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一現場丨重慶公車墜江後的四天三夜

10月28日10時8分,重慶市萬州區一輛公車行駛至長江二橋時,與一輛小轎車相撞後墜江。經警察機構初步核實,失聯人員15人。10月31日23時30分左右,隨著浮吊船的吊索緩緩提升,墜江的公車被打撈出水面。

↓↓↓打撈出水影片↓↓↓

公車被打撈出水,50秒起現場鳴笛致哀。

10月28日,星期天,新華社重慶分社記者王全超正在採訪拍攝一場職業青年集體婚禮,感受著愛情和青春美好,沉浸在新人們的幸福和喜悅中……

突然,分社值班副總編張琴打來電話:“重慶萬州一輛公車行駛至長江二橋時,與一輛小轎車相撞後墜江,趕緊到分社集合出發。”

11點30分左右,他與分社另外兩名記者一道出發,趕往現場。

下午15點左右,記者抵達現場;15點08分,拍下了第一張現場救援的照片。

10月28日,救援人員在重慶萬州長江二橋事發現場進行救援(該圖為王全超在現場第一張發稿照片)。

由於救援現場在江中心,距離岸邊太遠,王全超與同事韓振便聯繫到武警部隊,申請登上了搜救船。

就這樣,忙碌的搜救場面、事發的萬州長江二橋、被撞毀的護欄杆、官兵利用水下機器人進行探測……一個個畫面進入他的鏡頭。

而那時候,他並沒有想到,他會在這艘船上,一待就是81個小時。

事發的萬州長江二橋。

被撞毀的護欄杆。

官兵準備利用水下機器人進行探測。事故發生後,武警、港航等部門10多艘專業船舶立刻趕到事故江面,進行搜救工作。

因為是從日常採訪直接轉入突發事件報導,記者平時出差需要的設備和行李都沒有帶在身上——沒有電腦、沒有相機充電器、沒有換洗衣物、沒有洗漱用品……

但好在由於多年採訪養成的習慣,他多帶了一件利器——相機手機轉接線——平時用來保障在採訪後及時發稿的手段,現在成了他能在現場及時回傳照片的唯一武器。

就這樣,一部手機、一個相機、兩個鏡頭、一根轉接線,成為了他接下來幾天的所有工作設備。

記者展示當時在事故現場的全部工作設備。

為了持續保持靠近核心現場,也擔心一旦下船就很難再重新上船,他決定一直待在船上,直到公車被打撈出水。

而這個過程,比想象中要漫長。打撈面臨的主要難點是水域複雜、江水較深。

夜幕逐漸降臨,救援工作仍在繼續。

截至28日20時,救援人員已打撈出2具遇難者遺體。

公羊救援隊總指揮王斌向記者展示打撈上來的疑似被墜江公車撞毀的護欄。

10月30日開始,搜救工作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潛水員在水下共發現7具遇難者遺體,並成功打撈起5具遇難者遺體。加上10月28日下午打撈的2具遺體,一共發現9具遇難者遺體。

同時,也摸清了墜江公車水下情況,公車呈30度角前傾、車輛結構部分受損。

31日早上6點左右,潛水員開始進行墜江公車拴套、固定工作。

墜江公車打撈轉入拴套和固定作業。按計劃於10月31日晚間打撈。

晚上19點左右,拴套固定工作結束,現場救援進入最關鍵的步驟:利用長江救援2號浮吊船起吊墜江公車。21點30分,開始進行起撈作業。經過2個小時的緊張作業,23點30分,墜江公車成功出水,現場鳴笛致哀,願逝者安息!

墜江公車被緩緩吊起。

11月1日凌晨一點,處理完最後一張照片後,王全超隨武警官兵乘坐衝鋒舟上岸,這距離他上到船上,已經過去了81小時。

新華社記者王全超在拍攝救援現場。

圖/文 王全超

編輯 孟鼎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