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相比於原子彈,電影的威力其實更大

2018年,9月8日,法國哲學家保羅·維利裡奧逝世。

保羅·維利裡奧是1970年代以來最富原創力的法國哲學家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城市建築家、隨筆作家。

1963年,維希留與建築師克羅德?巴巨集成立“建築原則”團體,並發行同名刊物,宣揚建築的“傾斜功能”(水準與直角被徹底棄絕),曾先後完成兩棟建築作品。

1973年起執教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ESA),直到1999年退休。維利裡奧的哲學著作圍繞著一系列以科技、速度、城市、虛擬、事件、意外及失序為核心的概念群。

南京大學出版社曾出版保羅·維利裡奧的著作《無邊的藝術》《視覺機器》,收入在《激進思想家文叢》中。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深度書評,關於保羅·維利裡奧的另一本著作《戰爭與電影》。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6月4到6月6日,美軍進攻中途島,雙方展開慘烈廝殺。

為了宣傳戰爭,讓美國人民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迫在眉睫,鼓舞更多的美國人參戰去贏得勝利,大導演約翰·福特拍攝了紀錄短片《中途島戰役》。

但當時的文化環境處於“戰時管制”狀態,任何文化產品都要接受軍方宣傳部門的審核檢查。

這部彩色紀錄片裡,充斥了大量的戰爭場面,尤其是有屍體之類的駭人場景——擔心它不能順利過審的約翰·福特就想了一招:特意在片中加了一個羅斯福總統兒子吉米·羅斯福的特寫畫面。當然,總統兒子的這個特寫畫面,不知道哪裡拍的,也不知道哪裡剪輯來的,用約翰福特自己的話說:“為了確保作品的聖潔,所有手段都是合理的。”

《中途島戰役》截圖(1942)

事後的歷史證明,這個畫面不僅幫《中途島戰役》順利通過審查,更幫了美國一個大忙:它讓美國人第一次看到彩色的戰爭場景,且鏡頭貼近前線的操作,一下子把美國人拉到了殘酷的戰場上。而在這之前,即便是戰爭電影,也都是逃避現實的,甚至還充斥著各種不切實際的戰爭幻想。直到《中途島戰役》,美國人才真的在電影裡見識到戰爭的殘酷,尤其是在這麽殘酷的環境裡,美國人還能獲勝。

《中途島戰役》的轟動效果,不亞於美國本土傳來的珍珠港被偷襲的消息。它極大地鼓舞了美國人從軍參戰的心理,不僅迅速擴充了兵員,甚至連戰鬥士氣都空前高漲。

也就是說,《中途島戰役》從兵員和士氣兩個維度,幫美國人打響了太平洋戰爭的前哨戰,甚至直到戰爭結束之後,這部紀錄片還多次被人提及。

無獨有偶,作為首個紀錄戰爭的彩色紀錄片,《中途島戰役》的製作消息,傳到了同為影迷的希特勒耳朵裡。顯然,黑白的《意志的勝利》已經不能滿足這個憤怒的德國小鬍子了。

他大大地申斥了時任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的戈培爾:美國佬都能搞個彩色的紀錄片鼓舞全民士氣,德意志民族怎麽能落後?

誠惶誠恐的戈培爾找到擅於在銀幕上進行大場面調度,更懂得將情緒和意識形態灌輸到給觀眾的德國導演法伊特·哈爾蘭(他曾憑《失去的痕跡》和《統治者》榮膺威尼斯電影節墨索裡尼杯),讓他根據科爾貝格市民曾奮勇反抗拿破侖軍隊的歷史事實來拍攝一部彩色戰爭片,這就是1945年1月30日公映的《科爾貝格》。

為了這個項目,當時的納粹德國政府也是不遺余力地扶持,其880萬帝國馬克的製作成本,不僅是納粹德國歷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的大製作。更何況該片前後還投入了兩萬名德國士兵參與拍攝,其盛況可想而知。

《科爾貝格》截圖

遺憾的是,這部空前盛大的戰爭電影,製作完成後已經是1945年初,納粹德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被應用的盟軍給解放。無奈之下,他們把首映選擇在法國拉羅舍爾的大西洋海岸軍事要塞裡——因為那裡是為數不多的法國德佔區。最終這部電影也沒能發揮出像《中途島戰役》那樣感染國民奮勇參戰的勇氣和決心。

四個月後,納粹德國被終結了。

《中途島戰役》和《科爾貝格》都是為鼓動戰爭而作的電影。命運的不同固然是時勢使然,但組織者利用它們鼓動人心的企圖確實不謀而合的——按照法國哲學家保羅·維利裡奧在《戰爭與電影》裡的觀點就是:在知覺化的戰爭下,電影順理成章的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新的武器。

《戰爭與電影》

保羅·維利裡奧 著

孟暉 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