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買債券要瞪大眼睛!違約數上升 還有的一天暴跌逾80%

  9月25日,信用債市場新增兩起違約案例:“14利源債”公告未按時兌付利息、“17眾品SCP002”未按時足額償付利息。至此,三季度已發生37起債券違約,超過了上半年的27起。

  在“14利源債”構成實質違約前,二級市場投資者就已用腳投票。20日,發債主體利源精製發布“14利源債”2018年付息風險提示性公告,該債券當天跳空低開,至收盤大跌83.3%,由66元跌至13.5元,恐慌性拋壓明顯。

  “14利源債”並非孤例,7月以來,債券違約呈高發態勢,單季違約數量及規模均超過上半年。

  今年上半年,共發生27起債券違約(包括24起未及時撥付兌付資金違約、1起擔保違約和2起交叉違約),涉及金額263.51億元。

  而截至9月25日的統計顯示,7月以來,債券違約數量高達37起(包括30起未及時撥付兌付資金違約和7起交叉違約),涉及18個發行主體,關聯債券餘額362.7億元。

  再看去年全年,共計發生50起債券違約,涉及債券餘額398.29億元。兩相比較,今年前9個月的違約數量及金額都已超過去年全年,且出現了多隻發行規模在20億元以上的大額債券違約。

  如“17滬華信SCP004”“17滬華信SCP005”涉及的違約金額分別為20億元、21億元;“15丹東港PPN002”涉及違約金額20億元;“16申信01”債券餘額高達60億元。

  興業研究固收分析師徐寒飛表示:“在目前環境下,信用風險的敏感度在上升,信用風險特別容易爆發。”

  隨著債券違約案例的增加,一級市場的避險意願在加強。徐寒飛提示,“我們現在看到的債券發行量,其實沒有包括那些取消發行的。”

  而取消發行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受非銀去杠杆、資管新規等政策影響,信用債市場的投資者有所減少,市場需求呈下降之勢;

  二是發行人傾向於避免以較高的利率水準發債,以防向投資者釋放該企業信用風險較高的信號。

  承銷商在承接債券項目時,也會更加看重企業的信用評級。國泰君安證券一位不願具名的債務融資部項目經理表示,目前市場偏好高評級的國有企業、地方平台公司所發行的債券。

  據資訊統計,7月、8月和9月(截至25日),民營企業新發債券規模分別為285億元、579.17億元和380.04億元,今年上半年,民企發債的月平均規模為434.7億元。

  徐寒飛解釋了8月份民企發債規模上升的原因:一是由於近期利率水準有所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二是上半年發債較少,下半年仍有較大融資餘額可用。

  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信用債頻現違約,一方面有助於投資者形成避險意識,另一方面有助於債券市場的出清。

  違約的主體多為靠高杠杆支撐的企業,當前,這些企業的問題更容易暴露。未來一段時間,信用債高風險主體和中低風險主體之間的背離度會越來越大。

責任編輯:唐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