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度解析高平郗氏在東晉的崛起,實現家族逆襲是數代人的努力

東晉一朝是眾所周知計程車族門閥政治,最知名計程車族是琅琊王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和陳郡謝氏,他們各領風騷數十年。在這個士族盛世裡,當然不僅僅只有這四家士族,其他還有太原王氏、汝南周氏、陽翟褚氏、泰山羊氏等,他們在東晉朝堂上也都發揮過重要作用。他們世代為官,從政的歷史很多都可以追溯到東漢,通常家族淵源越是久遠,門第往往就會越高。但這裡面有一家顯赫士族很是特別,那就是高平郗氏,祖輩並無多少高官。東晉時期郗氏的奠基人郗鑒更是淪為流民帥,最後卻能躋身三公高位,世稱郗太尉,並將自己的家族抬高到一等士族之列。在極重門第的東晉,郗鑒的奮鬥堪稱奇跡,而他又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呢?

郗家的傳承和兗州八伯

高平郗氏可以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東漢末年的禦史大夫郗慮,之後的子嗣不見於史料,直到第四代郗隆,在西晉末年出任過揚州刺史。郗鑒即為郗隆的侄子,從郗慮算起,他是第五代。

看上去郗鑒的家世還不錯,先輩至少也出過朝中大員和封疆大吏,這也是郗鑒最後能被東晉各大士族接納的基礎。然而郗鑒起家時似乎並沒有得到過多少來自家族的幫助,甚至都不知道其父親的名字。史料記載他是“少孤貧”,《世說新語》和《晉書》都描述過這樣一個情節,郗鑒家貧,卻又要撫養侄子和外甥。當時到處都在鬧饑荒,郗鑒家裡也斷炊了,但由於他素來人品好,名望高,鄉裡各家尊敬他,主動省出飯食來請郗鑒到自己家吃飯。郗鑒起初一直是帶著侄子外甥去,可畢竟大家都在挨餓,人家是尊重他才在自己嘴裡省出吃的給他,哪能再兼顧他的子侄。郗鑒後來也不好意思了,就不再帶孩子,他再去吃飯的時候,吃到最後會把飯留在腮幫子裡,這樣別人看不出,他就把吃的悄悄帶回去,到家後再吐出來喂給孩子。這個故事的可操作性確實有問題,但足夠可以說明兩件事,一是郗鑒年輕時家裡確實很窮,二是郗鑒從年輕時在老家很有名望。

是時兗州名士評了州內八位名士為兗州八伯,陳留阮放為宏伯,高平郗鑒為方伯,泰山胡毋輔之為達伯,濟陰卞壺為裁伯,陳留蔡謨為朗伯,阮孚為誕伯,高平劉綏為委伯,泰山羊曼為踏伯。這些與郗鑒齊名的家夥們後來大多都成為東晉的高官,說明確有實乾,他們的家族門第也都不低。郗鑒靠家世得到了可以和這些大族子弟比肩的機會,然而是他的才乾和德行讓他最終位列其中。後來他能抬高郗家門階,靠的也是他的能力與品德。

郗鑒在西晉末年,在成為流民帥之前,就已經贏得了很高的名望。甚至趙王司馬倫、東海王司馬越都曾征召於他,當時八王亂鬥正酣,郗鑒不敢輕易在哪個王爺身上下注,於是全都謝絕了。謝絕朝廷征召正是士族名士們最喜歡乾的事,郗鑒對士族圈裡那些事是門清。郗鑒本身還是位書法家,還有作品流傳,字寫的好亦是士人們最推崇的技能之一。正是因為郗鑒本就是士族名家,所以其流民帥的經歷才不會被過分注意,從流民到士族的轉換也會被視作恢復,而不是逆襲。

郗鑒的實力

郗鑒在鄉裡名望甚高,看上郗鑒的不只是司馬氏,當時活動於兗州的流民帥陳午也希望他為自己效力。郗鑒這次沒法兒拒絕,因為他是被綁去的。郗鑒最後還是尋到機會逃了出來,這次經歷讓他明白,在這亂世,手裡有兵才是硬道理。

郗鑒好歹算個社會名流,但當他被流民軍擄走,西晉的地方政府毫無反應,這從側面說明了當時中原局勢的糜爛。各地盜匪叛賊蜂起,西晉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管制,若想自保,只能靠自己。

郗鑒組織鄉人到附近的嶧山結堡自守,應對層出不窮的敵寇,很多民眾慕名而來,很快嶧山匯聚了數萬人,郗鑒成為兗州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連遠在建康的司馬睿都知道了這樣一位人物在兗州堅守,便拜他為兗州刺史。郗鑒有了一州之主的名頭,但並不是說就此被東晉朝廷接納。司馬睿拜郗鑒為刺史,成本只是一張詔書,其他的支持全無。而且郗鑒的刺史合法性也成疑,此時司馬睿還未稱帝,按理說無權任命一州刺史,而且郗鑒的地盤只有嶧山周遭,兗州境內還存在著地方實力派荀籓委派的李述與並州劉琨遣來的劉演兩個兗州刺史。也就是說郗鑒這個刺史頭銜並無多少實際意義,他也沒有太當回事。

