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貴祿的“持久戰”:扶貧幫困是“最光彩的事業”

史貴祿(左六)在貧困地區陝西榆林定邊縣最北端的海則梁調研。 鍾欣 攝

中新網西安10月15日電 題:史貴祿的“持久戰”:扶貧幫困是“最光彩的事業”

中新網記者 邊峰

“民營企業是中國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有義務有責任實踐先富幫後富。扶貧幫困是民企最光彩的事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榮民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史貴祿說。

史貴祿(左一)在貧困地區陝西榆林定邊縣最北端的海則梁調研。 鍾欣 攝

現年54歲的史貴祿,出生於陝西定邊縣海則梁鄉。“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滿村光棍無婆姨,有女不嫁海則梁。”這句順口溜是這裡昔日生活的真實寫照。

1980年,史貴祿16歲時離開家鄉外出創業。從打零工、辦食堂起步,到發展房地產行業、現代商貿物流業等,他的事業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壯大。他創立的榮民集團,逐漸成長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陝西榮民集團投資修建的榮民技術培訓中心。 鍾欣 攝

“民營企業家有了一定積累後,財富怎樣支配才更有意義和價值呢?應該說扶貧幫困更有價值。”在史貴祿看來,民企與國家是命運共同體,有義務回饋社會,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2000年我回到家鄉,看到老鄉們依然生活困苦,我就決心把讓大家過上好日子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他在家鄉開始了一場精準幫扶的“持久戰”。

這場“持久戰”至今已經持續了19年。這些年來,榮民集團先後為災區、老少邊窮地區、精準扶貧事業等捐款6億多元(人民幣,下同),特別是以產業帶動陝北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三個鄉整體脫貧。

榮民集團扶貧產業之一——辣椒收購旺季裝箱檢查。 鍾欣 攝

史貴祿扶貧的海則梁、白泥井、周台子三個鄉,2000年時平均收入不足500元,到2018年底,海則梁鄉平均收入達到8萬多元,其余兩個鄉平均收入達到4萬多元;三個鄉總產值由2000年的不足1億元,到2018年增加到40多億元。

榮民集團的扶貧模式被命名為“榮民模式”,對口扶貧的三個鄉也被陝西省政府列入陝西省農業示範基地。

榮民集團扶貧產業之一——大棚蔬菜喜獲豐收。 鍾欣 攝

位於陝西榆林定邊縣最北端的海則梁、白泥井、周台子三個鄉,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延伸段,自然環境惡劣,是典型的偏僻貧困地區,三個鄉總面積563平方公里,有30個行政村,8317戶,26454人,扶貧脫困並不容易。

史貴祿認為,家鄉窮,主要是因為生產方式落後,村民們主要依靠糜谷種植,“吃一點兒、賣一點兒、貯一點兒”,靠天吃飯度日。他決定分步走,徹底挖掉家鄉的“窮根”。

“2000年時,我們制定了四個五年規劃。”史貴祿說,主要是做好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建設後,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在這些地區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工業化。

史貴祿介紹,他們首先投資了教育、醫療、電力和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架設高低壓線路500多公里,修建鄉村公路100多公里,治沙造地30萬畝,實現人均12畝高產水澆地,實現農業節水灌溉;投資建成了小學、醫院後,自2000年開始,實現了三個鄉農民上學、看病全免費。

“第一個五年規劃”使海則梁鄉平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0多元,其余兩個鄉平均收入達到2000多元,農民基本實現了脫貧。

第二步則是按照“授人以漁”的思路,著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榮民集團出資從國外引進辣椒、土豆等作物新品種,從以色列引進先進噴灌技術。同時,建成了農技培訓中心,幫助農民學習種植技術;建設了500多畝的育種基地,培育出了117個高產品種。

“我們把沙漠推平後,墊上了20公分厚的黃土,又從新疆引進了楊樹,以網框式種植方式,徹底解決了當地飛沙走石等生態環境問題,把沙漠變成了良田。”史貴祿說。

到2010年,海則梁鄉平均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其余兩個鄉平均收入達到1萬多元。三個鄉90%以上的農民由過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為樓板房,90%以上的農民買了小轎車,生活由貧困轉向富裕。

史貴祿的“第三個五年規劃”,主要是實施農村城鎮化和規模養殖化。“脫貧容易,但讓農民不再返貧很難。實現農業現代化後,如何消化剩餘勞力是面臨的重大課題。”他說。

除了擴大規模養殖,推進家庭農場發展,榮民集團還邀請專家,按居住10萬人的標準,完成了9平方公里的小城鎮規劃,並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動員農民移民搬遷。到2018年底,約有1.5萬農民搬入了小城鎮。同時,通過建立農產品、肉食品和農機具深加工工業園,不斷拉長農業產業鏈,又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正在進行的“第四個五年規劃”,主要是推進農村工業化、規模養殖化、規模種植化,實現醫療免費全覆蓋、農業現代化全覆蓋、人均一個日光大棚全覆蓋。史貴祿的目標是,到2020年讓海則梁鄉平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另外兩個鄉平均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經過19年艱苦奮鬥,我們已基本實現了四個五年規劃,遠遠超過了當初預計的目標。三個鄉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農民由富裕轉向了小康。”史貴祿說,榮民集團以產業帶動三個鄉整體脫貧,摸索出了扶貧開發的“榮民模式”。

“我們複製這種模式,為周至縣捐款2000萬元建成了一座年生產30萬噸奇異果深加工的工業園,為貧困戶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當年就使2000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史貴祿表示,要把“榮民模式”推廣應用到更多需要的地方,讓更多的農民增加收入。

由於貢獻突出,史貴祿獲得了“中國光彩事業20年突出貢獻獎”“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等榮譽。榮民集團先後被授予“定點扶貧先進集體”等幾十個扶貧領域獎項。

“我們民營企業能有這麽好的發展平台,首先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實踐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企業只有無私奉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才能成為百年企業。積極參與精準扶貧行動對民營企業來講,意義重大。”史貴祿說。(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