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拋開我們的學校和專業,我們還剩下什麽?

以前,我們上大學時學習的專業,大概率決定了我們第一份工作。

去求職時,很多部門都要求專業對口或者至少相近,並以此為標準,篩選掉擠在門口的一大堆學生。

那時候特別羨慕學理工科的同學,他們很容易找到對口的行業和崗位,但對於學習經管、文史類專業的我們來說,在招聘部門的攤位上走上四五圈,也很難精準定位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只能怯生生地問對方:“我是××專業,可以應聘這個崗位嗎?”

上了很多年的學,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想做什麽,能做什麽。

翻看QQ空間,發現前兩年曾經在空間做了個小範圍調查:“你喜歡你的專業麽?”

結果有31個學生說不喜歡自己專業,10個學生說喜歡自己專業,可能還有更多的人,談不上喜歡不喜歡,反正填志願或者被調劑志願到這個專業,讀就是了,畢業就行了。

你看,天下哪有那麽多互相喜歡的事情呢?

對於不喜歡專業的同學,你的問題來了:“接下來怎麽辦?”總不能四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待到就業再拚爹?

要麽嘗試著去愛它,要麽在認真完成學業的同時再辛苦下,重新選擇一個專業方向,或者自學一項牛×技能,尋找出路。反正不能死耗著,因為死耗著的結果都是你被耗死了。

對於喜歡自己專業的同學,稍微好辦些,認真學好、學精,問問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學長學姐,聽聽他們的苦口良言。有機會在大二大三時提前到招聘會上吃飽太閒一圈,找個目標企業,趁著HR不忙的時候,去請教下,看看企業需要你具備什麽樣的條件和能力。

假期無意間讀到一本書,作者另維寫的《每一天夢想練習》,在書中看到一張圖片。

目前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大概就和上圖的台灣省一樣。原本很多應該早期做的工作,全部積攢在大學裡面,讓人不知如何應對。

國內很多大學在強調讀書考試以外,其他職能並沒有發揮得如自己設計時的方案那般理想。很多大學生在相對輕鬆的學習、生活之餘,有時候不知道該幹嘛,有時候又被學校各種通知、活動狂轟濫炸,無所適從。

有人問,圖片中的“環境探索”怎麽理解?

我覺得“環境探索”應該是讓學生真實地接觸他們生活的環境、學習的環境和工作的環境。

真實的生活環境是脫離了父母和家庭的經濟支持和保護,去感受生活的不易,理解社會的運行規則。

真實的學習環境是脫離了外部壓力(考試、求學)的知識和技能需求,也許這裡面藏著自己的未來。

真實的工作環境是通過實習、實踐去親自體驗工作的感覺,學醫就去醫院或者診所,學建築就去工地,學管理就去辦公室,了解真實的工作場景,看看是否與自己的氣質和志向相符,而不是等到畢業才感覺自己只剩下個畢業證書,根本不知道應該做什麽,可以做什麽。

有次在南京的街頭逛街,我看到一個姑娘畫畫,瞅了下她身旁的宣傳欄,150元/幅,15分鐘搞定。可以現場畫,也網絡接單,發照片給她就行。

你看,有個能賺錢的小技能,能讓自己過得稍微從容些,自在些,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多給自己一點說走就走的勇氣。

上周看到一個大V在微博分享說,他的表妹會畫油畫,畢業後不找工作,就拉個群教大家畫畫。在江蘇這樣的三四線城市,也能月收入上萬。

一技之長,不是興趣愛好,更不是聽歌看電影,是你超越常人的手藝,能給你帶來個人情感滿足、現實收益的技藝。

找到我們喜歡、擅長又能養活自己的專業技能,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呀。

何帆老師在他的《大局觀》一書中提到:“如果你曾經面試過很多大學生,你就會發現,現在的學生個個都一樣。你就說北大清華的學生吧,不可謂不優秀,但是他們優秀的是一模一樣的。他們都拿過數學競賽和英語競賽的冠軍,都會彈鋼琴,都當過什麽學生會主席,都熱愛公益活動。看來看去,你就是看不出來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到底是啥。”

拋開我們的學校和專業,我們究竟還剩下什麽?

給小E加星標

賞臉給個“星標”吧~這樣就能第一時間找到我們啦!教育人同行不迷路!

設定“星標”步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