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醫大師路志正:痛風論治心法與驗案賞析

痛風(Gout)是一種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可並發腎臟疾病,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和腎功能不全。

其發病機制主要環節是尿酸代謝失常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血尿酸過高,當尿酸鹽濃度超過其飽和溶解度時,可沉積於關節、軟組織、軟骨、骨骺、腎臟等組織而引起多種臨床表現。痛風既是中醫病名又是西醫病名,路老考證,痛風一名起源於我國,系元代朱丹溪確立。

一、病因病機特點

路老認為其發病或因內有血熱,外受風寒,涉水立濕;或因飲食不節,姿啖肥甘,飲酒過度,損傷脾胃;或因勞倦過度,思慮傷脾所致。脾虛胃弱,升降失司,久必傷及腎氣,腎氣虛則氣化不利,清濁不分,水濕內蘊日久則化熱。內外之邪相引,則易誘發本病。

中醫藥在治療痛風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路老提出健脾祛濕,綜合治療為治療痛風之大法。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路老認為急性期多以邪實為主,當治其標,可用清熱祛濕、活血祛瘀、化痰通絡之法,則痛、腫可消;慢性期正虛邪實,寒熱錯雜,當標本同治,以健脾化濕,補腎通絡,疏風定痛為法,則痹痛可除。

二、臨證心法

(一)清熱利濕、涼血消腫止痛

路老常以此法論治痛風急性發作期濕熱痹阻證,多見於病發初期,以第一蹠趾關節常見,表現以關節局部突發性紅腫熱痛,痛如虎嚙,晝輕夜重為特點。

濕為陰邪,其性下趨,故沿足太陰脾經之脈,下注至第一蹠趾公孫穴等部位,蘊久化熱,熱勝則痛,濕盛則腫,而見紅腫熱痛;濕熱痹阻經脈關節,氣血滯澀,故疼痛劇烈、活動受限。

治療上熱重於濕者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白虎湯、三妙丸加減;濕重於熱者方用萆薢滲濕湯合五神湯以滲濕清熱、涼血解毒;濕熱並重者可用宣痹湯、四妙丸加減。然清利、解毒之劑多有苦寒敗胃之虞,故路老療痛風常加乾薑以健脾溫陽、顧護脾胃;且濕為陰邪,非溫不化,佐用乾薑可溫運脾陽以助濕化,此用乾薑之深刻寓意。

另外,路老常配以一二味治痛風之專葯,如清熱利濕之土茯苓,清熱活血之金雀根、五爪龍,活血利水之益母草,泄熱通利之玉米須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此類藥物均有降低尿酸的作用,隨證用之可謂一舉兩得。

(二)健脾化濕、補腎通絡、疏風定痛

路老常以此法論治痛風慢性期脾腎虧虛證,常選用方劑如防己黃芪湯、三仁湯、藿樸夏苓湯、平胃散、獨活寄生湯等。

急性期緩解後,腫痛雖消,但關節仍疼痛難耐,因此就診者亦不少見。邪深久戀,戕伐正氣,脾腎受損,表現為局部關節酸脹,疼痛或劇痛,逢陰雨、風冷氣象癥狀加重,關節不紅不腫,伴見喜暖惡寒,神疲乏力,納少脘悶,腰膝酸軟等症。

脾虛濕盛,漫腫困重者,重用黃芪、蒼朮、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蠶砂等。中焦濕阻,脘悶納呆者,可加藿梗、荷梗以芳香理氣化濕。腎氣虧虛、下肢乏力者,重用牛膝、桑寄生、川續斷等補腎強筋、通絡止痛。若兼風邪,疼痛遊走,可加防風、威靈仙、海風藤等祛風勝濕、通絡止痛;陽虛寒盛,冷痛暗紫者,重用桂枝、附子,或加細辛溫經散寒。

(三)活血行瘀、化痰通絡

路老常以此法論治痰瘀阻絡證,常選用雙合散、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等。濕熱久羈,灼津耗液,煉液成痰,血濁成瘀,痰瘀膠結,氣血痹阻不通,肢體關節筋脈失榮,病邪深入骨骱,故可見痛如針刺,關節僵硬、變形、拘攣、麻木,屈伸不利,或在指尖、蹠趾、耳廓等處有痛風結節等表現。

雙合散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二陳東加白芥子滌痰通絡,故名曰雙合,乃治祛瘀化痰於一爐,為痰瘀互結之良方。若兼夾風濕者,可予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既有祛風濕、化痰瘀,又可消滯和中,三焦同治,對上中下之痹痛均可使用。若皮下結節破潰,脂溢膿出,久不癒合者,重用黃芪以益氣托毒排膿,加皂角刺化毒透膿,脫腐生肌收口。

(四)中藥外治法

路老論治痛風在中藥內服的基礎上,必佐以中藥外治法,以迅速緩解關節腫痛等癥狀。陳實功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葯即內治之葯,所異者法耳」。路老深諳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療痛風,通過藥物熏洗可使藥力直達病所,加之水蒸汽的溫熱作用,可使氣血暢、經絡通,內外兼治,能明顯縮短療程。

