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明代頻頻討論海運事宜,又為何不了了之?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明代的海運衙門初設於明永樂間,成祖靖難之後,欲遷都北京,但是面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北京城的糧食供給問題,也就是所謂“南糧北運”。永樂五年八月,成祖會群臣廷議海運事,議於蘇州府太倉衛設海道都漕運使司衙門,置左右運使兩員,秩從二品;同知二員,秩從三品;副使四員,秩從四品;此外經歷司經歷,照磨司照磨等屬官均按照布政司衙門設定。各沿海衛所俱屬提調。此議上奏朱棣,其時朝中有異議者,於是成祖再次將此方案複議,最後不了了之。

正統七年三月,朝中命南京造“洋船”三百五十艘,由海運赴薊州諸倉,在整理相關文牘時,才了解到關於海運的討論之前歷任皇帝在位時一直持續討論,後來因為爭議太大,就此不了了之。這時又重新引發了討論。其時朝廷上主流的聲音認為設定海運衙門多有不便,畏難情緒比較大,此事遂多掣肘。大家都怕作出頭鳥,怕出了問題擔責任。

這種顧慮也並非杞人憂天,比如徐貞明、開墾西北水田本來也是為了增加國家財賦,最後引出了很大爭議,對其仕途也產生了影響。前車之鑒使得當時群臣對更具爭議的海運一事表現的十分謹慎。

雖然海運一事頗多爭議,但是明朝廷的財政危機卻向海運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所以就造成了明代朝堂上關於海運的討論不時發生,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海運帶來了大量的經濟利益,一旦財政出現問題,這個建議就經常被提出。但海運牽涉的利益的比較複雜,主事者不願意承擔責任,不敢任事,所以反對的聲音也比較多,所以明代海運之事也是頻頻被搬上廷議。

參考文獻: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張廷玉:《明史》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