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壞孩子”上海萊士的“失足與救贖”

一則中國生物已成功製備出用於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消息“引爆”了A股血製品板塊。曾經的“血製品一哥”上海萊士再次回到投資者的視野。與過往風光無限不同的是,上海萊士近幾年被“炒股”失利虧損、巨額商譽、股權質押強平“陰影”籠罩,股價也一落千丈。或許是“痛定思痛”,“壞孩子”上海萊士2019年表示重返血液製品賽道,聚焦主業。

2月13日晚間,在新冠肺炎治療方面傳來重磅消息。中國生物宣布,已完成對部分康復者血漿的采集工作,並已成功製備出用於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投入臨床救治重症患者。

在與疫情的對抗中,主要應用的血製品有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換句話說,新冠疫情可能在短期內帶來了治療性血製品的大量需求,對於曾經的“股神”上海萊士來說,或許也是重新起航的重要動力之一。

2月14日早盤,血液製品相關公司及概念股開盤集體衝高。上海萊士盤中曾漲停,收漲7.84%。事實上,2月5日起上海萊士就連續兩日漲停。這也是其股價“平穩”了11個月之後的大幅上漲。不過距離其曾經千億市值,仍然還很遙遠。

//

並購而來的千億市值

//

上海萊士所處的血製品行業,牌照稀缺,行業壁壘較高。因為需求旺盛,行業整體毛利率都處於50%以上的水準,是一個躺著也能賺錢的行業。但在血漿資源存在稀缺性和采漿能力限制的情況下,血製品行業核心的發展戰略是並購擴張。

當然此間也有一個說法是,上海萊士在登陸資本市場後的前5年,可謂“波瀾不驚”,市值從2008年的48億元爬升到2012年底的61億元。但是2013年,上海萊士的實控人之一鄭躍文在2013年引入了市值管理團隊。通過收購、重組利好推動股價上漲、市值上升。

從2012年開始,上海萊士開始提出並購的擴張計劃。2013年上海萊士並購了邦和藥業,2014年上海萊士又並購了鄭州萊士及同路生物,之後又收購浙江海康等。

頻繁的並購使上海萊士的資產規模從2013年底15.75億急劇上升到2015年的115.56億。其股價也從2012年底14元/股左右上漲到2015年最高的94元/股(除權價),對應市值達到1321億。而這也是2015年年底A股醫藥行業最高的市值,超過當時的恆瑞醫藥和康美藥業。同時上海萊士在並購中,營業規模擴大,采血漿能力增強,實現了從行業第四到老大的跨越。

或許是想更上一層樓,2015年上海萊士竟“誤入歧途”。2015年1月20日上海萊士開始使用自有資金用於風險投資,後於2016年2月,上海萊士將投資額度從10億元上調為40億元。

2015年正是A股牛轉熊的一年,而上海萊士卻在這一年因為“炒股”而大幅“催肥”了業績。也是在這一年,上海萊士開始被稱為“醫藥界股神”。數據顯示,在2015年-2017年,上海萊士在A股市場分別獲得股票投資收益8.7億元、6.72億以及4.27億元,佔公司年度淨利潤比例分別高達58%、40.7%和51.3%。上海萊士儼然變成了“炒股”和血製品雙輪驅動的公司。

但“股神”最終也失手了,2018年上海萊士炒股大幅虧損,這也導致2018年全年上海萊士實現歸母淨利潤為虧損15.18億元。

//

“炒股”失利,寄希望於跨國並購穩市值

//

不知是為了彌補投資虧損,還是害怕股價的大幅波動。2018年2月,上海萊士又發布了一項擬“蛇吞象”的跨國並購公告,交易作價約400億元。而且,連續停牌了10個月。

不過,投資者似乎並不账,12月7日上海萊士複盤後,遭受連續10個跌停,股價直接跌去65.12%。

此外,當時上海萊士炒股失手導致業績虧損所暴露出來的不僅僅是投資的問題,公司經營也面臨著極大的風險。上海萊士收購的兩家子公司鄭州萊士、同路生物接連未達成全部業績承諾,而上海萊士隻計提了幾百萬的商譽減值,當時上海萊士账上積累了50多億的商譽。“商譽”的地雷還沒有炸完,意味著來年還要繼續爆炸。這也導致機構下調其評價。

而截止2018年12月6號,上海萊士的兩大股東鄭躍文和黃凱基本押上了兩人在上海萊士的全部身家,質押34.62億股,佔所持股份的97%,滿倉操作,動彈不得。

股價不僅是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體現,也是影響股權質押進行二次融資的重要因素。但當股價大跌到質押平倉線之時沒有補充質押股,導致被動減持的事情,更是會對上市公司信譽造成影響。

事實上,從2018年12月開始,上海萊士公告不斷,而其基本內容就是控股股東股票質押違約,存在可能被動減持風險,整個公司迎來被動減持潮。2018年12月19日控股股東萊士中國被動減持25萬股、科瑞天誠一致行動人科瑞金鼎被動減持101萬股,2018年12月20日,科瑞天誠再遭強平,被動減持1300萬股。

2019年1月8日,上海萊士公司另一控股股東科瑞天誠一致行動人科瑞金鼎質押給華融證券的2896.99萬股上海萊士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因股價低於平倉線且未能履行補倉義務等而構成違約,華融證券有權對質押的標的證券進行違約處置,可能導致科瑞金鼎被動減持,違約股份佔上海萊士總股本的0.58%。2020年1月17日晚間,上海萊士公告稱,收到控股股東萊士中國《被動減持計劃實施期限屆滿的告知函》。公告稱,自公司2018年12月8日起,萊士中國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被動減持4.05%的公司股份。

//

“自我救贖”,回歸主業?

//

或許是痛定思痛,面對公司的巨虧,早在2019年5月24日,上海萊士在回復上交所年報問詢函的時候表示:“公司不再參與新的證券投資,原有的證券投資也將在未來適當的時機逐步實現退出,今後將不再進行證券投資。”並表示要重返血液製品賽道,聚焦主業。

根據此前該公司發布的業績預告,上海萊士也將扭虧為盈,預計2019年將實現淨利潤5.94億元至7.26億元。而始於2018年的跨國並購事項也於2019年12月26日獲得證監會核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海萊士被“炒股”耽擱的這幾年,血製品行業整合頻發,曾經的對手秣馬厲兵,天壇生物收購三大血製、博雅大股東收購丹霞,有望注入體內、國際巨頭CSL收購中原瑞德等;再加之血製品行業規模效應顯著,泰邦、天壇和博雅等陸續新建生產基地和擴產能,進一步加劇競爭,提高市場集中度。

得益於近幾年兼並收購,天壇生物已成為“血製品一哥”。2018年,漿站數量上天壇49個,上海萊士41個,華蘭25個,泰邦15個。單漿站平均采漿量上,泰邦66.7噸/站居首,華蘭44噸/站次之,天壇32噸/站,上海萊士28.8噸/站。2018年采漿量,天壇生物以1567.07噸居首位,上海萊士1180噸次之,華蘭生物和泰邦生物在1100噸左右。

從數據可以看出,漿站數量和年采漿量被天壇生物超越,單漿站平均采漿量在四家中墊底。

被“炒股”耽擱的這幾年,上海萊士錯過了黃金的收購兼並期,將“血製品一哥”的地位拱手相讓。而現在擺在上海萊士面前的是強有“強敵”天壇生物,後有“追兵”華蘭生物和泰邦生物。

對於上海萊士來講,目前已經“失去”了成為千億血製品市值的最好時機,剩下的便是如何與其它“強敵”分割原有市場規模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