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一薪火永傳承——寫在紀念八一南昌起義95周年之際

江西南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一聲槍響,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開始創建自己的革命軍隊,肩負起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爭取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使命,也奠定了南昌紅色城市的基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95年的時光,讓“八一”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底色——八一大道、八一廣場、八一起義紀念塔、八一大橋、八一小學、八一中學、八一禮堂、八一公園、八一體育場……

一個個地標前的“八一”前綴對南昌這座紅色英雄城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名稱,更是這座城市95年來代代相傳的革命薪火。

建造者說

星星之火從這裡燎原

夜幕降臨,八一廣場南部升旗台前,一條“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記(節選)”玻璃步道透出閃閃光芒,象徵著人民軍隊成長的足跡……歷史,不能忘卻。

1927年,人民軍隊從這座城市走出。從此,星星之火燎原神州。22年後的1949年5月22日,當群眾高舉著“歡迎人民解放軍”的紅色標語牌,在南昌街頭歡迎子弟兵入城時,“英雄城”就成為這座城市的代名詞。

1977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暨八一南昌起義50周年,位於城市中心的人民廣場上開始興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紀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頂四部分組成。塔身正面鐫刻著由葉劍英元帥書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銅胎鎏金大字。塔頂則由直立的花崗石“漢陽造”步槍和用紅色花崗石拚貼的“八一軍旗”組成。

泛黃的新聞紙上,“全場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記錄下1979年1月紀念塔落成時的喜慶熱鬧,南昌人民心中的“八一”情結在人民廣場化為永恆。此後的時間裡,大多數南昌人的家中都有一張與紀念塔的合影照片。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竣工落成18年後的1997年,人民廣場更名為八一廣場,並於200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造工程,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南昌軍分區司令員的周根保剛退休,就被任命為工程副總指揮。

今年已75歲的周根保介紹,在這一次的擴建改造工程中,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主體基本保持不變,高度從45.5米的高度增加8.1米至53.6米。為了在八一廣場上體現出更多的“八一”元素,紀念塔兩側設置了以“展示軍史 凸顯江西”為思路的8塊軍史浮雕。每塊雕塑都表現了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人民軍隊誕生與發展的輝煌瞬間——紀念塔西面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鬥爭》《紅都瑞金》代表了“軍史上江西的四個第一”,東面《萬裡長征》《敵後抗日》《解放戰爭》《鋼鐵長城》則代表了“人民軍隊發展史的四個重大時期”。

“紀念塔塔頂的造型極富象徵意義。南昌起義部隊使用的槍炮,大多是來自漢陽兵工廠的‘漢陽造’;而八一軍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在我看來,這代表一種偉大的傳承。它告訴後人,人民軍隊就是從這裡開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周根保說。

講述者說

紅色軍旗從這裡升起

距離八一廣場直線距離不過3公里的地方,是擁有96個房間的江西大旅社。

1927年8月1日,波瀾壯闊的歷史正是從這裡展開——凌晨二時,槍聲劃破黑夜,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此誕生。

1959年,江西大旅社作為南昌起義指揮部舊址成為紀念南昌起義的專題紀念館。

“大家看,這是收條,旁邊是它的兄弟——回信。別看都是陳舊泛黃的信箋,卻大有來頭,都是館裡的鎮館之寶,是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來自南昌珠市學校的“小小講解員”章子逸都會在這裡為遊客講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作為“小小講解員”,章子逸每次都會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宣講老一輩革命家在江西這片紅色熱土上戰鬥生活的故事。

“我的太姑奶奶就是南昌起義中的一員。雖然我沒有見過她,沒能聽到她給我講述她的戰鬥故事,但在八一起義紀念館裡,我能夠感受到她的信念與初心。”章子逸說。

雖是孩子的模樣,但說起95年前的起義故事,他卻沒有絲毫怯生。如今,他不僅是學校“小青苗”紅領巾宣講團的成員,同時也是八一起義百人宣講團少年團團長。

7月下旬,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采取臨時閉館的措施。但每天下午,專職講解員魏宸都會在館內對新一批“小小講解員”進行崗前培訓。

近10年以來,像章子逸一般的“小小講解員”就是在這裡薪火相傳。

“我的爺爺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員,從小我就聽著他給我講述當年的故事。所以,我知道怎樣把紅色故事講得讓孩子們更感興趣、更容易記住。我想,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傳承吧。”魏宸說,當孩子對革命歷史產生興趣時,只需要一周時間,他們就能把長達6000字的解說詞背誦下來,再通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指導,“小小講解員”就能夠快速上手。

“通過打造小小講解員隊伍,在青少年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時期,將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與志願服務相結合,使紅色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館長王小玲看來,作為“中國軍史第一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有義務、有條件通過“傳幫帶”的形式,發揮資政育人的作用,讓一批又一批“小小講解員”對紅色歷史文化產生認同感。

守護者說

人民軍隊從這裡走向輝煌

2016年10月24日,贛江邊。

一艘軍艦在拖船的拖拽下緩緩靠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051D型驅逐艦、舷號163的“南昌艦”征戰34年後告別萬裡海疆,回到了人民軍隊的誕生地南昌。

穿城而過的贛江,見證著城市歷史,也見證著軍地間深厚的魚水情。

作為163南昌艦的最後一任機電長,楊雙峰在2016年和戰友一起護送南昌艦“回家”之後,舉家搬遷南昌,繼續與“老戰友”日夜相伴。

在八一大橋下遊,依托163南昌艦打造的南昌艦主題公園從2017年開園至今,一直都是熱門軍事主題景點。每天,已是南昌艦主題公園工作人員的楊雙峰都要帶領團隊在艦上為遊客講解,並進行日常維護保養。

“這艘163南昌艦的排水量最大可達3750噸,在無補給的情況下可航行10晝夜。”楊雙峰如數家珍。

守護著“老戰友”,負責艦艇的維修保養、景區運營等工作之餘,楊雙峰還向遊客講述著163南昌艦的歷史,宣揚南昌艦的“愛艦、和諧、精武、奉獻”的精神。

在他看來,163南昌艦服役的34個春秋,見證了中國海軍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如今,他和163南昌艦的新使命,是向更多的人傳遞人民海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中國海軍精神。

2017年,國產055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下水。2020年,它被命名為南昌號,舷號101,歸建入列中國海軍。楊雙峰先後2次登上了新的“南昌艦”。“當我看到艦艇走廊的艦訓‘英雄城、英雄艦、英雄兵,第一槍、第一艦、第一人’時,感到特別自豪。”楊雙峰說,“萬噸大驅”的下水,標誌著人民海軍驅逐艦實現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大國巨艦駛向深藍。

“‘南昌’,既是榮光也是傳承。每一艘‘南昌艦’的入列,都承載著人民海軍向海圖強、踏浪前行的神聖使命。”楊雙峰說。

歷史凝鑄基因,基因典藏歷史。踐行著偉大的建軍精神和新時代強軍思想,從“八一”品牌的塑造到紅色基因的傳承,英雄城、雙擁模範城的南昌城市品格日益清晰。

“八一南昌起義為南昌留下了深刻雋永的烙印,其蘊含的偉大精神與思想已經滲透到這座城市的血液中,成為南昌城市品格最亮麗的色彩、最核心的元素。”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李紅軍說。

(記者 胡曉軍 通訊員 薛 斌)

來源:光明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