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化+元素混搭,文化類節目發展迎來新契機?

將經典文化、古風傳統通過節目載體演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度,也要考慮到這類節目的還原度。切忌淺嘗輒止,走馬觀花。

來源:金牌輿情官

臨近年底,《上新了·故宮》《一本好書》等一系列文化節目齊齊發力,可以看到的是,文化類節目早已拋棄早期的“詩詞歌賦”等舊幾樣,轉而積極尋找題材藍海,以期尋得類型節目新的突破口。

文化+ 賦能文化類節目創新

長久以來,漢字、成語、詩詞可以說是文化節目的重要板塊。一段時間內,文化類節目彌漫著濃濃的中國風,比如回溯中國猜謎傳統的,央視《中國謎語大會》;比如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貴州衛視《最愛是中華》等。

而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爆款的誕生,以及大量同質化節目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此類節目的創新發展。如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創新地提出了“歌改戲”的節目形式,這檔全國首檔原創明星戲曲真人秀節目,雖然水花平平,但其傳統與時尚碰撞的節目形式,還是給了業界一定的思考。

又如,今年開播的《經典詠流傳》,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和詩以歌”的創新形式,讓觀眾耳目一新,更是在豆瓣上拿下8.7的高分。

北京衛視《非凡的匠心》則是將傳統工匠精神與文化結合,以故事推動節目敘事發展。《王者歷史》甚至將遊戲和歷史做串聯。

此外,《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化節目以年輕的視角重新解構了古老的國寶文物,傳統的文化得以更鮮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也進一步拉近了與年輕觀眾的距離。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各大電視台和影片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包括《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爆款。

而在18年,隨著年底幾檔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一本好書》《上新了·故宮》等節目的開播,讓觀眾看到,文化類綜藝也迎來了更細化的分類。

《贏在博物館》以博物館為觀察主視角,號召觀眾走進博物館、熟悉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國樂大典》以民樂為切入口,通過邀請不同民族的樂團同台競演,展現出民樂的不同側面;《小鎮故事》中,中國散落各地特色的小鎮,成了有待挖掘的瑰寶; 山東衛視的《非遺說》打出了中國首檔非遺傳承創新文化類節目的旗號。

文化類綜N代何以難常青?

可以看到,文物、博物訪古、采風、工匠、詩詞歌賦、文化類節目的樣式愈發的豐富多樣。而在表現形式上,文化類節目早已打破過去以演播室為主的固定形式,既有延續演播室競技的、也有強調角色互動的、當然實地探訪的也不在少數,文化類節目愈發精致的節目包裝也讓觀眾稱讚不已。

有意思的是,越來越多的文化節目將視角外延下沉至下線,以期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提高節目熱度,如《上新了·故宮》就通過頂尖跨界設計師,每期誕生一個引領熱潮的文化創意衍生品,進一步延展故宮文創IP的熱度。

據統計,除了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和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做到了第5季之外,其他地方衛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有綜N代的寥寥無幾。

將經典文化、古風傳統通過節目載體演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度,也要考慮到這類節目的還原度。切忌淺嘗輒止,走馬觀花。

“文化”元素或隻成了這些節目攬在身上的一塊招牌,文化類節目,應避免過度娛樂化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那麽,不斷細分精細化經營,就能成為文化類節目煥發新生的新契機嗎?文化節目如何才能跳脫出曲高和寡的困境,真正地實現向年輕人傳播和擴散呢?這顯然不是一個節目、或者是兩個節目就能解決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