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4分收官,《琅琊榜》後,孔笙又“封神”了


1905電影網專稿 “沒有想到扶貧劇這麽好看!” 截至1月24日收官,不少觀眾仍對扶貧題材劇集《山海情》讚不絕口。


從豆瓣開分的9.1升至收官的9.4,這部作品也以“開年之作”的姿態,成為了2021年國劇的第一縷高光。事實上,從其作為“孔笙導演出品”的身份來看,它能成功,並不意外。


畢竟,在高分國劇難出的當下,涵蓋《溫州一家人》《生死線》等16部豆瓣突破8分以及《父母愛情》《戰長沙》等6部豆瓣高於9分的經典劇集在內,孔笙曾執導過的口碑佳作不在少數。他的名字,也似乎成了“精品劇”的代名詞。


即使近年產量減低,但正如《山海情》保持的一貫高水準,他的作品依然甚少讓人失望。而一次又一次以劇集質量脫穎而出的背後,孔導甚至並非“科班出身”,他一路高歌的秘訣,全靠自己摸索得出並長期堅持的一套“獨特方法論”。



從“拿筆杆子”到“拍電視劇”


 轉行,再轉崗,是孔笙成為導演的關鍵詞。職業生涯的開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他,跟很多同學一樣,選擇了對口的文字編輯工作。不過,“拿筆杆子”的生活沒過多久,他便毅然進行了第一次轉行。“我確實因為喜歡攝影,所以就逮住了難得的機會。”


提起那段“跨界”的經歷,孔笙依然記憶猶新。而他口中的“機會”,則是《劉連仁》劇組裡的攝影助理一職。



從“拿筆杆子”的藝術館文字編輯變成了“扛攝影機”的攝影助理,兩者區別不小,但對這位山東大漢來說,倒沒有太多不適。相反,兢兢業業的態度,很快就讓其從攝影助理成功“晉升”劇集《孔子》劇組中掌機的一員。


“《孔子》大概拍了十個月,雙機拍攝對拍攝技巧和對焦技術的要求都很高,非常非常磨練人。”


回憶起首次掌機的經歷,孔導直言並不容易,但也正是因為這部劇集的高壓鍛煉,他的技術也得以突飛猛進。用他自己的話自豪地說,在那(《孔子》)之後,基本可以獨立擔綱主攝影了。



再後來,劇集《孔繁森》,更成了他影視生涯的重大轉折。彼時,孔笙的主演職責仍是以攝影身份跟著導演進藏拍攝。為了拍攝清晨一個朝陽升起的鏡頭,這個“新人”更大膽地直接住在古格王朝的洞裡頭,而那個地方,一到晚上,便會傳來一聲聲尖銳的狼叫,險象環生,頗為可怕。


回憶起做攝影的日子,孔笙坦言:“做攝影的時候想表達的東西很多,而這種表達,都要和導演溝通。”扛著攝影機合作了多位導演之後,自己會給他們提點想法,同時會受到他們的啟發,機甲狂潮出新的東西。一來二去,自己也順理成章地從攝影成為導演。



從編輯到攝影再到導演,回顧起孔導一路走來的軌跡,前期的工作經歷似乎都在為其執掌導筒做鋪墊。


某種程度上,文學專業的背景讓其對文字劇本更加敏感;而攝影出身,又使他更偏重於畫面和製作的細節,從而為打磨佳作賦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據此,我們便看到了現在的導演孔笙。


成為“不設限制”的導演


半路出家,並不妨礙孔笙導演之路的“野蠻生長”。以《北平無戰事》《戰長沙》等多部主旋律劇集為人熟知,正當大家給他貼上“正劇導演”的標簽時,孔導卻極力反駁。


於是,區別於一貫擅長的主旋律劇集,他執導了古裝大戲《琅琊榜》和都市劇集《歡樂頌》,尤其是後者對於女性群像的刻畫,對於一貫熱衷“男人戲”的他來說,更是徹頭徹尾的突破。



“一直說我們不會拍女性,我想改變大家的想法!”不過,當要真正要開拍《歡樂頌》之前,孔導也不是沒有猶豫。正如他所說,自己拍了20年的男人戲,要操刀一部以五位都市女性為視覺展開的作品,還真的頗具挑戰性。



這不,在劇集前期的籌備階段,他就開始走進“女孩的世界”,不僅把自己的女兒當成觀察對象,還開始了解起周邊女孩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他把自己發現所感所得記錄下來,一一融入到劇中的幾個女孩身上。


