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慶路邊無名小書攤 散發20多年書香氣

20多年來,從這個沒有名字的二手書攤上買書的讀者,不計其數。

一本書原價30元,現價只有原價的五分之一。一本距今30多年的書,書頁雖泛黃,那透著時間散發出來的書香味,卻讓讀者感到酣暢。

新淘來的二手書,說是書,其實更多是被原主人當成廢品賣掉,破舊、汙漬……一點點地清理一點點地還原,膠水刷上以後,書還原了本來的模樣。

城市在發展,這個二手書攤卻像個被時光打在現實中的烙印,時刻提醒著大家:就算網絡發展再迅速,書對人的吸引力永遠不會降低。

重慶九龍坡華岩鎮田壩社區中梁山電氣公司大門旁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二手書攤,就這樣堅守了20多年。

10平方米書攤

曾經承載一家人的夢想

田壩最繁華的鬧市街頭。上午10點,田壩社區中梁山電氣公司旁邊的廣場上,人們唱歌跳舞熱鬧如常。

位於電氣公司大門旁的這個書攤,在深藍色遮陽棚的遮蓋之下,顯得並不起眼。經營者是48歲的杜廷芳和丈夫王大哥。別看書攤不大,兩口子的分工卻很明確,每天清晨8點,杜廷芳開門營業,而丈夫負責全重慶到處進貨淘書。

一張木板上,盛放著幾百本二手書。木板背後,是兩個被書壓得變形的書櫃。書櫃上的書,一本本賣走又一本本從別處淘來,打理好之後,放置到書架上。

偶爾路過的行人,駐足在書攤前,翻開書來仔細看看,讀到自己感興趣的環節,索性把手中買的菜放到一旁,癡迷地看起書來。最後,人買了書離開了,卻留下買來的菜,這一放就是好些天,直到壞了才被丟棄。

20多年前,杜大姐兩口子從綦江農村來到重慶,高中文化的丈夫對讀書很有興趣。於是,兩人就在這大門之外圍牆邊支起一個書攤,每月收入也恰好夠生活。“那個時候,這個書攤就是我們全家人的夢想,夢想著有一天,書攤前圍著很多的讀者,就算不買,那也是一種幸福。”

一天最多賣百本書

90年代是二手書攤鼎盛期

杜大姐的書攤,見證了經濟發展的這20多年來,中國人閱讀習慣的改變。

生意最好的時候,要數他們剛剛來到重慶的上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田壩逢周日趕場,趕場時,四面八方的讀書人全部匯集到這裡,看書幾乎成為了一種“時尚”。

“有的人,眼鏡一戴起,拿起一本《國學概論》癡迷地翻了起來。”因為地勢有限,這個書攤也沒有椅子提供給大家,就只能自己找本喜歡的書來翻看。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去一百來本書,有時候為搶書,讀者還會起爭執。

慢慢地翻的時間久了,這些讀者漸漸的就不來了,一打聽才曉得,別人高考考上大學走了。

相比別的二手書攤,杜大姐的書攤更加大氣,只看不買她也不會生氣。“知識本就是拿來傳播的,我怎麽能做那種隻管賣書不管別人喜好的事。”說這話的她表示,自己隻讀到初中畢業,讀書確實還是可以改變命運的。而她,也在這20年來,無數次看見那些愛看書的人,用知識改變了命運。

00年代讀書興趣下滑

不少年輕人喜歡進網咖

杜大姐說,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的人愛讀書,那麽到了2000年後,人們的讀書習慣明顯開始降低。

隨著網咖的普及,不算大的田壩街上也開了一些網咖,許許多多的年輕人穿梭其中,花錢打遊戲、聊網友,很少有年輕人願意花錢買本書回家。

相反,一些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人,對書的愛好,並不曾減少。

杜大姐說,她的書攤有一位資深讀者,1962年出生,特殊的年月讓他讀書不多,但卻明白讀書的含義。不算富裕的家庭裡,書幾乎成為了主角。杜大姐說,這位讀者偶爾還會讓自己幫他找書,“其實現在網上買個書也容易,但是那種‘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心情,恐怕只有渴望知識的人才能明白。”

