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險中求勝,05式兩棲裝甲車如何誕生?

險中求勝,我國05式兩棲裝甲車如何誕生?絕路逢生,如何讓裝甲車突破水上速度桎梏?敬請收看央視紀錄頻道《軍工記憶》之《05式兩棲裝甲車族》,為你講述兵器工業集團研製05式兩棲裝甲車族背後的感人故事。

  驚人的航速,強悍的越野能力,凶狠精準的火力。這是一輛領先世界的兩棲裝甲戰車,中國軍工的傑作。一次次險中求勝,一次次絕路逢生,研製過程跌宕起伏,突破之旅峰回路轉,不斷逼近技術和周期的極限。為了至高的國家利益,中國軍工人執著挑戰兩棲裝備新的高度。

  2000年時,陳鵬飛59歲,作為兵器工業兵器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他還有一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齡。就在這一年,陳鵬飛突然接到一項任務:研製一種新型兩棲裝甲車輛。

  作為一名研究裝甲車輛的資深專家,陳鵬飛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他有生之年參與的最後一個重大任務,而他的退休計劃可能要推遲了。

  陳鵬飛:這個任務一定要承受下來,一個對國家做貢獻,真正需要的,要看到我們兵器的實力。有難了,你能乾就乾,不能乾你也要乾。

  新型的兩棲裝甲戰車主要用於渡海登陸作戰,要求水上航速達到現役裝備平均航速的兩倍以上,而且新裝備必須實現車族化,包括兩棲突擊車、步兵戰車、救護車、指揮車等多個型號。這實際上是一個相互支持的兩棲登陸作戰裝甲家族。

  軍工部門必須要向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兩棲裝甲車輛發起挑戰,但是他們的研製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年。

  高航速對於實戰來說意味著什麽,那是無數士兵的生命。

  張帆:當我們車輛從15公里,提高到25公里這個航速以後,我們被命中概率,能夠降低60%以上。那麽我們進一步把航速提高,比如說提高到了35公里以上,那麽這個被命中概率可以大大降低,降低多少,降低了80%。這樣一來我們兩棲登陸部隊,它的戰場生存率就大大提高了。

  此時的中國軍隊,仍然裝備著上世紀60年代列裝的63式水陸坦克。63式水陸坦克的設計初衷是應用於中國南方的水網稻田以及江河內水,並不具備海上作戰能力。63式水陸坦克後來經歷了一次改型更新,航速由12千米每小時提高到15千米每小時,但仍然無法滿足中國軍方渡海登陸作戰的要求。

  世界上所有現役的兩棲裝甲車輛,都無法突破15千米的速度極限,原因在於其車體設計方式都是排水型車體。這類車輛的車體浸入水中,利用排水的體積與車自身的重量差產生浮力,通過尾部螺旋槳提供推力前進。

  如果採用傳統的方式,要達到設定的速度指標,需要的發動機的功率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7560千瓦,相當於六七台重型坦克發動機加起來的功率,根本無法實現。

  但是科研人員發現,在沒有大功率發動機的情況下,還有一個可行的方案:假如在航行中動態調整前後滑板的角度,理論上可以大大降低阻力,存在實現高航速的可能。

  為了解決履帶在水下的巨大阻力,新的兩棲車需要設計一種可收放的履帶,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這同樣是全新的領域。

  2001年3月,第一輛原理樣車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鐵馬集團組裝完成,所有人都期待著這輛全新設計的兩棲車能夠跑出令人振奮的數據。

  在重慶中壩試驗場的長江航道裡,原理樣車的航速達到了20千米每小時,已經超越了所有的現役裝備。然而經過反覆地測試,卻始終無法達到設定的戰術指標。不少人開始感到忐忑不安。

  肖成敏:當時最先就認識到重量對這個車的影響很大。我們剛開始,以前哪有這樣的,東西一拿來,零組件一拿來,上車。那個時候剛開始長官就要求我們,你們每一個零件都要稱,都要上稱,要記錄。

  我們不叫斤斤計較,叫兩兩計較,到了這樣的程度了。

  2002年4月22日,在重慶長江河道裡的實驗現場,減重後的原理樣車將要進行新的測試。所有人都期待著這一次的試驗,能夠給苦悶中的人們帶來一絲驚喜。

  這輛編號為001的原理樣車逐漸加速,然而奇跡還是沒有降臨,意外卻發生了。

  第一輛寶貴的原理樣車沉入江底,出乎所有人預料。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但究竟是車體設計的缺陷還是操作的失誤,一時無法確定。身在現場的張帆和張渝慧擔心,這個波折會對整個項目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個月之後,車輛被修複,經過仔細排查,沉車事故並非車輛設計的缺陷,而僅僅是由於操作失誤。這樣的結論是那段灰暗的日子裡人們聽到的最好的消息了,這意味著所有的工作沒有白做。

  翼形尾板的外形類似於飛機的機翼,製造難度要比普通的平板更高,因為結構特殊,每一個尾板都要經過密封性測試,決不允許有一滴水的滲漏。

  2003年5月,距離212工程的截至時間僅剩一年。

  整個車輛的主要系統都已基本成型,甚至最困難的海上射擊試驗都已經接近尾聲。唯獨最重要的航速指標還沒有實現。

  作為新型兩棲裝甲車的總裝部門,鐵馬集團已經在困境中堅守多年,212工程給這些老軍工人帶來了新的希望,每個人都渴望不辱使命。但減少尾滑板支撐後,樣車能否突破速度桎梏,仍然是一個未知數,而時間已經接近最後的節點。

  經歷了漫長的迷茫與等待之後,曙光終於降臨。陳鵬飛知道他終於可以放心的退休了。

  雖然在試驗中突破了航速,但這需要駕駛員具備豐富的經驗,所以,新型的兩棲裝備還必須能夠做到自動駕駛。

  實現自動控制,需要一套精確的控制程式,這套程式好比車輛的大腦,將車輛行駛中的各種可能的姿態全部集成在一個控制盒裡。

  2005年,那是中國軍工行業值得慶賀的一年。

  短短四年的時間,中國軍工人員把一個異想天開的構想變成了現實。

  四年中,他們經歷了無數困苦與迷茫的時刻,也見證了眾多激動人心的歷程。

  在中國裝備發展史上,新型兩棲裝甲車族或許不是其中最重要的裝備,但它卻是中國軍工領域從無到有、獨立創造的一個標誌。

  今天,當年參與新型兩棲裝甲車族研製的許多人已經退休,當年的年輕人變成了資深專家,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仍然在不斷挖掘裝備的潛力,把它的性能推向一個又一個極限。

  為國鑄劍,正是這些軍工人一生的使命。

素材來源:央視《軍工記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