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陶淵明一首詩把五個兒子痛罵個遍,實則飽含父愛

陶淵明在你的眼中是個什麽形象呢?

有點傲氣,不為五鬥米折腰,是一位清高的隱者?

有點笨拙,辛勤耕耘的結果卻是“草盛豆苗稀”,是一位不太合格的農民?

有點浪漫,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仍舊追求一種詩意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十足的酒鬼,一言不合就喝酒,喝完酒就寫詩,所以有了《飲酒二十首》。

這樣的一位父親,是否會對孩子不管不問,任由他們肆意成長?

當然不是,他像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

只可惜,這五個兒子不太成器,與陶淵明的期許相差太大。

一氣之下,陶淵明作詩一一批評,是為《責子》:

1

《責子》

晉·陶淵明白發被兩鬢,肌膚不複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複實”兩句先說自己:我老了,頭髮也白了,皮膚也不再水潤,松垮垮的。老就老唄,若兒子們都成才,我也沒啥好憂心的,關鍵是兒子“總不好紙筆”,沒一個中用的。

接下來,陶淵明捧著受傷的心對五個兒子一一批評指責: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大兒子小名叫阿舒,已經十六歲了,卻異常的懶惰,同齡人中幾乎沒有比他懶的。(二八即十六歲,“匹”字形接近二八的合體)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二兒子阿宣,十五歲了,卻不愛讀書寫文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故以“志學”代十五歲)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阿雍、阿端倆孩子都十三歲了,竟然還不識數。(六加七正好十三)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小兒子阿通,今年九歲,啥也不知道,隻一個勁兒地好吃,更不用指望他去讓梨了。(孔融四歲即懂讓梨,而自己的小兒子九歲只知道找梨吃,對比之後,扎心了)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數落了一番,詩人挺鬱悶的,趕緊喝點酒消消氣。

天運如此,苛責也是枉然。陶淵明還是挺樂觀的,兒子們雖不成器,但至少健健康康、活蹦亂跳,也許這是每一個父親最樂意看到的。

幾百年後,大文學家蘇軾寫過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如今看來正好是陶淵明《責子》詩的潛台詞啊。

仔細想想,現在的社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不變的風潮。

過多的壓力和期盼,既給孩子心裡添堵,又讓父母增添許多惆悵。

如果都能如詩中所言,孩子健康成長,平安喜樂,父母就心滿意足,那家庭想必也會無比和諧,不再有那麽多親子矛盾了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