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技術發展: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文 / 華商韜略 葉姝顯

技術是否具有價值觀?

1

若討論企業的技術價值觀,也許最先讓人想到的就是谷歌的“不作惡”信條。

1999年,谷歌創立的第二年,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提出了非正式的公司口號:“The perfect search engine, do not be evil”(完美的搜索引擎,不作惡)。

2004年,谷歌上市時,創始人發表“不作惡宣言”:“不要作惡。我們堅信,作為一個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從長遠來看,我們會得到更好的回饋,即使我們放棄一些短期利益。”

多年來,這句話確實也成為了谷歌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甚至在谷歌總部接送員工的班車上被設置為wifi密碼。

2018年5月,谷歌與美國五角大樓簽署合作AI項目。

不久,谷歌員工了解到該項目旨在提高無人機打擊的精準度、提高美國軍隊的“殺傷力”後,有4000多位工程師聯名簽署了抗議信,反對谷歌“發展戰爭技術”。

信中寫道:“我們認為谷歌不應卷入戰爭。”

最終,谷歌宣布,該項合約到期後,不再與五角大樓續約。

因為同樣的原因,谷歌隨後也放棄了五角大樓拋來的另一橄欖枝——價值100億美元、為期10年的雲計算項目合約。

與他們持不同意見的人不少。

其中,臉書Facebook,就算一例。

據統計,Facebook擁有22億用戶。在為這22億用戶提供了兼具“科學”與“共情”的平台後,Facebook對這些用戶的個人信息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力。

很顯然,它還濫用了這種權利。

2018年12月,《紐約時報》稱,多年來Facebook向全球150多家科技公司、在線零售商、娛樂網站等大企業提供其用戶個人數據,所涉內容遠比Facebook承認的要多,也更具侵入性。

Facebook承認辜負了用戶的信任。

在事發前的Facebook眼裡,也許自己只是把後台的數據提供給了客戶,並幫助他們的產品找到更好的用戶,是一個多贏局面;至於個人隱私被第三方拿去後,是否會對個體造成生死攸關的後果,則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技術發展的邊界是什麽?

2

2018年,網上出現了一篇道歉文章,標題是《接受批評,整裝前行》。

這是“快手”視頻平台CEO宿華,在央視點名批評該平台通過未成年人禁忌內容博取關注後,發出的公開道歉書。

“社區運行用到的算法是有價值觀的,因為算法的背後是人,算法的價值觀就是人的價值觀,算法的缺陷是價值觀上的缺陷”,宿華表示。

隨後,“快手”查刪了數百個相關視頻,對個別账號直接封號,同時關閉關聯推薦功能,在搜索入口進行攔截,還增補了審核規則,升級人工智能識別系統。

“快手”點出了這個事實:

技術,往往體現了技術使用者的價值觀。

認可這個事實的,不止宿華一位。

大洋的另一邊,霍金、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大概是最著名的三位“人工智能威脅論”支持者。

2015年1月份,霍金還和埃隆·馬斯克,聯合眾AI專家簽署了一份公開信,警告人工智能的軍備開發可能會助長戰爭和恐怖主義,成為人類的災難。

技術引領著人類上升,而技術的倫理讓人們不致墮入地獄。

3

近期,“技術倫理”陣營又多了一位來自中國的支持者——

5月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馬化騰提出“科技向善”。他表示:我們希望科技向善成為未來騰訊願景與使命的一部分。

這家市值一度超越Facebook的國際互聯網巨頭,重提“願景和使命”,讓人矚目。

過去多年,騰訊的企業願景,一直都定位在“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

顯然,進入2019年,騰訊的“願景”升級。

根據鈦媒體的報導,大約在2009年,騰訊收到一位視覺障礙的用戶的反饋。

對方表示,在使用qq聊天時,因為盲人讀屏軟體只能讀取文字,而不能讀取表情符號,所以朋友發來的表情都被螢幕讀取為空白信息,自己為此受到很大困擾。

收到這個反饋的騰訊,特地在手機qq上開發出了表情讀取功能,讓盲人用戶也能夠享受使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快樂。

這只是整個故事的冰山一角。

QQ、微信兩個社交平台顛覆並便捷了人們原有的社交和支付方式,或許是世人們最熟知的騰訊的社會價值所在。

但除此之外,早在馬化騰正式提出“科技向善”之前,騰訊就已布局多年,默默通過旗下產品“社交關係鏈和連接能力”,開啟了科技聯合公益方面的多個大動作。

2006年,騰訊成立了“騰訊公益慈善基金”, 13年來,歷史善款總額達53億元,參與人次2.2億。

2015年,騰訊發起全民公益活動“99公益日”,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支付直接捐款給指定的公益機構或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累計籌款近21億元人民幣,4951萬人參加。

“我認為結合科技可以把公益做到日常生活裡”,馬化騰表示:“讓公益變得更創新、更有趣,成為觸達全民的活動。”

“科技向善”,離不開科技本身。

2018年11月,在“騰訊”二十歲時,馬化騰宣布投入10億元,聯合楊振寧、施一公等14名中國著名科學家發起“科學探索獎”。

而在此前一個月左右,諾貝爾醫學獎剛剛揭曉,美國的James P。Allison、日本的Tasuku Honjo雙雙得獎。日本於2001年提出的“50年日本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在中國社會被熱議。

這不是馬化騰首次為科學家們公開月台。

早從2013年開始,騰訊就於每年11月舉辦“WE全球科學大會”。6年來,邀請了6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登台演講。

長長的名單中,包括著名物理和宇宙學家霍金、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NASA項目負責人阿蘭·斯頓、亞洲唯一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

馬化騰曾說:

“這個論壇跟我以往參加的行業會議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我們不談公司之間的競爭,我們隻談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

2018年10月23日晚上, 一位叫PonyMa的用戶在知乎上提問: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學科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後來有人表示,這位網友PonyMa,正是馬化騰。

4

技術是否有價值觀?

技術可否純粹中立?

倫理是否是技術的發展邊界?

如何才算“更好地“利用技術?

許多公司都用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美國軟體解決方案公司SAP的首席學習官珍妮·迪爾伯恩表示,我們應該決定我們希望這個新經濟會是什麽樣子,了解我們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參與對話並成為知情的公民。

馬化騰認為:“人類應該善用科技,避免濫用,杜絕惡用;科技應該努力去解決自身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技術飛速發展,我們身處其中,既享受著科技的便利,也冒著自由被乾預、隱私被洩露、選擇被操控等風險:

對於個體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而不管怎樣,人們應該讓它在已有的基礎上變得更好。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