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汗馬,為了這片林海雪原

10月底的大興安嶺,大雪已經下了兩場,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雪皚皚,北風呼嘯。《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跟隨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大興安嶺森林警察民警,一起進入神秘的汗馬保護區,參與打擊違法盜獵、捕魚、采摘的專項行動。

初冬汗馬  安靜神秘

“汗馬”源自鄂溫克語,意為“貝爾茨河(激流河)的源頭”。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被規劃為“禁伐禁獵區”,這也使得汗馬這片北方針葉林至今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汗馬森林垂直分布明顯,北方針葉林濕地種類發育齊全,剛剛走進林區,茂密的興安落葉松就展示了它在森林裡卓越的地位,一望無際的興安落葉松、偃松和相對較少量的樟子松、白樺等一起組成了汗馬保護區的樹木系統。記者本想在林中四處轉轉,但林下苔蘚和灌木十分茂密,靠個人無法到處行走,只能跟隨當地向導在指定的羊腸小道上朝目的地前行,稍不留神,林區內就可能會迷路。

汗馬

汗馬保護區總面積107348公頃,大小相當於一個香港的面積,俯瞰保護區地圖,形狀像一片樹葉,森林覆蓋率94.8%,主要保護對象為寒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及棲息於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廣袤的土地和茂密的森林,孕育了汗馬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紫貂、貂熊、原麝、黑嘴松雞、白頭鶴、金雕、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野生高等植物鋼彈62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9種。大型真菌179種。有林便少不了水,河流和保護區的關係非常緊密,塔裡亞河是保護區內最大的河流,它和它的支流們一起,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水源,為保護區內乃至黑龍江下遊的生態平衡默默作著貢獻。今年2月份,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國際重要濕地。

汗馬保護區管理局在制定年度巡護計劃、嚴格考核制度、加強資源管理、建設森防工作體系、定期與森林警察配合開展武裝清山、加強測報工作等常態化生態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申報汗馬保護區的“一區一法”,《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已於2018年9月6日經呼倫貝爾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8年10月13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批準,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專項行動  保駕護航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寒溫帶明亮針葉原始林區,擁有非常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片土地,切實推進“綠劍2018”專項打擊行動向深處發展,10月25日至27日,以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戰區,開展了集中保護行動。

10月25日早9點,隨著直升機螺旋槳快速轉動發出的呼呼風聲,保護行動正式開始,森林警察乾警們分為5隊背上行囊、拿起武器和工具,3隊乘坐直升機,2隊徒步進入森林深處。每隊都配備了長槍、短槍各一支,衛星電話一部、GPS、執法記錄儀等裝備,配備了足夠的給養、藥品和住宿裝備。林區深處條件異常艱苦,所有的裝備都需要背在身上。除負重外,寒冷的氣象是對警察乾警最嚴酷的考驗。從25日晚開始,保護區內下起大雪,更為行軍增加了難度,氣溫始終在零下10多度,晚上休息時只能將燒熱的石頭鋪在帳篷下取暖,圍著火焰,一口熱飯能讓人感受到巨大的幸福。

森林警察乾警們對進入保護區緩衝區內的所有車輛和人員進行嚴格盤查,發現有破壞野生動植物跡象的,立即予以製止和處理。對進入核心區的所有人員立即帶離並按相關法律依法處罰。行軍過程中發現獵套、踩夾等立即搗毀、拆除,並在沿途懸掛保護標語、紅絲帶等。行軍嚴格按照行動開始前制定的路線,每到一個匯報點,都要用衛星電話進行匯報。此次活動,全面無死角地對保護區內的違法行為進行了清查,為林區生態系統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統計,此次對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集中統一保護行動,共有11家部門共計130名人員參戰,出動直升機2架次,無人機2架次,各種車輛30台次,巡查面積10萬公頃,幾乎覆蓋了整個汗馬保護區。預計下步行動將繼續對林區內其他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森林公園及12個國家濕地公園開展集中清查行動。

