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董希淼:供應鏈金融,火熱背後存在四大痛點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21日電 題:《董希淼:供應鏈金融,火熱背後存在四大痛點》

作者 董希淼(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在中國,供應鏈金融這幾年非常火熱。有研究報告提出:到2020年整個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為15兆左右。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非常多,有正規金融機構,有新金融機構,還有自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五花八門,各顯神通。但是在一片火熱的時候,我在思考供應鏈金融兩個方面的問題,發現有四個方面的痛點。

回顧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回答。

第一,對供應鏈金融價值的思考:供應鏈金融到底是為了誰?根據一般的定義,所謂的供應鏈金融,是依托供應鏈運營,開展金融業務,加速整個供應鏈資金流,同時又通過金融業務,借助金融科技,更好地推動產業供應鏈發展。供應鏈金融到底為了誰——是為了產業還是為了金融?應該說,供應鏈金融本質上是為了優化產業的資金流流動,縮短現金流周期。它的本質應該是促進產業發展,首先應該服務於供應鏈上的企業,而不是為了金融的盈利和資本的擴張。

第二,對供應鏈金融生態的思考:應該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其實現在供應鏈金融,我感覺這方面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比如金融機構,追求打造自己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一家機構就想把整個供應鏈全部吃下來,都做好。對核心企業來說,由於掌握了上下遊企業數據,在整個供應鏈生態中佔有優勢地位,更想把整個鏈條都鎖定和封閉在自己的生態圈之中。所以我們發現,供應鏈金融相關數據有私有化、單邊化、分散化、封閉化等傾向,對行業長遠發展不利。

對供應鏈金融這兩個重要問題的認識不同,即對價值的主張不同、對生態的理解不同,往往就容易產生四個方面的痛點。

第一個痛點是金融機構對供應鏈行業和產業的認識和理解不夠。作為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提供者,金融機構受限於人員、能力和經驗,往往難以深入了解產業供應鏈,因此也難以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並實施有效管理,存在一定風險隱患。

第二個痛點是存在“數據鴻溝”“信息孤島”等現象。從全社會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台尚未搭建,數據歸集、整合都面臨很大的挑戰。而供應鏈核心企業,其數據單邊化、私有化、分散化、封閉化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

第三個痛點是金融資質和牌照等問題。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非常多,除金融機構之外多數沒有從事金融業務的資質與牌照。近年來,大量互聯網公司甚至部分P2P網貸平台,不同程度參與供應鏈金融,也產生了一些亂象。

第四個痛點就是缺乏標準和制度規範。相關國際組織對供應鏈金融有明確的定義,但與中國供應鏈金融的實踐相差較大。與此同時,中國還沒有供應鏈金融業務監管辦法,業務創新來自於市場各方主體,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

所以,基於上述這些痛點,我們要建立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這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宋華教授提出來的。作為主要組織形式,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有助於解決上述問題。我的理解,供應鏈金融已經不是一條“鏈”,而是一張“網”,即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

具體而言,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應該是四位一體。第一是場景,從核心企業到上下遊企業,供應鏈、產業鏈上有豐富的場景。第二是技術,我們要應用大量的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我們應打造“數字供應鏈金融”,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第三是風險,我們要做好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管控,包括金融風險,也包括產業風險。第四是監管,要制定標準,頒布制度,加強規劃和監管,讓供應鏈金融行穩致遠。所以,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一定是場景、技術、風險、監管四位一體的。

那麽,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有哪些特徵呢?我的理解是八個字:開放互聯,融合共生。第一,供應鏈金融平台一定要開放。現在銀行業非常流行“開放銀行”,供應鏈金融也應該是開放的供應鏈金融。第二,供應鏈金融要實現上下左右互聯。比如,供應鏈金融多主體互聯,產業上下遊企業互聯。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供應鏈不僅是供應鏈,其實應該是供應網絡。第三,供應鏈金融各種參與主體、上下遊企業,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大家相互融合,都是生態圈中的一員。第四,供應鏈金融的各方參與者深度協同,共同創造新產品、新模式,更好服務上下遊企業,提升對實體經濟服務效能。

其實,在中國,從國務院到相關部委,對供應鏈金融是比較客觀和理性的。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積極穩妥發展供應鏈金融”。請注意,這裡的提法是“積極穩妥”。2018年4月,商務部等八部委印發《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提出加強供應鏈金融監管,推動供應鏈金融市場規範運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務院還是商務部等部委,對供應鏈金融的態度既是積極的,又是穩妥的。總之,我們既要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又要規範供應鏈金融市場發展。(中新經緯APP)

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部門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