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的“低配”雞血法,如何養出了“天才”娃?

爸爸真棒

領先的原創國際化教育平台

前不久,我帶兒子“裸考”了傳說中的“美國優才生選拔”——CTY資格考試。

過了一段日子,收到了成績,還附了一張證書。這真把我嚇了一跳。因為,證書附信上說:兒子在全球2萬多名“優才生”裡名列前茅,得到了高分獎。

可是,兒子實在是隻沒有接受過任何超前教育的純天然野生“大青蛙”,比如,上小學之前,鬥大的字他也認不得幾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一年級大概可以掰著手指頭算算十以內加減法吧……怎麽短短三年過去,突然就成了“優才生”了呢?

▲CTY官網

於是,我馬上給建議我兒子去考CTY的朋友發了個微信,我說:

“連我兒子也能考那麽好,這個考試不會是假的吧?”

朋友是美國學校申請專家,她回復了一堆資料給我掃盲,總結下來,CTY不光是真的,還是個很厲害的項目——

CTY(Centre for Talented Youth)——美國精英學生學習中心,是由美國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開辦的,世界上最具權威性的資優少年選拔及培養機構之一;

它隻對5%-10%的天賦兒童開放。Facebook創始人祖克柏、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等等,都曾經是它的學員;

錄取門檻很高。每年有120多個國家的2萬多優才學生參加考試,只有20%能被錄取,高分獎不到5%;

我一得意,就忍不住在朋友圈裡小範圍得瑟了一下。結果,立刻收到了好多媽媽的留言:請問,你家孩子是怎麽“雞血”的?

雖然培養出了“牛娃”

可我真不是“雞血媽”!

說實話,我始終覺得自己距離“雞血媽”,差著足有十萬八千里。

▼比如,以下是我家孩子一星期的日程安排,放眼望去,簡直是滿目白茫茫,一片空蕩蕩。

我曾經把這張日程表發給一位“真·牛媽”過目,招來了她銀鈴般的嘲笑。後來我發現,真牛媽給自己孩子的日程從早上7點排到晚上10點,連周六和周日都分別排了七到八個小時的課程……

並且,真牛媽也真的是全情投入,貼身陪伴。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她本來是一位元氣美少女的,卻被陪讀活活折磨得長出了很多白發……

說實話,我根本沒有牛媽的毅力,陪作業超過一小時,我自己就會胸悶氣短很想死。

我家孩子每天能把學校作業準時完成我就很滿意了……但說句大言不慚的話,他們偏偏成績就是好。別打我!!!

▼比如,以下是哥哥三年級成績單,加州數學最高分是2621分,哥哥考了2621分。

妹妹暫時還沒有參加過州聯考,但她的學校成績單上,除了“按時交作業”這項得分不高(因為她經常忘記寫作業),其他學術成績全是最高等級。

我是怎麽“輕鬆低配”地雞娃的?

我從來沒給孩子們上過壓力山大的“培優班”,但如果說我從來沒有“雞”過娃,好像也不完全對。

不過,我的“雞娃經”肯定屬於“輕鬆低配”那個版本的,只要有顆足夠大的心,加上足夠的愛,任何人都能做得到——

1

猛抓“知識點”,不如保護“求知欲”

我的朋友大A,他的兒子也是一個小學霸。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剛走進院子就驚呆了。因為那裡簡直是一個小型災難片現場——各種瓶瓶罐罐堆在牆角,五顏六色的顏料攤了一地,本來應該呆在廚房裡的許多調料排成一排,柵欄邊甚至還被挖出了一個泥坑……

你為什麽可以如此淡定地,讓兒子如此放飛自我呢?

他是個好奇的孩子,我要保護他的求知欲。

大A

沒錯,每個孩子天生就對世界好奇,對探索敏感。可是,我見過太多的爸媽,動不動就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什麽好玩的事情也不許他們去嘗試——

挖個泥巴?太髒了!

盯著樹葉和蟲子看半天?浪費時間!

編個腦洞大開的故事?你怎麽這麽無聊!

把廚房裡的幾種配料調在一起?別給我搗亂!

殊不知,孩子對知識的渴望,起初都是從玩耍中培養的,然而好多爸媽都把這樣“不務正業”的玩耍看作是洪水猛獸,禁止孩子去探索去發現。

更可笑的是,我們明明扼殺了孩子天然自帶的好奇心,一轉身卻又捨得花上大把的銀子和大量的時間,把他們送去專業機構“培養創造力”、“點燃自驅力”……是不是盡乾自己折騰自己的傻事?

在我看來,聰明地雞娃,實際上是一個“抓大放小”的過程。

什麽是“小”?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點就很“小”——新知識新技能那麽多,光靠爹媽逼,哪裡學得完?