立足保護  兼備科研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是重要的野生動植物科研場所,與東北林業大學合作開展駝鹿、馴鹿、黑嘴松雞、原麝等動物專項研究;與中國科學院沈陽植物生態研究所合作開展植物科研監測;氣候研究則是與北京大學合作;通過與內蒙古農大和貴州大學合作開展昆蟲研究監測。汗馬不斷加大同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教學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功能和作用,共合作完成和進行了覆蓋保護區的大規模動植物現地調查、水生生物及昆蟲年度調查計劃、紫貂DNA遺傳種群及數量野外調查工作、森林動態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實地調查工作等科研項目,為提升保護區生態保護建設科學水準,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技術數據和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2日,汗馬保護區內發生了特大雷擊火。火災撲救結束後,汗馬保護區第一時間在火場開展了生態監測和評估,針對火後的變化,火災對保護區內植物、昆蟲、動物影響等制定了詳細的監測預案,這也是國內首次在自然保護區內火災後進行的生態監測與評估,汗馬開創了此項科研監測的先例。

除了到保護區調研的科技人員和學生外,在保護區內常年堅守的,就是當地的護林員了,從鎮上到第一個管護所,氣象好的情況下開車需要3個小時左右,管護員們常年在山上值班,看著他們,記者突然覺得,也許最辛苦的不是多麽艱苦的環境,而是深深的孤獨。除了日常的巡山和其他布置的工作外,林區沒有手機信號,通訊方式是用對講機喊話,唯一的娛樂設施則是一台用衛星接收信號的電視,我們每一次路過,管護員都會全部出門迎接並相送。記者與當地的通訊員楊琨開玩笑說:“是不是每來一個新人他們都特別熱情。”楊琨也笑了:“是,(臉)都看不夠。”但也正是這一份份樸實的堅守,才能讓這古老的林區始終安穩地孕育。

保護區的每一個管護員,也為科研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很多人都是身兼多種工作,除巡山護林外,看管林區的紅外相機、為大學和研究所寄供樣品、丈量動物足跡、記錄昆蟲痕跡、采集植物標本,這都是一線的管護員要做的工作。

除了這些以外,管護員們還有一份很“萌”的工作——馴鹿飼養員。在當地,鄂溫克族的文化歷史悠久,鄂溫克族是我國東北地區一個很古老的民族,意思是“住在大森林中的人們”,有馴養馴鹿的傳統習俗。隨著外來資訊的不斷湧入,現在很多鄂溫克族的年輕人紛紛搬離了大山深處,到外面生活。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全國34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之一,不僅承擔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擔,同樣也肩負著傳承文化多樣性的使命。為了傳承當地鄂溫克族的文化,也為了探索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線,積累旅遊經驗,保護區在2014年人工飼養了30頭馴鹿。這些馴鹿都是放養式養殖,管護員提供食物,但馴鹿們可以自由在林間活動,餓的時候會回到管護站進食。經過這幾年對馴鹿養殖技術的摸索和積累,保護區基本已掌握飼養馴鹿的技巧和經驗,現正與東北林業大學合作編寫“馴鹿飼養手冊”。

返程的那一天,大雪還在不停地下,入冬以後,下雪是常見的氣象,對於七八厘米厚的積雪,當地人早已習慣。記者站在26米高的瞭望台上,看不到頭的森林被皚皚白雪覆蓋,“林海雪原”4個字躍然眼前。從保護區出來的路上,看到了3次麅子,每次都是3到5隻,像森林裡的精靈,速度很快,踏著積雪不斷在林中奔跑跳躍。伴著呼嘯的北風,窗外的景色變得生動有趣,那一刻深深意識到祖國自然風光的美麗。而且還有這麽多森林警察、護林員、科技人員和其他始終關心著這片土地的人們,他們共同努力建設著、保護著,為這片土地立下自己的“汗馬”功勞。美麗的汗馬,資源豐富,風景如畫。(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