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發性骨髓瘤新葯達雷妥尤單抗在我國獲批上市 | 血液系統腫瘤資訊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血液系統腫瘤資訊第4期~

本期提要
  • 多發性骨髓瘤新葯達雷妥尤單抗在我國獲批上市;

  • 複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alabrutinib嶄露頭角;

  • 約1/3血液腫瘤患者抑鬱且早死風險增加。

01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準達雷妥尤單抗注射液(英文名:Daratumumab Injection)進口註冊申請,用於單葯治療複發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年患者,包括既往接受過一種蛋白酶體抑製劑和一種免疫調節劑且最後一次治療時出現疾病進展的患者。

達雷妥尤單抗是一種人源化、抗CD38 IgG1單克隆抗體,與腫瘤細胞表達的CD38結合,通過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CDC)、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和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ADCP)、以及Fcγ受體等多種免疫相關機制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達雷妥尤單抗注射液的上市將為複發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手段。

截至目前,該葯已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

圖1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截圖

02

複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alabrutinib嶄露頭角

在歐洲血液學會年會(EHA 2019)上公布的3期ASCEND試驗結果表明,對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與標準聯合治療方案(包括無化療的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相比,Acalabrutinib單葯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耐受性和無進展生存(PFS)。

研究者表示,該研究結果可能改變當前複發/難治性CLL治療的當前實踐。

儘管無化療方案為CLL帶來了較高的緩解率,但仍有近一半的患者會經歷複發,並需要額外的治療。目前複發/難治性CLL的兩個標準治療方案——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和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的總體緩解率為45%~84%,但中位PFS只有14~19個月。

Acalabrutinib是一種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製劑,目前已被FDA批準用於套細胞淋巴瘤。

Ascend研究共納入310例複發/難治性CLL患者,按1:1隨機分至口服Acalabrutinib組(n=155),或者由醫生決定的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n=119)或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n=36)。患者中位年齡為67歲;16%伴有del(17p) ,27%伴有del(11p) ;42%為RAI分期III/IV期CLL。

Acalabrutinib組患者中位前線治療次數為1次(範圍:1~8次);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和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為2次(範圍:2~10次)。

在耐受性方面,Acalabrutinib組有11%的患者由於不良事件停止治療;而Idelalisib、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苯達莫司汀、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治療患者中的這一數字分別為49%、12%、11%和17%。

中位隨訪時間為16.1個月。與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相比,Acalabrutinib組的PFS顯著改善,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69%(HR 0.31,P<0.0001)。

Acalabrutinib組的12個月PFS率為88%,高於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的68%。在不同亞組中,包括高危疾病分期和突變狀態亞組,Acalabrutinib組都觀察到了改善。

不過Acalabrutinib組相比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的總體緩解率沒有顯著差異(81% vs 75%);12個月總生存(OS)率也沒有顯著差異(94% vs 91%)。

Acalabrutinib組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頭痛(22%),而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只有6%得患者發生頭痛,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則沒有。

組間房顫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Acalabrutinib組為5.2%,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為3.3%;≥3級房顫發生率分別為1%、1%和3%。

Acalabrutinib組、Idelalisib+利妥昔單抗組、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組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分別為19%、45%和34%,腹瀉發生率分別為18%、47%和14%,貧血發生率分別為15%、9%和6%。

03

約1/3血液腫瘤患者抑鬱且早死風險增加

在《Psycho-Oncology 》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約1/3的新診斷淋巴瘤或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確診時報告抑鬱癥狀,且抑鬱癥狀與較短的生存時間相關,包括維持抑鬱以及抑鬱癥狀恢復的患者。

這項研究共納入255例患者,其中83例存在抑鬱癥狀。在中位3.5年隨訪期間,有61例患者死亡,其中30例從未抑鬱、6例新發抑鬱,16例為抑鬱緩解患者,9例為持續抑鬱患者。分組是基於開始癌症治療前和治療後1個月時評估的抑鬱癥狀。

結果顯示,有抑鬱者相比無抑鬱者的OS顯著縮短(aHR 2.43,P<0.001)。具體而言,與從未抑鬱者相比,抑鬱緩解和抑鬱持續者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98倍(aHR 2.98,P=0.001)和1.17倍(aHR 2.17,P=0.047);新發抑鬱者的死亡風險也有所增加,但無顯著差異(aHR 1.91,P=0.166)。

圖2 不同抑鬱狀態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參考資料

[1]http://www.nmpa.gov.cn/WS04/CL2056/33882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15019

[3]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w-dic070219.php

[4]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the first month of chemotherapy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sychooncology. 2019 Jul 2. doi: 10.1002/pon.5143.

征 稿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註明:【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來稿以word文檔形式,其他不予考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