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 專家就最終戰勝疫情建言

核心閱讀

中國科技界將繼續堅持科研和防控一線相結合、產學研用相結合,積極構建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突破體系,以更加務實有效的舉措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繼續分享科研成果和抗疫經驗,為最終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創新智慧和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對世界各國人民的安全帶來威脅,也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新的挑戰。

9月24日至28日,以“智慧、健康、碳中和”為主題的2021中關村論壇在北京舉行。作為三大主題之一,健康成為主論壇及多場平行論壇的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專家們從疫苗研製、藥物研發等角度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分享了真知灼見。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強調,病毒無國界,危機面前,各國人民更加體會到命運休戚與共,需要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才能共渡難關。中國科技界將繼續堅持科研和防控一線相結合、產學研用相結合,積極構建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突破體系,以更加務實有效的舉措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繼續分享科研成果和抗疫經驗,為最終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創新智慧和力量。

24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疫苗是控制傳染病最有力的技術手段,是應對疫情常態化的最有效措施。截至目前,我國已有5類24個新冠病毒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有9個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4個疫苗已附條件上市。同時,我國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出口援助超過5億劑新冠病毒疫苗。

無論是研發技術路線、疫苗品種數量、品種類型豐富程度,還是研發進度,中國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均處於全球第一方陣,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中國和國際社會的防疫防控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指出,中國科學院將新冠病毒疫苗研發作為抗疫科技突破的重中之重,確定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mRNA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同時並舉路線,中科院研發的滅活疫苗已取得國家藥監局的有條件上市許可。今年3月10日,中科院研發的重組蛋白疫苗在國內獲批緊急使用,成為國內第四款進入臨床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第一個獲批臨床使用的新冠重組疫苗。

張亞平透露,中國科學院已經部署下一代疫苗研發新技術,確立基礎研究青年團隊項目,著力研究長效免疫形成機制相關的科學問題,支撐冠狀病毒長效疫苗研發的技術創新。

張亞平表示,中國科學院期望與全球創新機構的科學家們攜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同在疫苗研發與重大疫情防治等領域開展有效合作與研究,努力解決人類面臨的生命健康科技難題。

德爾塔變異株造成突破感染

雖然我國和歐美的疫苗已經被廣泛接種並卓有成效,但是新的變異株層出不窮,降低了疫苗的成效,突破感染不斷發生。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和最有效的方法阻止病毒傳播?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認為,目前德爾塔變異株在全球造成普遍突破感染。除空間隔離外,避免突破感染的有效措施是接種第三針加強針。

在謝曉亮看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第三針的最佳接種時間,是在接種第二針之後的6個月,效力至少可維持9個月。

謝曉亮解釋說,第二針疫苗接種者血液的中和抗體滴度在幾個月內明顯減弱,但體內的免疫記憶仍未丟失。即便在滅活疫苗第二針接種12個月以後,接種加強第三針仍能在7天之內喚醒免疫記憶,有效抗禦德爾塔變異株。

謝曉亮透露,雖然變異株使很大一部分中和抗體完全失效,但他們已經研發出一個全譜的、可以抵抗所有現存主要變異株的單個(不是配對)抗體藥物,能夠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異株。

這種抗體藥物的成本低,可以廣泛使用,並且這些抗體還可以作為預防藥物,不會引起免疫反應,在一個月或者數月內在人體內降解,特別適合對疫苗不良反應或者不適用的人群,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夏寧邵同樣認為,目前已經公布三期臨床結果新冠病毒疫苗的有俄羅斯、中國、美國、英國、印度等國的12家公司,現有疫苗保護力不完全一樣,但是對有症狀特別是重症和死亡的保護效果比較好,對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尚不理想,難以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病毒遺傳漂變導致病毒抗原性的改變,個別變異株已出現對疫苗的逃逸特徵,仍需研發更為強效廣譜的疫苗。

智慧醫療破解醫療供需矛盾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影響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衛生健康問題重要性更加凸顯,如何解決有限醫療資源和無限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論壇的熱點話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董家鴻教授坦言,目前中國醫療資源配製不均衡、供需矛盾突出的現實是,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慢病患者發病率增長,全國只有360萬執業醫生,醫院和床位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尤其是基層醫療資源十分匱乏。

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性重塑我國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董家鴻認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關鍵,就是醫療衛生系統從過去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轉變,重塑以全民健康為目標的新型健康衛生醫療體系,成為深化醫改最為迫切的任務。

據董家鴻介紹,我國健康醫療體系的重塑重點布局在強基層和建高峰維度上。建高峰是針對重大疑難疾病和重大的健康問題進行研究,由國家醫療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牽頭聯合三級醫院組成的專科醫聯體承擔。強基層是由區域三級醫院牽頭整合城區和縣域基層的醫療機構,形成區域性的健康醫療聯合體,提供集預防、診療、康復、管理和高齡照護為一體,覆蓋社區全人群的醫聯體。

“不管是醫聯體還是健康醫療聯合體,都需要通過智慧醫療進行系統化整合,提高效率,形成閉環式的多方協作共贏的大健康醫療服務體系。”在董家鴻看來,智慧醫療是解決我國醫療供需矛盾,提高成本效益的必由之路。

董家鴻解釋說,要將現代的數字科技深度融合到健康醫療實踐,通過全要素、全流程、全鏈條的系統優化實現覆蓋全人群、全生涯、全維度的照護,最終為民眾提供優質、高效、經濟、可及的價值醫療。

真正的智慧醫療是服務以人為本的醫療。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伊龍認為,智慧醫療除在醫療和服務以及科技創新方面,起到輔助擴展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提供更加人性化、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智慧醫療最初級的層級,是用數據的互聯互通、AI等新技術,促進醫療便捷化。中層次的層級則是3D列印、數字手術等運用其中,而且在創新型醫院及智慧醫院建設中,融入臨床科技創新,用智慧數字新的技術更好創造醫療環境的創新產品、藥物研發等。

王伊龍提醒,建設智慧醫療周邊生態時,不能一味追求一些技術和產品,也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數據標準問題、智慧醫院建設的倫理安全、數據安全、隱私及其邊界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