2010年後讀書興趣回來了

看書主力變成了打工人群

50歲的彭先生,站在杜大姐的書攤前很久了。

他的眼睛一直沒有從《錢鍾書傳》和《徐志摩傳》這兩本書的身上移開過。彭先生穿戴整齊、乾淨,說話溫文爾雅。

“多少錢呢,這本書?”彭先生問。

“10元。”杜大姐回答。

“哦!”彭先生若有所思地拿起書又翻了幾頁,最終,他決定買一本《錢鍾書傳》,並從自己並不鼓的皮包裡拿出10元錢,遞給杜大姐。

彭先生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他是四川人,在福建和重慶都打過工,和別人喜歡出去上網、玩手機不同,他喜歡看書。

看各種書,除了武俠小說和神怪故事,還看各種文化古籍,“我沒讀太多書,現在在附近鋼材市場上班,做不鏽鋼安裝,但身子弱,確實有些吃力,每天下班,也就靠書與我為伴。”話語間,透露出他對書的“情有獨鍾”。

杜大姐也坦言,這些年,智能手機的普及,愛看書的人越來越少,倒是那些從別處來打工的打工仔,反而對讀書很有興趣。

“我想,他們一定是嘗盡了人生的各種苦累,才知道這讀書與人生的意義吧。”杜大姐說,很多人年歲大了才明白讀書的重要意義,而很多年紀輕輕正是讀書好時光的孩子們,卻在不停地辜負光陰。

三言兩語,道出了多少人的人生百味。

小學生們又愛看書了

希望愛看書的孩子多一些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年,小學生們又愛看書了。

每天下午4點,是田壩小學放學時間,也是杜大姐最鬧熱的時候,《新華字典》、《格列佛遊記》、《老人與海》……書有七八成新,基本上也和新的差不多。

7歲的田甜是杜大姐書攤的常客,隨父母曾經去過廣州,如今回到重慶讀書。小女孩的父母經歷過辭工潮,也感受到知識短缺給人生帶來的遺憾,所以在孩子培養上,幾乎不遺余力,盡可能地支持她。

“杜孃孃書攤上的書很多我都看過,有些看不懂我又喜歡的,就喊爸爸媽媽幫我買回去慢慢看。”已經在田壩安家的田甜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如今全家人都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相比新書,這種二手書不但便宜,而且更能感受到原先主人對它的喜歡。

“很難得,還有那麽多的孩子沒被手機和電腦吸引走,她們還愛看書。”杜大姐說,每當看到這群愛讀書的孩子來看書,這20多年的堅守,無論面對多少酷暑嚴寒,她都覺得,值了。

記者手記

守一時清貧只為書香四溢

書攤就在圍牆外的黃葛樹下,20年,黃葛樹已經從小樹長到參天大樹,能夠為杜大姐遮風擋雨了。

書攤生意不太好,已不足以養家。所以前些年,杜大姐又開了個小賣部,賣點煙和飲料。每個月的收入,依舊剛好夠維持生活。面對這份清貧,是否想過放棄?杜大姐說,沒想過。“雖然網絡對讀書衝擊很大,但我相信,讀書才能使人進步,莫非上網看電視,還能學到知識?”

杜大姐愛看書但更愛書,這些書是丈夫一本一本淘來的,整理好後放在書架上。一些過期的期刊雜誌,吸引了很多讀者來看,專業一點的讀者,還隨身攜帶著放大鏡。

二手書更像是一份文化的傳承,一位女士為兒子買的81版《水滸傳》扉頁上寫著:“周豔 購於重慶青木關,1982.11.5。”她說:“扉頁上的購書時間顯示,這本書基本上和我一樣大,買到這樣的書,也是我和這本書的緣分。”正是這樣的傳承,才讓許許多多愛看書的人,在這喧鬧的都市中,尋找得到那份寧靜。

清貧的生活中,杜大姐和她的二手書攤仍在堅守,堅守那份“只要活著,就要讀書”的信念。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客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 畢克勤 文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