1937年間,總計50篇相關報導來看,關注的範圍是較為廣泛的,既有相關學術機構組織的考察發掘活動,同時也關注外國學者來華從事的相關考察活動。如斯文赫定行蹤,斯文赫定由新疆返京,對斯文赫定在華從事的考察活動進行了詳細報導。大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各個地區最新的考古發現情況,這些考古發現分布的地域主要有陝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區。這也反映了早期考古活動關注的重點,當時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商以前的文明,為中國文化找到源頭。另外也會介紹相關展覽活動,如中央研究院舉行考古成績展覽會和陝西古物運回西安陳列。此外還有中國科學社發表考古獎金人選、古物獎勵規則公布、中央博物館即將開工等消息。

《時事月報》對考古活動報導的作用

雖然《時事月報》的“科學叢談”不是其主要的欄目,相比於其他學科的報導情況,關於考古活動的報導也僅僅只有50篇。但是《時事月報》作為當時的第三大雜誌,總發行量在一萬一千份左右。可見其在當時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因此,其對早期考古活動的報導對於考古學在國內的普及,讓人們了解考古成果,激發有志之士保護我國的古代文化遺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從相關報導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考古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學者的主導和影響,有的多次來華進行相關考古調查活動。有的則披著考察的外衣,不惜一切手段想方設法盜取我國古物,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本土研究機構和學者對我國古代文化遺存的關注和研究。對於一些最新發掘的成果經過整理後,舉辦相關展覽,如中央研究院舉行的考古成績展,主要展出的是殷墟和城子崖發現的遺物。寶雞鬥雞台遺址發掘出土的遺物在北平經過整理後,運回陝西在西安舉辦展覽。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讓社會大眾在第一時間能夠了解最新的考古成果,對於當時人們認識我國古代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能夠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考古學才剛剛發展起來沒有多久。《時事月報》對於考古活動的報導,基本能夠反映當時考古活動的面貌。為我們了解當時的學術活動情況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資訊,對於促進考古學科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結 語

上世紀三十年代《時事月報》對考古活動的相關報導,促進了考古學科的發展和普及,反映了當時考古學科發展的動態,為社會各界了解我國古老的文明打開了一扇窗。這些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整個學術界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學者們為複興傳統文化所做的努力。在考古學發展之初,一些學者為促進考古事業的發展積極努力奔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者部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編輯:陳 梅

審核:賈昌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