外洗方用藥路老喜用大黃甘草湯、馬鞭草、芒硝,馬鞭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芒硝軟堅散結,消腫止痛,正合痛風之病機。皂角刺、威靈仙、透骨草、防己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亦佳,可隨證加減。

具體用法:囑患者每日1-2次,局部先熏後洗,泡洗半小時,以微微汗出者為度,使玄府暢達,排故布新,氣血流通,痹痛可除。或濃煎取汁,以紗布蘸葯汁熱敷患處。

三、驗案賞析

驗案一

段某某,男性,45歲。於2011年3月24日因「雙足背,雙踝關節疼痛發複發作8年,加重2月」前來就診。

現病史:患者8年來因工作所需,飲食偏嗜油膩,飲酒一日7~8兩,漸出現雙足背雙踝關節疼痛,疼痛程度逐漸加重,在洛陽中心醫院就診,診為痛風,服別嘌呤醇、秋水仙鹼、苯溴馬隆片治療,疼痛期間服藥後尿酸指標下降,2011年2月當地醫院查血尿酸:554μmol/L,血肌酐:142.4μmol/L,近兩個月足背,足踝疼痛發作5次,疼痛較劇。

刻下症:雙足踝足背疼痛,局部腫脹,行走不利,納食可、睡眠尚安,大便一日兩次,成形,尿黃,夜尿一次。查體:形體稍胖,舌淡苔薄白,脈沉滑。

診斷:痛風(急性發作期),治則:清熱利濕,祛風活血。

方選用四妙散加麻杏苡甘東加減,羌活、獨活各10g,炒蒼朮15g,炒白朮12g,防風12g,防己15g,炒杏仁9g,炒薏苡仁30g,土茯苓30g,晚蠶砂(包)20g,澤瀉15g,赤芍12g,川牛膝15g,六一散30g(包),厚樸12g,益母草15g,乾薑10g,桂枝8g。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外洗方:苦參12g,馬鞭草30g,皂角刺18g,威靈仙15g,防風15g,防己15g,醋延胡索12g,川楝子10g,芒硝30g。7劑,局部泡洗,日一劑。

二診:2011年4月20日,服上藥7劑後,關節腫痛明顯減輕,可以正常行走,路老診視後認為,既見微效,守前方,藥物微調,減桂枝、羌活加山藥15g,生黃芪15g以健脾祛濕,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外洗方同前。

驗案二

賈某,男性,33歲。於2011年1月20日,因「左踝關節紅腫熱痛20天,加重1天」前來就診。

現病史:20天前因飲酒後出現左踝關節紅腫熱痛,夜間甚則痛醒,呈針刺樣痛,局部發脹,查血尿酸454μmol/L,1天前因食用辣椒後復現左踝關節腫痛,口黏。余關節無不適。2年前曾有痛風發作,平素飲食未控制,喜飲酒,抽煙,日一盒,食慾可,夜寐佳,二便調。

查體:體型偏胖,左踝關節腫脹,局部暗紅。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

診斷:痛風(急性發作期)治則:運脾化濕,活血利水。

處方:炒蒼朮15g,炒白朮12g,炒杏仁9g,炒薏苡仁30g,黃柏12g,車前子30g(包煎),乾薑10g,土茯苓30g,砂仁10g(打碎),益母草18g,川懷牛膝15g,地膚子15,晚蠶砂20g(包煎),炒枳殼12g。14劑,水煎服,日一劑。

外洗方:馬鞭草30g,蘇木15g,芒硝30g,白鮮皮30g,浮萍15g,白花蛇舌草30g,防風15g,防己20g,皂角刺12g。患者內服兼外熏洗,治療14天后,關節腫痛等癥狀基本消失,病情緩解。既見效機,上方再進10劑以資鞏固,並囑患者戒煙酒、肥甘厚味。

按語:兩個驗案的特點均為患者喜飲酒,嗜厚味,谷氣運營不足致生痛風。

李東垣指出:「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諸濕痹。」脾胃虛損,脾虛則不運不升,胃損則不運不化,因而中州痹塞、水濕內停。內濕招引外濕,兩濕相和,愈傷人之陽氣。濕為陰邪,必傷營絡之血。營傷則衛氣不通,血傷則陽氣不行,邪氣流注關節,脈絡失養,終致而痛。

治療總以健脾祛濕為基本大法,方選四妙散、防己黃芪湯,或從濕熱論治選用宣痹湯;藥物以炒蒼朮、炒白朮、防己、炒杏仁、炒薏苡仁健脾祛濕為主葯;以土茯苓、黃柏、車前草、六一散等為臣以加強清熱利濕之力;佐以益母草、赤芍、晚蠶砂等活血;使以乾薑、桂枝溫陽通絡之品。

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暑溫》雲「濕為陰邪,非溫不解」,路老善治濕病,認為濕邪黏滯難以速除,故必緩緩圖之,故治濕善配用乾薑、桂枝、厚樸、半夏等性溫之品,以期溫化濕邪,如是則濕熱俱祛矣。諸葯合用使脾氣健旺,運化水濕之功能正常,濕邪祛除,氣血運行通暢,灌注四肢關節,營養經脈,則腫消痛止。

為使藥物速達病所,路老臨證常配以外洗方,取內外合治之力,臨床起效迅速,體現了中醫綜合治療優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