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此驚豔的純金奇寶居然埋於亂葬崗,考古隊:不該出現

1954年初,江蘇省文管會接到通知,政府要在吳縣五峰山(現屬蘇州市吳中區)下的一塊當地人稱為博士塢的谷地修建軍事練習場。由於這裡明清墓葬密集,石牌坊和墓碑林立,特通知文管會派考古人員進行考古發掘。

考古人員一連挖了三十多座墳墓,發現裡頭埋著的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甚至是貧寒的人,墓室狹小至極,裡邊僅有三兩件幾乎沒什麽文物價值的普通瓷器。就在考古隊對本次考古能夠取得一些發現不抱期待時,編號為43的古墓給了他們極大的驚喜。

當考古人員進入到43號墓時,明顯發現此墓的墓室遠比之前的墓要大幾倍,整個地下墓坑約有20多平方米,裡頭擺放著四具墓棺。 很顯然這是一座合葬墓,考古隊隨後逐一地揭開了棺蓋,在其中一副棺木內躺著的女屍骸頭骨上,找到了一件驚豔不已的“金蟬”發簪。

這座墓葬,是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的家族墓,為磚槨木棺墓。張安晚當年共娶了四房妻妾,唯獨寵愛年紀比自己小20多歲的第四房小妾魏氏,金蟬發簪就是取自她的頭骨上。 金蟬玉葉的全稱是銀托金蟬玉葉發簪。金蟬躲在玉葉上面,銀花上面托著金蟬玉葉。銀花托乃是銀簪頭,花托連著發簪。這三件扣成一個整體的金蟬玉葉銀發簪,形成了一件十分罕見的明代手工藝金銀首飾,它直接插在女主人發結的前面。遺憾的是,銀花托後來不幸遺失,金蟬玉葉從此和簪子本體分離。

金蟬長2.4厘米,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突出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抬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蟬腹下有一銀柄透玉葉,可知其為飾件。經鑒定,金蟬含金量很高,成色達到95%。

玉葉則長5.2厘米、寬約3.2厘米,系用新疆和田所產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瑩潤澤、溫柔細膩。葉片打磨細薄呈凹弧狀,僅厚約0.2厘米,分為八瓣。有主脈一根,兩邊各有支脈四根,葉片正面的葉脈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葉脈相應磋成凸棱,使葉片極具真實感,整片葉子的邊緣磋磨得圓潤光滑。銀托子的花是五瓣梅花,整個發簪以純銀製成,襯托著金蟬玉葉渾然一體,令人歎為觀止。

金蟬玉葉的製作技術十分複雜。金蟬採用了壓模鑄范、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致,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整個畫面構思奇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

蟬又稱“知了”,“知”諧音“枝”,“金蟬玉葉”也就為“金枝玉葉”。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最高讚美莫過於“金枝玉葉”。而金蟬奏鳴,玉葉振動,正是金聲玉振的藝術再現。

此外,古人認為,“蟬蛻於汙穢,以浮遊塵埃之外”。古人不了解蟬的一生,他們認為蟬從爬蟲到飛蟲是一次重生,因此經常把蟬作為陪葬品來祝福逝者,希望逝者來世的生活更加美滿。

這件文物,現靜靜躺在南京博物館中,可謂是明代中期(15世紀下半葉)的傑作,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孤品。很多參觀者在看完後,都會不禁嘖嘖稱讚:就算是現代製造,如果能夠達到同等水準也會價格不菲!

從這件奢華無比的發簪中,我們可以讀出,明代士大夫的生活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而且這件文物雖然金玉氣息十足,但是並沒有讓人覺得俗氣,反倒有文人特有的清高之感,讓人不禁感歎古人審美的高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