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國外注射青霉素不需要皮試,而中國卻需要?

作者丨掙脫枷鎖的囚徒

丨為何國外注射青霉素不需要皮試,而中國卻需要?

“使用青霉素之前只有國內做皮試,國外不做”這個傳言在國內廣泛流傳已久,卻並非事實。

有趣的是,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因為國外的生產工藝好,藥品純度高,過敏發生率低,因而使用前不需要做皮試;國內藥品純度低,過敏發生率高,因而需要做皮試”,則是謠言。

事實上,國外人群中青霉素過敏率跟國內並沒有根本性差異,國外也進行青霉素皮試。只不過與國內相比,青霉素皮試的目的、指證和方法都有明顯不同。

丨國內的青霉素皮試

目前國內的醫療規範規定,使用青霉素前都必須必須進行皮試。

比如,2017年發布的《青霉素皮膚試驗專家共識》對此做了詳細說明:

青霉素皮試的目的,國內是從需要使用青霉素者中找出有可能過敏的人,不給他們使用青霉素,以防止發生包括可致死的過敏性休克在內的速髮型過敏反應。

上述“共識”是這樣說的:

“青霉素皮試是目前預測青霉素速髮型過敏反應最為快捷、敏感和經濟的方法。科學、規範的青霉素皮試對成人、兒童過敏性休克等過敏反應有良好的預測作用,其陰性預測值可達97%~99%,即皮試陰性患者僅 1%~3%可能發生速髮型過敏反應,可有效降低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威脅生命的的風險。”

青霉素皮試的指證,即哪些人需要做青霉素皮試呢?

所有需要使用青霉素的人使用前都應該進行皮試。

上述“共識”如是說:

“青霉素皮試適應證及其臨床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規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類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膚試驗。因此,無論成人或兒童,無論口服、靜滴或肌注等不同給藥途徑,應用青霉素類藥物前均應進行皮試。

停藥72 h以上,應重新皮試。”

青霉素皮試的方法,使用青霉素之前,通常由護士按照規定將要給患者使用的青霉素G注射劑稀釋製備皮試試劑,然後在前臂曲側皮膚進行皮內注射,形成一個直徑約2~3毫米的皮丘(小水泡)。

20分鐘後根據皮丘部位的反應來判斷是否過敏(陽性或者陰性)。

也就是說,國內的青霉素皮試針對所有需要使用後青霉素的人,目的是找出可能的過敏者,不給他們使用青霉素,從而避免發生過敏,終極目的是追求安全

青霉素皮試的禁忌症,在有嚴重(青霉素)過敏史的人,即使皮試也有可能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因而被列為皮試禁忌。

丨國外的青霉素皮試

青霉素皮試的目的,從有青霉素過敏史者中找出實際上並不過敏,可以使用青霉素的人。

這是因為,以美國為例,雖然人群中有10%的人自我報告青霉素過敏。但是,研究發現,這些人中的80~90%如果真使用青霉素進行治療,卻只有5~10%發生真實的青霉素過敏。

而我們知道,由於青霉素類抗生素針對的是細菌的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是沒有細胞壁的。因而,青霉素是一種副作用最小的安全高效的抗生素。

當然,青霉素的優勢還不僅限於此,因此,包括青霉素在內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副作用最小的抗生素。

一旦青霉素過敏,那麽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使用都受到限制(存在交叉過敏的可能),不得不使用價格更昂貴、毒副作用更大的其他抗生素,也就更容易促使耐藥菌的產生和蔓延,大大增加了健康、社會和經濟成本。

因此,國外一直對青霉素青睞有加,是抗生素使用的首選品種。

重要的是,研究發現,被戴上青霉素過敏標簽者中的很多人,實際上並不真正過敏,而是把使用青霉素發生的一些不良反應標記成了過敏(國內一樣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即使是真正對青霉素過敏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引起過敏反應的特異性IgE抗體也會消失,變得不再過敏。比如,經過10年後,約80%的過敏者變得不再過敏。

