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慶油田科研人:“磨刀石”中探油氣 土窯洞裡取數據

張文正帶領科研團隊勘察地質現場。(資料圖) 徐志武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7日電 (徐佳)“這輩子,我隻幹了一件事,就是基本摸清了鄂爾多斯盆地‘磨刀石’的‘脾性’。”37年前,年僅22歲的張文正從浙江大學地質學專業畢業,就一頭扎進了長慶油田的地質研究工作中。

臨近國慶節,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二級技術專家張文正像往常一樣,一上班就鑽在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和油田科研骨乾一起開展頁岩油評價研究。

談起這些年的變化,張文正內心很激動。他說,歷經70年風雨,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拿長慶油田來說,從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油田一舉發展成為目前中國最大的油氣田,已連續6年實現油氣當量5000萬噸以上穩產,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長慶油田必將為祖國奉獻更多油氣資源。

他提出了針對鄂爾多盆地大規模低滲透致密油氣富集的“優質烴源岩主控論”,摸清了整個盆地油氣成藏聚集規律,回答了為什麽“磨刀石”中蘊藏著如此大規模的油氣資源;帶領油田科研團隊破解了油氣藏勘探開發的奧秘,從化學分子中牽出了一個個大油氣藏。

張文正和他的科研團隊踏遍鄂爾多斯盆地角角落落。(資料圖) 徐志武 攝

來自江南水鄉的石油人

張文正家鄉在浙江浦江縣的一個水墨畫般的小山村。1978年恢復高考,他如願考入浙江大學地質學專業。畢業後,他從江南水鄉來到長慶油田的發祥地和主產區——甘肅慶陽市慶城縣馬嶺鎮。這裡是著名的慶1井誕生地,是長慶油田有工業價值的第一口出油井。在老一代長慶石油人的記憶裡,數萬石油會戰大軍跑步上隴東,一批批小而肥的油田相繼誕生,油田年產量達到100萬噸,並首次實現外輸。

時值石油創業時期,張文正跟著石油工人,白天野外勘察地質情況,晚上一起住窯洞,盤腿上炕,夥食是玉米碴子,高粱米飯。從勘探室到鑽井隊,張文正開始了遍及鄂爾多斯盆地各地的轉圈實習,在他口袋裡的筆電,細致地記錄著核心要點。

張文正和他的科研團隊野外露宿研究。(資料圖) 徐志武 攝

窯洞裡搞出“全國第一”

鄂爾多斯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但油氣資源普遍具有“低滲、低壓、低豐度”特性,在這裡勘探開發油氣資源屬於世界級難題。在馬嶺油田出油此後的近10年,長慶油田產量一直“徘徊不前”。

1983年,作為“六五”國家重大科技突破項目《中國煤成氣開發研究》張文正進了課題突破項目組,他研究的課題是:《陝甘寧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層熱演化與烴類成因》。

在當時中國的科學領域裡,陝甘寧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層熱演化與烴類成因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沒有成型的技術參考,沒有適用的試驗裝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張文正和項目組通宵達旦自己研製開發“溫壓釜-脫氣儀相連接的熱模擬實驗裝置”,然後他們幾乎跑遍全國尋找材料,踏遍了陝甘寧的溝溝峁峁采集樣本,為試驗做準備。

實驗裝置要模擬地層演變溫度壓力試驗,最高溫度達600攝氏度,200個大氣壓,有化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隱藏在這一組數字背後隱藏的是危險。

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實驗室設在當地一孔極其簡陋的窯洞裡。每天清晨,張文正和他的助手挽著褲腳,戴著草帽,像田地裡辛勤勞作的農民,一趟一趟忙著挑水冷卻加熱爐。

在那孔環境極差的土窯洞裡,七八台爐子同時運轉,窯裡氣溫高達五六十攝氏度,張文正和助手每隔兩個小時就要記錄一次觀察數據,反覆實驗,就是為了獲取誤差最小的那一組數值。

據參與試驗的昝川莉說:“當時跟著張文正做樣,做得都快吐了,一個數據反覆驗證,簡直不可想象,怎麽完成那麽大的工作量。”

700多個日日夜夜後,試驗成功了,獲取了一套詳實、系統的參數,為靖邊大氣田的發現提供了理論依據。1988年,長慶油田成功鑽探陝參一井,最終發現了靖邊大氣田,開創了長慶油田天然氣發展新紀元。

1984年,全國“煤成氣”研討會上,24歲的張文正公布了他所作的“成烴熱壓模擬實驗”全面而系統的煤成烴數據。詳盡真實的數據,引起了與會專家高度關注,這是當時國內“煤成氣”第一套完整理論的基礎數據。

點石成“金”

走進張文正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辦公桌上整齊排列的一個個打磨過的橡皮大小岩心樣品。它們由數十個牙簽粗細的雙面膠備注好每層岩心中化石的狀態,或完好化石、或化石碎片、或部分化石殘渣……粘貼得十分規整,如同一張風幹了的“千層餅”層次分明。

“這看似最笨的辦法,卻是最有效的辦法。”正是這種不厭其煩地反覆試驗,張文正的獨創。

在同事解麗琴的眼裡,張文正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對試驗的最終效果有明確的方向,而且他會先將岩心裡的化石標本收拾得很乾淨,從不做“甩手掌櫃”。長慶油田二級工程師孔慶芬說,在樣品研究前,張文正首先帶著大家用鞋刷將成百上千個糊滿泥漿的樣品一一刷乾淨,“以前在學校可從來沒這樣乾過。”

基於他在地球化學領域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性成果,1992年,張文正的《石油輕烴單體和正構烷烴系列分子碳同位素分析》獲得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四屆侯德封地球化學獎。

侯德封獎是為了紀念著名科學家侯德封院士為我國地質學和地球化學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設立的,被公認為是中國“學術含金量”很高的青年地球科學家獎項。

翻開張文正的著作《液態烴分子系列碳同位素地球化學》,“天然氣之父”戴金星院士作序:這部書是我國該領域裡的第一部專著。

甘當“墊腳石”

5月12日,在廣州召開的第十屆亞非石油地球化學與勘探國際會議上,楊偉偉作的口頭報告從100多篇國內外報告中脫穎而出,被評為6個口頭報告優秀獎之一。

楊偉偉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讀博士研究生期間,曾慕名請教張文正。張文正就像老師一樣,從一兩個問題延展到相關知識點,對當時正在做博士論文的她幫助很大。畢業後,她出於對鄂爾多斯盆地的好奇,也出於對張文正的敬重,毅然來到長慶油田工作。

在團隊成員吳凱眼中,張文正絕對是“實力碾壓”,三句話不離本行,特別愛思考。張文正引導大家開展頭腦風暴的時候,吳凱自我調侃道:“不敢輕易插嘴,不然就暴露了自己。”

在他的悉心指導與牽線搭橋下,科研團隊成員多次參與了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IMOG)、亞非石油地球化學與勘探國際會議(AAAPG)等學術會議,多次獲得“青年優秀論文獎”“科技論壇一等獎”“優秀英文口頭報告”等榮譽稱號。

如今,他不僅是長慶油田有機地球化學學科帶頭人,也是中國石油首批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但在同事看來,不善言辭的張文正“說得少,做得多”,談起科研工作,他總是那句話:“摸準、摸透、摸實資源‘家底’,給國家找到更多優質油氣資源。”(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