孔導談到,過去的女性比較輔助,現在的女性喜歡主導。有時候,女性會拿男性來當玩笑開,有一點點女權的東西。而正如我們所見,《歡樂頌》中獨當一面的安迪和敢愛敢恨的曲筱綃,都有些許這樣的影子。



以實際行動打破外界的標簽化,孔導希望告訴大家,自己的創作方向是多元化的。至於被問及未來會否拍霸道總裁類的偶像劇時,他也表示有嘗試的可能:“看劇本吧!不否認這樣的劇本可以拍攝。”


總而言之,致力於挖掘新的東西,孔笙的創作準則,倒是“不受限制”。



而同樣“不受限制”的,還有他在片場的“多重”身份。片場之中,無論是掃地、搬道具,還時蹬三輪、推小車等等,不管什麽工種,導演都會去做。曾與他合作多次的楊爍打趣道:“孔導要是不坐在監視器那兒,你根本不知道他是一個導演!”


有時候興致來了,或者群演缺人了,導演更會換好衣服,親自上場客串。


諸如《琅琊榜2》的砍柴大爺、《鬼失敗之精絕古城》的賣茶老闆、《溫州一家人》的路人、《大江大河》的賣報找老頭、《戰長沙》的村民、《歡樂頌》裡買早餐的路人,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誠然,較好玩相比,孔導所謂的“不務正業”,更多是起著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


拍《北平無戰事》,現實裡40多度的夏天恰好與戲裡寒冷的冬天相反,這對於要穿厚重軍裝的演員來說,頗為難受。而二話不說,孔導自己就先穿上了軍大衣,親自上場客串起一個無名軍官。這樣的舉動,大大地點燃了在場演員的情緒。



按理說,導演不需要做到這個份上。但於孔笙而言,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在為作品服務罷了。


以導演身份展望未來,他希望能拍出更多年輕人喜歡的作品,更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國產劇喚醒大家對於本土文化的熱愛。


堅持以真實為標尺


早在《闖關東》之後,孔導的美譽,就開始在業內流傳。而於他看來,其也毫不掩飾自己創作高口碑作品的秘訣,是堅持以真實為標尺。無論是大場景還是小細節,都是如此。


比如,場景上。較很多劇組在影視城拍攝相比,孔笙是盡可能真實地取景,甚至不惜費力地造景。


拍《北平無戰事》,戲裡需要拍攝大量玉米地的鏡頭,劇組便足足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栽種出一片真正的玉米田;拍《琅琊榜》的一場“獵宮”戲,劇組整整拍了七天,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搭建真實“城牆”上;



而《生死線》的例子,則更加經典與震撼。劇集有一場戲,要求建立起一個機場,然後炸掉,這相當於用電影的思維拍在電視劇,幾乎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此,很多劇集導演都拒絕了這部作品。


不過,交到孔笙手上的時候,他卻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導演在江西山區找了一塊空地,真正地建起了一個機場,最後順利地完成了劇集的拍攝。


雖然從收視上看,《生死線》表現並不算出色,但質量上,卻被譽為抗戰劇裡標杆。孔導笑言:“現在的人拍抗戰劇,都會先去看看《生死線》!”對於這部作品,他至今仍為之自豪。



尊重歷史,尊重現實,顯然是其佳作不斷的生命力。此外,更接地氣,貼近生活,同樣是孔笙作品成功突圍的關鍵。


以《山海情》為例,較很多劇集相比,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有一個方言版本。而這個版本的靈感,則來自創作和籌備階段,孔笙及其團隊捕捉到當年的真實情況。


彼時,前來對口援助寧夏的是福建,由於兩地之間的方言的差異,所以當時人們的溝通是有一定困難。為了還原這樣的景象,劇組則參考了寧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如今劇中的泛西北話以及福建國語。



“對我和我的團隊來說,就是要做好每一部劇、每一件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的初心,總是離不開關照現實。”


孔笙認為,拍好作品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你做什麽都得像是那麽一回事兒,讓人看著踏實,就可以了。


在第30屆飛天獎上獲得“優秀導演獎”之後,孔導已經將近六年沒有發過微博了。而迄今為止,其最後一條微博依然高高掛著他的感言:“踏踏實實地拍每一部戲,再認真、再真誠一些,能打動自己,也能打動別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