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設計靈魂離職,走下神壇的蘋果設計將去向何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2015年升任CDO(首席設計官),退出具體的產品設計工作之後,在賈伯斯的“遺作”Apple Park完成之後,“設計靈魂”Jony Ive終於如願以償地從服務了近30年的蘋果正式“退役”。

據Bloomberg的報導,Jony Ive早已萌生退意。在Apple Watch發布之後,Jony Ive就開始逐步退出日常管理工作,甚至一周才去公司兩次。

究其原因,無論是iPhone、iPad還是Mac、Apple Watch,Jony Ive確立的設計語言都已經定型限。蘋果的重心已經從外型突破轉向了修煉“內功”。Jony Ive最為癡迷的工業設計在蘋果已經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

銀匠家庭出身的Jony Ive對於視覺、觸覺層面的“物理感受”極為著迷,對於電子產品材質和製造工藝的探索是其蘋果生涯的主要成就,從iMac的彩色透明塑料外殼到iPod的白色滾輪,再到2003年的銀灰色鋁合金材質以及後來的Unibody一體化工藝。

iPhone 5C是Jony Ive試圖在手機設計中引入塑料材質的一次嘗試,繽紛的色彩、聚碳酸酯的塑料,露出彩色後背的保護殼,Jony Ive試圖複製糖果色iMac對於當時同質化PC的顛覆。

被從角落裡發掘出來的Jony Ive當時和賈伯斯一樣憤世嫉俗:“計算機產業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已經保守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而手機在iPhone橫空出世之後也正在變得千篇一律,似乎在重走個人電腦的發展之路。

然而,與糖果色iMac受到的追捧不同,iPhone 5C並未改變人們對於塑料根深蒂固的“廉價”印象,在以材質分高下的等級序列中,人們對於手機看上去如何遠比摸上去如何更加在意。

Jony Ive主導設計(同時聲優出演)的最後一款產品2019Mac Pro就被指和多年前的Power Mac Cube大同小異,“刨絲器”的新散熱孔設計有種厭倦了自我重複而放飛自我的感覺。

而用戶對於屏佔比、攝影能力變本加厲的追求,讓iPhone一再陷入攝影頭凸起、瀏海屏、浴霸三攝的妥協之中,從設計神壇上一步步走下。Jony Ive也被指離開了賈伯斯之後江郎才盡。

然而,輕薄機身與單反級攝影、全面屏與自拍需要,歸根結底是手機在展示介質(理想形態是一塊輕薄如紙的玻璃)與外界互動之間的矛盾。賈伯斯時代這樣的矛盾尚未顯現,如今這樣的矛盾正在越來越突出。

在螢幕技術有所突破之前,手機的一體化只能一點點被犧牲,外形和功已難以兼顧。只不過蘋果還沒有倒退到升降結構的地步。

用戶吐槽歸吐槽,面對更好的拍照效果和更寬廣的螢幕,用戶依然會“真香”,只是各種尚不成熟的“奇技淫巧”的吸引力正在越來越大,iPhone的銷量雖然不至於斷崖式下跌,但因為再沒有驚喜而持續疲軟。

而對於屏佔比的極端追求,正在壓倒性地主導手機設計潮流。無論是機械機構、雙面屏、折疊屏等創新,都是為了追求極致屏佔比,這讓瀏海屏一用三年的iPhone顯得落伍。

蘋果之所以堅持 Face ID,背後是從“被動互動”到“主動感知”的互動邏輯,雖然目前的Face ID人機互動的潛力未被充分挖掘,目前的應用場景仍停留在手機解鎖和動畫表情層面。

短期看來,正是集成了環境光傳感器、距離感應器、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點陣投影器的Face ID使得iPhone無法捨棄瀏海屏設計,即使屏下攝影頭技術成熟,結構光模組對於螢幕透光率依然有更高的要求。

從Face ID的主動感知到HomePod的環境感知、AirPods的生物感知,Apple Watch的健康感知,蘋果設計的重心已經轉移到螢幕之外的下一代人機互動。

然而,基於感知的人機互動由於過於超前,應用場景局限,目前尚未充分展現其商業潛力。iPhone的瀏海被人詬病,HomePod由於封閉生態而銷量不佳,全球降價,唯有AirPods因為其出色的感知能力而成為蘋果近年來最成功的產品。

一向“甘為人後”,在用戶體驗足夠成熟之前不輕易出手的蘋果,雖然專利庫中武器齊備,卻因為不屑“搶跑”而給外界創新不足的印象。一年一次新機發布的迭代速度和單一產品線,使蘋果沒有余地進行多樣化的技術路線嘗試。

而Jony Ive奉行的“it's easy to make it different, it's harder to make it better”理念,在計算設備同質化的時代,已經顯得過於保守。用戶對於different的渴望有多大,對於蘋果的失望就有多大。離開了賈伯斯的Jony Ive很顯然缺少獨自開拓新產品線的權力、魄力和執行力。

根據庫克向投資人的許願,蘋果的下一款革命性產品有可能是AR眼鏡,然而這需要技術和製作工藝的突破(比如解決續航難題)以及全新的互動方式,而Jony Ive更擅長於完善現有技術的體驗。

工業設計出身的Jony Ive一手打造了蘋果的產品風格,簡約清晰、去除矯飾、親切易用。 這種設計理念也讓他成為擬物設計的敵人,親自主導了“扁平化”的iOS 7,從底層邏輯出發重構iOS 系統的信息層級與架構,拋棄對於物理世界事物的模仿,而是在通過毛玻璃、動態效果、卡片、漸變色等為數字界面賦予“物理感”。

自此之後,基於螢幕的人機互動只剩下了功能完善與小修小補,iOS和Mac OS的協同融合。至於螢幕之外的人機互動,則非Jony Ive的興趣之所在。

不僅如此,用戶對於OS的關注已經轉移到對於應用和內容的關注。蘋果在努力從一家硬體公司轉型為服務及內容公司。

在Jony Ive正式離職之後,蘋果將不再保留CDO(首席設計官),蘋果的最高設計負責人 Evans Hankey(工業設計)和 Alan Dye(人機介面設計)會向COO(首席運營官) Jeff Williams 匯報,而不再向Tim Cook匯報。這意味著設計在蘋果內部地位的進一步下降。

在人類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遷移過程中,Jony Ive扮演了鋪路搭橋的工作,他對於產品材質、物理感知和設計細節的追求,讓初入數字世界的我們熟悉而親切,他讓電子產品從冷冰冰的望而生畏之物,變成融入家庭的一員,又進一步成為身體的自然延伸。

如今,我們對於數字世界的興趣已經遠遠超出了對於物理感知的興趣,對於螢幕設備的唯一需求只有全面屏,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準備進入科幻電影中那個不再有實體設備的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