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邊關將領遠離京城且手握重兵,為何不敢輕易造反呢

古代帝皇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們也有害怕的事情,就是害怕謀反,處理不好,江山、美人化為烏有,甚至有性命之危,每一個被推翻的帝皇下場都十分淒慘,比如隋煬帝自縊後,連個棺材都沒有,還是妃子用兩塊床板草草包裹下葬。

縱觀歷史,古代自陳勝、吳廣兩人揭竿起義推翻秦朝成為“造反界”的第一人後,以後的歷代皇朝末年都會有人效仿他們,起義造反,東漢的黃巾軍起義、宋朝方臘起義、元朝朱元璋起義等,再有就是一些皇親國戚造反,漢朝的七王之亂、王莽篡漢、朱棣奪侄子江山等,但卻鮮有邊關大將造反,邊關將領奉皇帝之命鎮守邊關,手中的兵力是非常雄厚的,少則數萬,多則十數萬,這麽多的兵力,為什麽他們不敢造反呢?

古代邊關將領造反的人中比較典型的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四鎮節度使安祿山;雲南王吳三桂。成功的也就只有趙匡胤,而且還是因為新皇年幼,先皇封他為輔助大臣,才能順利掌握軍政大權。皇帝之位的誘惑力絕對是頂級的,但這些邊關重將不敢造次,自然是被一些條件給限制住了。

古代出師征伐講究的是“名正言順”,尤其是造反這類違背道德忠義的大事,必須要有個讓人信服的口號。

一個響亮的口號,一是凝聚身邊將士的軍心,將領雖然手握重兵,但手下並不是全部忠於自己,必須把他們全部拉到和自己一條船上,通過口號醜化帝皇,贏得軍心;二是爭取百姓的支持,要知道,百姓是很愚昧的,他們認為天子是正統,其它謀反的人都是忤逆之人,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實力才能持續壯大。最常見的是打出“清君側”的口號,漢朝時期的吳王劉濞領導的七王之亂打得是誅兆錯的口號,安祿山實力是如此之強也得打出殺楊國忠的旗幟。

可見造反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帶軍造反,還得考慮軍心、民心所向,尤其是軍心,雖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多將士還是聽命於將領,但一旦涉及到造反這類有違忠義之道的事,很多士兵還是抵觸的,即使勉強同意了,一旦稍微失利,便會軍心動搖,甚至反殺將領以求朝廷贖罪。但也有例外,像安祿山的部隊,因為他的部隊多是多民族構成,對中央王朝並沒有多少概念,安祿山許予恩惠,這些人自然很賣命,而朱棣和吳三桂的兵員構成主要是靠自己的多年出生入死的部將,忠誠度非常高。所以,邊關將領造反首先得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這個理由一般不好找。

古代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

俗話說“兵馬未行,糧草先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就是打錢,古代邊關的守備物資都是由朝廷供應,邊關將領是沒有權力私自打造兵器、征糧、募兵的,所有的一切俱由朝廷供應。戰端一開,意味著脫離了朝廷,所有的一切皆有自己解決,這些物資怎麽解決呢,只能掠奪,攻下城池,掠奪城內的物資、人口,但這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因為這會激起民憤,更加不易得到百姓支持。失去朝廷的物資供應,造反大軍是很容易陷入糧食危機的。

另外,邊關大將在外領兵,自然是不能把全家老小帶上,那他們的家屬留在哪裡呢?

自然是留在京城,簡單來說就是作為人質,美其名曰是厚待,你要是敢造反,首先把你全家人給殺了,除非真的是為了當上皇位而不擇手段的人才會那麽狠心,莫說造反,就連是投降敵軍,皇帝也會拿你的家人開刀,漢武帝時期,李陵因為彈盡糧絕情況下假投降匈奴,漢武帝知道後,直接把他全家殺了。地位如吳三桂這樣的藩王,尚且得把兒子送到北京當人質,顧及親人的安危,將領是不敢隨意造反的。帝皇的猜疑心都是很重的,尤其是對兵權在握的大將,稍有差池便會遭到小人彈劾,王翦率領60萬秦軍滅楚時,為了打消秦王的疑心,接連派出使者向嬴政要錢要地,直到讓秦王覺得他並無反心,只求榮華富貴時方可停止,可見消除一個帝皇的疑心得費多大功夫,即使你真的忠君愛國,帝皇還是覺得你有二心,要想皇帝完完全全放心你在外面“搞發展”那是不可能的。

再者,皇帝還會派出監軍或者督師來監控將軍的行為。

尤其是在宋、明兩朝最盛行,這官職一般是由皇帝最親近的人擔當,一般是太監或者是文官,這些監軍沒什麽才能,但權力很大,可以左右將領的軍事行動,甚至有禦賜的尚方寶劍,監軍因此有權斬殺邊將,將領要想造反,首先得逃過監軍的監控,不露蛛絲馬腳,不然很快報告就會到皇帝面前。同時為了防止將士和將軍之間過於熟悉,黃袍加身造反,宋朝皇帝還把練兵權和統兵權分開,將領只有練兵權,軍事的統領權在樞密院或者在內閣,戰時才會調派哪個將領出征,造成了兵不知帥,帥不知兵的局面,更有甚者會像朱元璋那樣設置特務機構,監視百官。

因此,統兵在外的將領即使擁有很雄厚的兵力也不敢公然造反,除非碰上了亂世,也許能割據一方,再圖天下,這方面典型的是李淵,一年就攻下了長安,奠定了統一天下基礎。正因為有這些諸多的客觀條件限制,古代邊關將領雖然手握重兵,但絕不敢隨意有造的之心。

文:飛揚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