那麽什麽又是“大”呢?“求知欲”和“內驅力”很大很重要啊——打個比方,缺少“求知欲”的孩子,就和手推車差不多,推一步,走一步,你不推,就停下來;而擁有“求知欲”的孩子,就像裝上了發動機,不用推他就自己一路跑得飛快。

所以說,你與其費勁巴力地天天和孩子較勁“一加一”、“ABC”,不如保護好他的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保護求知欲的辦法其實也相當簡單,簡而言之一句話——多點自由,少點限制,允許孩子隨便玩和瞎搗蛋。

2

灌雞血,不如“傳內力”

如果說我曾經給孩子打過什麽雞血的話,那就要回溯到很多年以前,我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上了。

無論是中文書籍的親子閱讀,還是英文書籍的領讀和跟讀,在孩子們還不能自主閱讀的時候,只要他們願意,我會花上大把的時間給他們講故事,不厭其煩地回答他們奇怪的問題,帶他們去圖書館,和他們一起泡在書籍的海洋裡。

為什麽我那麽重視閱讀能力?因為“閱讀”,歸根到底是自學的最強大武器啊!

就像武俠小說裡,各個門派研習武功,招式也許各不相同,但內功強大的人,學什麽都能事半功倍,隨便撿本功夫書,照葫蘆畫瓢揮出幾招,憑著內力就能橫掃一大片。

強大的閱讀能力,就是學習知識的深厚內力。

朋友曾經告訴我,通過CTY考試的孩子,英文詞匯量能高達15000左右。

說實話,這麽多的詞匯,我從來沒見孩子們背過,他們只是從小培養出了對閱讀的熱愛,接著在之後的海量自主閱讀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各種知識,而已。

我沒有刻意去“雞”孩子們的學習,可是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自己雞自己。我兒子會去圖書館借一堆地理歷史的書籍回家研究,也會上網挑選厚厚的電腦書籍趴在地上看……上學之前,他各種調皮搗蛋,上房揭瓦,把我一冰箱的雞蛋挨個扔在地上“觀察怎樣的落地姿勢雞蛋才不會碎”,把所有的快遞紙箱疊在一起做成超級大城堡……

然後,突然之間,他又迷上了數學和電腦,纏著要我給他報名奧數班和編程班……

▼有個編程課要求小學五年級畢業才能學,結果他還寫了封言辭懇切的email給人家,想要提前加入——

對我兒子來說,那些晦澀的數學和程式一點兒也不討厭,無非也就是個玩兒而已。

所以,我如今非常慶幸自己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有,培養了他們自學的能力。

這也是我近些年越來越佛系的原因之一:孩子們自己動起來了,老母親當然越來越輕鬆嘍。

點擊這個標題,你可以讀到我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舊文:《我家"零基礎"娃如何在英文閱讀上超過了99%的美國孩子?》。

科學“雞娃”,這件事千萬別做

關於雞血,我還想說的一句話是:

課外活動雖好,但千萬不要過度安排,更不要過度期待。

其實有時候看朋友圈,發現別人家的孩子那麽出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也會有衝動,想給自己的孩子增加點什麽項目來更進一步。

但我又意識到,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擁有一兩個優勢和亮點就實屬不易了,我必須尊重他們的愛好和成長規律,不應該把他們催肥成“樣樣精通”、“一身虛胖”的大胖子。

為了時刻幫助自己保持理智,我在安排孩子的日程表之前,先設了一系列“底線”——無論課外活動如何安排,這些規定都是要保證的。

特老師的“底線”

① 每天2到3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發呆,可以隨便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② 30到45分鐘運動;

③ 10小時睡眠;

④ 每周六,一整天,全家人什麽都不乾,一起出門玩耍、郊遊、逛圖書館、吃好吃的。

沒有“底線”地雞娃,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呢?

美國有本書在教育界引起了極大關注,書名叫做《被過度安排的孩子》。在書中,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學家Alvin Rosenfeld寫到:(特別是)當孩子還在讀小學和初中的時候,父母應該少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會落後,相反地,他們應該多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品質”,比如,“孩子有沒有足夠的睡眠?”“孩子完成作業以後是不是還有足夠的時間來玩耍?”

“課外活動很棒,它們豐富了孩子的生活,問題是:孩子需要‘待機時間’和‘發呆時間’。”

Alvin說:“打個比方,安裝軟體能讓電腦更加高效地工作,但是如果你把太多的軟體裝在電腦上,它就會當機。”

“過度安排”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不良後果呢?

