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宅家期間與父母和諧相處是門大“學問”

摘要

中青評論

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多多溝通,和諧相處,這才是親子關係應有的樣子。

談起假期的親子關係,不少大學生會說:“我和我爸媽相看兩不厭的時候只有兩天——我回家的那天和我回學校的那天”。確實,一些家長和剛剛成年的子女,仿佛總能在有限的假期中吵無限的架。

如果在平時,孩子們通常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跑出家門,約上同學一起打球、吃飯、逛街。如今這特殊時期,誰都只能宅在家裡,父母和孩子的生活變成了兩個相鄰的齒輪,“抬頭不見低頭見”。如何在這齒輪間塗上潤滑油,讓父母和孩子由摩擦起火,變成良性互動,是生活的“重點”,也是“難點”。

在寓言故事裡,古希臘先哲泰勒斯曾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是認識自己,而最簡單的是給別人提建議。這句話放在親子關係中也十分恰當,由於成長環境和所處人生階段不同,父母和子女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代際差異,甚至代際衝突。

這種差異顯而易見,卻被很多人習慣性忽視,父母和孩子都從自己的認知出發去期待對方的生活方式,而不正視差異,換位思考。作為最高一級的親密關係,這種期待在親子間達到最頂峰,一旦出現落差,便會產生不滿、釀成矛盾。然而,那一句“我可是為你好”總能在吵架時成為萬能辯護。

紀伯倫曾經在詩中寫到:“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孩子對父母,也許你覺得你長大了,可以“教育”爸媽了,但永遠別忘了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與體諒。我不知道孝的定義是什麽,但我相信,爸媽“笑”了,你就“孝”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很多年輕人在朋友圈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戴口罩,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忍不住出門亂轉。我們應該理解,由於數字鴻溝的存在,他們信息接受的廣度和程度都不如年輕人。這時候身為子女應該做的不是責備與抱怨,而是耐心地陪伴與勸說。別忘了,在我們小時候,他們也曾苦口婆心地勸我們:飯前一定要洗手。

年輕人不喜歡在家待著,很多時候是因為“不自由”。在父母的監督下,不敢熬夜,不敢睡懶覺,不敢玩遊戲,不敢刷手機……這種現象也應該分為兩面看。熬夜傷身體,玩手機傷眼睛這種道理小孩子都懂,之所以做不到,根本原因是因為自製力不夠強,因此才會給自己找諸如現在還年輕、平時會養生等借口。人想要進步,就要突破舒適區,這個過程一靠自律,二靠監督。既然如此,何不趁著父母的監督,改掉不良習慣,早睡早起,少玩遊戲多看書?自己進步,爸媽也高興。

對於父母來說,也要適當理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玩遊戲的不一定都是壞孩子,喜歡打籃球的也有好學生。抖音、嗶哩嗶哩、快手不僅是時間殺手,也是拓展知識面、跟隨時代潮流的一扇窗戶。在適當尊重他們生活方式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向孩子學習,更深度地享受互聯網時代的快樂。我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偶然在某視頻軟體中刷到了烹飪美食的視頻,發給了她媽媽,從此這位母親便發現了“新大陸”。

我的爸爸近幾年中年發福嚴重,身體素質也明顯不如年輕時,經常出現一些亞健康征狀。作為運動愛好者的我經常對他進行勸說,在家中帶他鍛煉身體,短短半個月,爸爸的身體素質明顯好轉。

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多多溝通,和諧相處,這才是親子關係應有的樣子。在全民抗疫的非常時期,如果能夠維系一段良性的親子關係,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能變得更好。

撰文/呂京笏

編輯/王鍾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