在兗州周遭,和郗鑒一樣接受司馬睿詔命的還有徐州刺史蔡豹、泰山太守徐龕與彭城內史劉遐,一同抵禦石趙。在這些人裡面,郗鑒最為低調,後來徐龕投敵,郗鑒也並未參與平叛。後來司馬睿詔郗鑒南下任職,意在製衡大將軍王敦,顯然其實力被建康方面認可。但郗鑒沒去趟渾水,後來石趙對東南用兵,郗鑒的壓力越來越大,恰巧新帝晉明帝司馬紹再次征召郗鑒南下。郗鑒最終決意南下,但並未進入建康,而是鎮合肥,和建康保持距離。

公元324年,王敦再次起兵叛變,郗鑒此時已在建康,明帝命“以(郗)鑒尚書令領諸屯營”,郗鑒統領全局,最終成功平叛,郗鑒的軍事能力被再次證明。

在建康還是建業的時候,京口就已經是江南重鎮

明帝病逝後,郗鑒為七大輔政大臣之一,改鎮京口,領徐州刺史,拱衛建康。蘇峻之叛時,郗鑒聯合陶侃、溫嶠一同平叛。戰後郗鑒進爵南昌縣公,並且繼續保留自己的部眾,大本營即設在京口。京口是後來北府軍起家之地,其基礎正是郗鑒打下的。和郗鑒同一時期南下的流民帥劉遐死後,郗鑒兼領其部眾,實力更為壯大。郗鑒的部隊一直保持著不錯的戰鬥力,石勒部將劉征曾乘船侵擾沿江諸地,郗鑒就是靠著起家部隊消滅了這股海盜。

公元339年,郗鑒病逝前,推薦好友蔡謨接管部眾出鎮京口,郗家軍得以繼續保留,成為郗氏的底氣所在。郗鑒能夠不斷高升,相當一部分因素即是這支郗家軍的長期存在,成為各方爭相拉攏的對象,引郗氏入士族之列水到渠成,郗鑒投桃報李,成為東晉的重要屏障。

皇室與士族間的周旋

郗鑒作為外來戶,還能夠長期掌兵,這在東晉數為罕見。和劉遐資歷差不多的流民帥蘇峻駐兵歷陽,就為朝中大佬庾亮所不容,最後釀成了禍亂近兩年的蘇峻之亂。郗鑒能夠不丟兵權,和他在各士族和皇室間奉行中立密切相關。

郗鑒南下的直接因素是司馬睿父子意圖製衡王敦,郗鑒入建康後,的確立馬投入晉明帝的陣營。但在他入京前,曾在王敦軍營中耽擱很久,《晉書》的記載是說王敦勸說郗鑒投效自己未果,便羈押於營中,後來拜服於郗鑒的風度,便放了他。這事兒聽著就蹊蹺,先不說郗鑒為何非要從王敦駐地經過,若是郗鑒執意拒絕王敦的拉攏,以王敦暴虐的性子,怎會輕易放他走,理由還是拜服其風度,要知道王敦向來以名士自居,怎會佩服一個剛從北地來的流民帥。真實情形我們已不得而知,其中的一個合理猜測是郗鑒向王敦做過妥協,答應了王敦某些條件。

郗鑒入建康後不久,就命人去王家給自己的女兒物色個夫婿,王導大方地向來人展示了王氏所有優秀子弟。郗鑒聽著佐吏的描述,就相中了未來的大文豪王羲之,王郗兩家就此聯姻,這裡也正是東床快婿一詞的出處。郗鑒作為在建康毫無根基的流民帥,而王氏是一等一的門閥大家,何至於如此高看與郗家的聯姻。顯然郗鑒與王氏在某些方面有默契,甚至達成過某些守望互助的協議。在王敦二叛時,郗鑒的確站在了皇室一方,但未見他有何具體功勞,這對於他這個軍事強人也說不過去。

王敦事敗後,地方大佬陶侃,朝中權臣庾亮先後倡議廢黜王導,徹底打壓王氏,郗鑒都堅決反對,兩人便都作罷,東晉朝廷免於再次陷入內亂。郗鑒與王氏的關係絕對非同一般,王氏對郗氏自然也會高看一眼,抬高家族門階對於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王氏來說自然不在話下。有一次郗鑒出京,王導沒去不上朝而是去送行,事後還被參了一本。不管王導有意還是無意,足見王郗交情之深。