青霉素皮試的目的是從這些有青霉素過敏史的人中找出那些不是真正過敏的90%,重新給予他們重新使用青霉素的機會。

青霉素皮試的指證,也就很明確了,有青霉素過敏史,而根據情況醫生認為有使用青霉素的指證,或者患者自己有使用青霉素意願的人。

青霉素皮試的方法, 要繁瑣複雜的多。

以美國為例,接診醫生在仔細詢問患者青霉素過敏史,認為需要進行青霉素皮試時,會轉診給專門進行過敏檢測的專家或經過專門訓練的醫生進行皮試。

皮試使用的試劑包括四種:

一種專門作青霉素皮試用的商業試劑苄基青霉素聚賴氨酸(商品名Pre-Pen,2009年公國FDA批準);

青霉素G稀釋液,也是國媒青霉素過敏常規使用的試劑;

陽性對照(組織胺注射液)和陰性對照(生理鹽水)試劑。

皮試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穿刺或刺破試驗(前臂內側掌側):在前臂內側皮試部位滴上一小滴試劑,然後用針頭刺破皮膚。

分別使用上述4種試劑,分別進行測試,一式兩份,至少相距2厘米。

15~20分鐘後進行閱讀判斷結果的陰陽性。

第二步,皮內注射試驗。

如果上述刺破試驗確定為陽性,即判斷為對青霉素過敏,則患者不能使用青霉素,也不能繼續進行下一步測試。

只有刺破試驗陰性的人才進行皮內注射試驗。

皮內注射試驗跟上述國內的注射方法一樣,不同的是也是需要使用上述2種試劑各注射兩個皮丘,間隔最少2厘米。然後,使用陰性對照試劑進行單次皮內注射。

——國內隻做一次皮內注射(雖然國內有得地方也做陰性和陽性對照測試),而國外要做兩次、兩排測試。

同樣,20分鐘後閱讀判斷結果。

第三步,口服挑戰試驗。如果穿刺和皮內試驗均為陰性,則口服青霉素進行挑戰,最後確定是否過敏。

但是,這一步並非必須,而是可做可不做的可選項

因為,兩項皮試均陰性者,還發生過敏的極其罕見。

丨國內青霉素過敏發生率高?是因為國內青霉素雜質多?

回答這部分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青霉素過敏到底是對啥成分過敏。

如上所述,青霉素屬於β內酰胺類抗生素,引起過敏的過敏原來自其核心環結構,即4元β-內酰胺環和5元噻唑烷環組成的雙環結構。

但這些結構都不能單獨引發過敏反應,必須首先與體內的蛋白質發生共價結合,才能生成完整抗原,因此,青霉素只是一種半抗原。

其中,其酰胺環生成的抗原導致絕大部分(約90%)的過敏反應,因此被稱為主要抗原決定簇。上述商品試劑苄基青霉素聚賴氨酸就是主要抗原決定簇的類似物,可以測試出約75~90%的青霉素過敏。

而苄青霉素+其鹼性產物青霉噻唑鹽), 和酸性產物青霉吡唑酸鹽組成的混合物導致約8~9%的過敏反應,被稱為次要抗原決定簇。

皮試使用的青霉素G稀釋液就含有這些混合物。

該混合物雖然僅引發少數過敏反應,被稱為次要抗原決定簇,但大多數的嚴重過敏反應卻是由它引發

因此,美國即使有專門的商用皮試液供應,仍需要配置青霉素G稀釋液進行測試。

另外,一些半合成青霉素類的R-側鏈也會引發很少部分過敏反應。

而國內流傳的“國內青霉素雜質含量高”所謂的雜質是什麽?

本問答下多位答主比較一致性認為,“雜質”是青霉素分解出的“青霉噻唑鹽”。

實際上,如上所述,“青霉噻唑鹽”這種分解產物原本就是青霉素次要抗原決定簇混合成分中的一種。

因此,雜質導致國內青霉素過敏發生率高的說法是一種謠言。

問題是,這種說法在國內流傳多年,似乎還形成了相當的“共識”,很大可能,這個謠言的始作俑者或者具有相當的權威性,才能成為這種“主流”說法。

丨綜上,國外也進行青霉素皮試。但是,皮試的目的和方法不同,這種差異主要在於規範制定者的動機不同,國內更注重追求安全;國外更注重追求更多使用青霉素帶來的社會、醫學(減少耐藥菌)和經濟效益

-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