▲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學家Alvin Rosenfeld及《被過度安排的孩子》書籍封面

1

喪失“自驅力”

孩子獲得“自驅力”,除了保持“好奇心”之外,另一個途徑是:擁有“成就感”和“自我控制感”。

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發現:

當人們認為自己對一些事情無能為力的時候,他們不僅會失去自我驅動的力量,還會變得抑鬱。

這也是為什麽有許多孩子,小學時的成績(在父母的威逼)下明明還挺好,到了青春叛逆期就一落千丈的原因——自己不想學,父母也管不動了嘛。

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家長錯誤地把“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讓孩子學到新技能”聯繫在了一起。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他們馬不停蹄地給孩子安排課外活動,把他們的日程排得滿滿的——他們給孩子創造出了這樣一種生活:所有時間都被活動日程表控制著。

諷刺的是,這種緊湊的節奏實際上會損害孩子的成就感——他們的人生完全是被外界力量控制著、裹挾著前進的,自己根本沒有機會做主……這樣的經歷,反而會導致他們失去自驅力。

2

傷害了愛的環境

很多爸媽,平時對孩子慈眉善目,可是一旦開始雞娃,立刻就凶神惡煞附體。

我在美國有個心理醫生的朋友。她告訴我,有一次,她們診所來了個小病人。孩子的媽媽說她最近食欲越來越不好,也不願意說話,有時候大人找她溝通,她就凶巴巴地發脾氣,感覺不是得了焦慮就是抑鬱。

醫生朋友私下和孩子交流,小女孩說:“我覺得我爸媽根本就不愛我。他們從來不真正地陪我,只會監督我補課和打球,他們只在乎我的分數,或者只在我贏得網球比賽的時候誇獎我,我任何其他的事情對他們來說根本都不重要……”

朋友說:

現在得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心理脆弱,動輒想不開的孩子也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很多孩子內心空虛,失去了依靠。其實,對每個孩子來說,家是他們最安全的港灣,父母是世界上最應該無條件喜愛他們的人……但如果父母太過看重孩子的成就,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我不成功,就不配/也得不到父母的愛……這種想法導致的後果,其實是非常可怕的。”

前不久,一個朋友給我講了一個身邊華裔孩子的故事。這個孩子的父母都是教授,在美國搞研究工作。孩子本人很聰明,在美國奧數的比賽中得過好幾次全國大獎,後來進入了一所名校就讀。

沒想到,入學以後,他加入了一個幫派,在火拚中險些殺人,後來判了很多年刑。

減刑出獄以後,他反省自己的青少年時期,說:“加入幫派,是因為幫派中的感情連接對我太有吸引力了……我在家裡總覺得得不到足夠的愛,因為父母總是逼著我做這做那,即使我做得再好,他們也總覺得我還不夠努力,說我可以更優秀一些。”

心理學家認為,作為父母,我們必須留出足夠的自由時間和孩子相處,在這段時間裡,不要給孩子設立任何的目標。你們可以一起品嚐美食,一起做遊戲,或者就是簡簡單單看孩子做一些沒什麽“重要意義”的事情 ……

一起度過無聊和溫暖的時光,這樣做能夠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因為它能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號——無論是否成功,你都值得爸爸媽媽去愛。

“如果孩子感覺到你的愛,那麽,生活也許會給他很多難題,但這樣的難題永遠也不會把他們打垮。”

3

引發過度期待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Suniya Luthar曾對課外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她認為,課外活動確實有許多好處,包括:給孩子更豐富的體驗;提供和同齡孩子更多相處和交流的機會;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等等。

“不過,一旦父母對孩子的表現有過度的期待,問題就產生了……這時候,你彈鋼琴不是為了喜歡音樂,踢足球也不再是為了好玩。”

比如,一開始,我們想讓孩子彈鋼琴,其實只是為了培養他對音樂的喜愛,或者鍛煉一下他的手指和大腦。但是慢慢的,看見別的孩子在比賽裡拿了獎,或者迅速地通過了考級,我們的功利心和攀比心就發芽了,我們把最初定的每天15分鐘的小目標,悄悄改到了半小時,又瘋狂地加碼到1個半小時。幾年之後,我們突然發現——孩子連睡覺的時間都快保證不了啦!

臨床心理學家Polly在《自尊陷阱》一書中指出:許多父母對孩子的生活過於感興趣,覺得自己是孩子成就的觀眾。參加課外班和比賽,其實只是家長和家長之間的競爭。

“11到12歲之前,是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的重要階段,過度的課外活動會影響他們的自然發展。”Polly說,“孩子需要時間躺著,更多地自由玩耍,需要和爸媽呆在一個房間,‘共同獨處’。”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把‘人生’和‘成就’分開來看待。”心理學家Paula Bloom認為,“孩子們應該知道,他們的人生不該被他們的成就所定義。即便沒那麽成功,也有獲得幸福人生的權利。作為孩子,他們需要時間玩耍、休息,也需要時間思考——發現自己需要什麽,擅長什麽,喜歡什麽,以及到底是什麽樣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克服‘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的心理。我們應該營造一種安全的氛圍,幫助孩子在一些事情上獲得自信,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