郗鑒如此袒護王氏還不被其他士族排擠,這要歸因於郗鑒的智慧和平衡藝術。還是在王敦事敗後,眾人商議如何處置王敦的佐吏,有人認為這些人都是從犯,應從輕發落。郗鑒卻認為他們沒有反正之意,就該作叛賊論處,主張從嚴處理,這明顯是對王氏並不友好。另外,江東豪族周劄在王敦一叛時主動投降,還打開城門放王敦進城,後來卻被王敦誅殺。有次眾臣商議如何給周劄追贈,王導認為應該給周劄恢復名譽,潛台詞是認定周劄在王敦一叛時投敵的行為是正義的,王氏是一心向社稷的。郗鑒卻站出來再次反對,認為他背叛國君就是叛賊,不可追贈。郗鑒這份殺伐果斷或許和他在北方刀口舔血的經歷密切相關,令眾人對他敬畏有加,而不疑其公正。

郗鑒對王氏,時而親近,時而製約,雖不一定是出於公心,但贏得了晉明帝的信任,晉明帝這才在病逝前指派他為輔政大臣之一。後來庾亮大權獨攬,同時打壓皇室和王氏,但對郗鑒卻一直不敢有太大動作,只是支出建康。郗鑒對庾亮也無怨言,庾亮激起蘇峻之叛後,郗鑒積極協助庾亮和朝廷平叛,事後也從未主張追究庾亮的責任,一切以大局為重。郗鑒在士族和皇室間的長袖善舞堪稱藝術。

郗氏子孫的風度

郗鑒雖是軍旅出身,但素來儒雅,在建康計程車族圈裡如魚得水,他的書法和清談都為士人推崇。當時傳言名士卞壼清談水準不如王導,王導則不如郗鑒。郗鑒融入建康計程車族圈是相當自然。

郗鑒的書法很好,一直覺得寫字好的人要不然是自製力強,要不然是天賦使然。而郗鑒一家應該兩者皆有。女兒郗璿號稱女中筆仙,長子郗愔和次子郗曇也是個中翹楚,雖然比不過王羲之父子,但也曾名重一時。姐弟三人跟隨父親在嶧山長大,都是從苦日子熬出來的,卻都工於書法,這從側面說明郗鑒對子女的家教很好,對兒女要求很嚴。而且,郗鑒和他三個兒女,除了郗曇因病早逝,另外三人都活到了七十以上,郗璿更是傳說活到了九十歲。很顯然他們都沒有沾染東晉名士那些嗑藥飲酒的陋習,郗鑒的家教工作很到位。

郗鑒給人的印象是方正,對人對事全無私心,你能感覺到他的厲害之處,卻感受不到威脅,郗鑒的兒女同樣人畜無害。郗鑒病逝前,深知手中的部隊既是依仗,也是兒女災禍的來源,建康方面難保不會因覬覦他的部眾而謀害郗氏。郗鑒為了保全子嗣,他並未指派兒子繼承部眾,而是推薦了蔡謨,蔡謨早早南渡,成為司馬睿幕府成員,由他統領郗家軍,可以很大程度打消建康朝廷對這位軍界大佬及其後人的疑慮。郗愔在父親去世時,已經27歲,早已成年,但他和弟弟郗曇都未反對,兩人都淡然處之。尤其是郗愔似乎很是明白父親的苦心,他輾轉於一些朝內閑職,後來外放為太守。郗愔縱情山水與詩歌,對軍國大事毫不上心。

再後來桓溫崛起,這位新的軍事強人為東晉建功立業,但也壓的建康士族和皇室喘不過氣來。郗氏兄弟昔日對京口部隊的影響力被東晉朝廷看重,兄弟倆便被推上前台,抵消桓溫的影響力。先是更有進取心的郗曇出任了徐兗二州刺史,領兵北伐,可惜戰績乏善可陳,後來病逝。閑雲野鶴般的郗愔無奈站了出來,後來接替弟弟的位子,兼任徐兗二州刺史,而且鎮京口,回到郗鑒功成名就的地方。此時郗氏已經不僅僅是東晉士族的一員,而且還是舉足輕重的力量。

郗氏兄弟成為建康朝廷製衡桓溫的棋子,郗氏並不甘心這一角色。郗愔代表了建康朝廷,但他的長子郗超卻是在桓溫帳下效力,而且身份還不低,堪稱桓溫的謀主,甚至曾力薦桓溫廢帝。郗氏的兩邊下注,有效的保障了家族的延續,桓溫病逝後,郗超因為父親的緣故,並未被追責。從郗鑒始,郗超郗氏已是第三代,郗家在東晉的地位已經穩如磐石。

郗氏三代並無庸人,尤其是關鍵的第二代,自行解除了自己的武裝,消除了朝廷對郗氏的最後戒心,徹底融入東晉士族,郗氏的謙信方正一脈相承。

結語

高平郗氏作為很晚才南渡的末等士族,而且還有參與流民勢力經歷,這每一樁在極重門第的東晉,都可算汙點。靠著郗鑒超高的個人素質和優秀的政治情商,在東晉順利立足,並成為建康朝廷的重要力量。隨著第二代的韜光養晦,士族成色經受住了考驗,順著桓溫帶來的機會,郗氏最終成為東晉士族的代表之一,一個獨特而光耀照人的代表。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