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崇禎最後選擇遷都南京的話,那之後的歷史是否會改寫?

在明朝歷史上,相較之下,崇禎還是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其性格又是最複雜的一位。一方面勤政、立志,另一方面馭臣既多疑又苛刻;加上重用宦官,造成朝廷內部離心離德。外部天災攜人禍,導致各地農民起義以及後金政權肆虐遼東,此起彼伏。即使是崇禎選擇遷都,恐怕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童年陰影

雖然哥哥朱由校是個“木匠皇帝”,不識字,但其對於弟弟還是比較上心的,安排出身進士的翰林悉心教導,使得崇禎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還安排李選侍撫養,這個從小失去母親的弟弟,李選侍人品正直,非勾心鬥角的歪門邪道,受其影響崇禎養成了獨立奮鬥的精神。但其在幼年卻受到明宮三大案中“紅丸案”和“移宮案”等政治陰謀中的影響,尤其是“紅丸案”致使父親泰昌帝喪命,觸動了崇禎的心底,讓其過早地知曉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從而形成了性格中多了敏感多疑、剛愎自用、急功近利。

缺乏安全感

1627年八月,朱由檢繼位,便是崇禎皇帝。其總體規劃:

1. 先穩住“權閹”魏忠賢,伺機除掉閹黨;

2. 整飭吏治,使得朝廷各項政令重新走上正軌。;

3. 選派幹練之臣收復遼東;加強地方控制,撲滅農民起義。

可以說是體現了他想要有作為的一面。之後出其不意,先從剪除閹黨的爪牙入手,同時對魏忠賢予以安撫,達到最終除去魏忠賢。接著便是裁撤邊關鎮守的宦官,將邊關的主導權交由督撫,並嚴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皇城,進一步削弱宦官的影響。不曾想,大學士劉鴻訓公然聲稱“皇帝是衝主”(稚嫩的皇帝)、群臣紛紛上疏為錢謙益辯解以及所謂的袁崇煥“叛變投敵”等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使得崇禎有了起用宦官的想法:

朕禦極之初,撤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罔恤民艱,廉謹者又迂疏無通,己巳之冬,京城被攻,此士大夫負國家也。朕不得已,用成祖監理之例,分遣內臣監視。

表明了崇禎心胸偏狹,容人“雅量”餘額不足,不喜歡聽“清流”的意見,與大臣有了間隙,加上1628年後金兵臨城下的發生,已是驚弓之鳥的崇禎,將目光投向了宦官,因其聽話,不逆旨意,更好把控,可以有安全感。

重用宦官

1628年後金八旗南下,崇禎啟用司禮監太監、內宮太監提督皇城九門以及提督京營,京營即明朝京城的主要軍事力量,將京城安全交由宦官掌管,是崇禎重用宦官的信號。

兩年之後,崇禎又派出王坤、吳直、張國元等太監,分赴大同、關寧、宣府等軍事重鎮,名義上是監視兵餉,實際上就是監軍,將監控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到京城之外。 可是太監監軍效果如何呢?宦官不僅沒有建立功勳,相反還幫倒忙。以1628年後金八旗南下這次戰役為例,監軍太監一再催促受命增援的滿桂部出戰,致使滿桂部一個總兵、一個參將,因寡不敵眾,都壯烈殉國。更不可思議的是,崇禎竟然把戶部、工部兩部堂官擱置一邊,讓太監張彝憲總理戶部、工部兩部,被時任工部右侍郎高弘圖斥為“辱朝廷而衰國體”。

君臣離心

想要“中興明朝”的崇禎雷厲風行,但又缺乏安全感,做事急於求成,任用的官員往往還未能得到施展才華,便被拿下,輕則貶謫戍邊,重則處以極刑,令臣下心寒,結果是適得其反。崇禎在位17年,刑部尚書更換了17位,其中9人因在審案意見不同,受到不同程度處罰。而明朝一個朝代,內閣大臣才160餘人,崇禎一朝就佔了50人之多,佔1/3。雖說早期也有孫承宗、錢龍錫等較為有才的閣臣,但過於耿直,既受到崇禎的厭惡,也受到奸佞之人的排擠,留下了一幫平庸之輩,夾雜了《明史》奸臣傳中的兩位,溫體仁與周延儒。

晚明學者劉宗周評價崇禎: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為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之不已,轉為猜忌。

如此,這樣被殺的重臣:總督有7人、巡撫有11人。或失職,或猜忌。其中比較為人所知的是薊遼督師袁崇煥,雖說有爭議,但不可否認其在遼東建立的功績。《明史·袁崇煥傳》: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可見袁崇煥對於遼東的重要性。此外,1642年,崇禎還殺了鎮壓農民起義有功的總兵賀人龍,可以從其死後,農民起義軍酌酒相慶:“賀瘋子死,取關中如拾芥矣!可看出賀人龍對於起義軍的威脅。

煤山自縊

崇禎盡乾些“自毀長城”、“親者痛仇者快”之事,加上明清小冰期帶來的糧食減產,災民增多。此消彼長之下,腹地的農民起義與關外的後金八旗,兩股力量使得崇禎“顧得了頭顧不了腚”,但此時崇禎的理想還是召喚著他,企圖南遷,東山再起。但現實又擺了崇禎一道,他不願意主動提出南遷,這樣不體面。只不過,早已離心離德的崇禎朝廷誰還敢提呢?見多了鬼,還不見黑嗎?如此,眼見“中興”理想的逐漸遠去,慢慢熄滅了那團火。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時,崇禎累了,留下了“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的最後體面。試問如此一個朝廷,若“一以貫之”,即使遷都南京,攻破南京城,難道不是時間問題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