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食+真人秀+紀錄片是綜藝節目的新嘗試

  【今日看片】

  

  在各種真人秀節目充斥熒屏的當下,各家都在想方設法通過規則、嘉賓陣容和眼花繚亂的後期剪輯製作,讓節目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但是韓國這檔《街頭美食鬥士》卻另辟蹊徑,在真人秀中成為一股清流。前兩集關於成都和香港街頭美食的節目一下子吊起了中國觀眾的味蕾。可以說,從節目製作和後期剪輯來看,這部美食綜藝和以往我們了解的美食節目截然不同。

  既是綜藝,又是紀錄片

  我們過去的美食節目,情節要麽是探店行銷,要麽教你如何做菜。近年來有一些美食綜藝,比如《拜託了冰箱》,屬於明星出鏡,素人做菜,把故事和美食相結合,最後評選冠軍隊伍的模式。有的綜藝像《頂級廚師》,比較符合真人秀的一般定義,即真人出鏡,強調實時現場直播,不是角色扮演,聲稱百分百反映真實的電視節目。

  另外一類美食節目類似於《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這樣的紀錄片,因為有“紀錄”二字,所以更注重真實,通過對食物的歷史、人的故事的描述來呈現節目。與真人秀相比,這類節目沒有太多娛樂性質。

  韓國綜藝《街頭美食鬥士》通過真人出鏡,從主持人口中得知食物的歷史,同時利用綜藝的剪輯、配樂、後期等手段對節目進行加工,呈現出了“紀錄片綜藝”的複合感受,讓比較靜態的紀錄片有了更多觀眾的參與感,更生動了。這個節目只有一個主角出鏡,就是主持人白鍾元,他是韓國美食節目中的常客,參與製作過很多成功的節目。而該綜藝的製作方是製作出《請回答》系列和《鬼怪》系列的韓國tvN電視台。

  剪輯後期綜藝化,全面展示食物特點

  《舌尖上的中國》前兩部的導演陳曉卿曾說他喜歡小店,除了味道,那裡舒適隨意的市井氣也很吸引人。這部綜藝的立意也是描繪世界上各個城市的街邊小吃。第一集在成都,一開始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主持人的中文很好,他說自己的中文是在餐廳點菜中學會的。汪曾祺認為:“許多東西不吃,‘下去’,很不方便。到一個地方,聽不懂那裡的話,也很麻煩。”潛台詞就是入鄉隨俗。只有與當地人打成一片,才能尋得至味。中文優勢讓白鍾元可以跟環境有更多互動,讓觀眾有了浸入感。

  其次就是令人驚豔的剪輯功力了。我們很少在美食節目裡看到的剪輯方式出現在了這檔節目裡。食物被塑造成了明星,有時會有閃光燈不斷閃爍的鏡頭,就像巨星出場。倒放的手法也被應用在食物上,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兩小無猜》裡都出現了這樣的手法,以體現人物過去與現在的變化。用在食物上,一盤做好的美食通過倒放,撥開一層層配料,最終還原到食物的原材料,如把豆花還原到大豆,紅油還原到油菜。這種戲劇化的操作,讓節目的節奏錯落有致。

  採用聽覺新概念,給觀眾耳朵帶來享受

  這部綜藝的配樂可謂五花八門,爵士、古典、民樂、搖滾……看似混搭的組合在成都的老街和香港的街道上得到了和諧統一。因為我們是在現代人角度審視食物,不需要總趴在歷史的故紙堆。所以即使是在中國的小鎮上,在周圍環境一副田園詩的情況下,配上現代鼓點,也毫無違和感。優秀的配樂讓畫面和動作踩到每個節奏點。樂曲結束,美食出鍋,在視覺和聽覺上都是一種享受。

  另外,聲音技術的革新也讓食物能更直接地傳達給觀眾。一般美食節目會把做飯和吃飯過程的聲音展現出來,這部綜藝是把一些更細小的聲音描繪出來,如製作豆腐時手攪拌黃豆的聲響,串串蘸乾碟的聲音。通過電視節目,我們的感知被放大,就像是給觀眾創造一場ASMR體驗(這是一個用於描述感知現象的新詞,其特徵是: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或者感知上的刺激而使人在顱內、頭皮、背部或身體其他範圍內產生一種獨特的、令人愉悅的刺激感)。這就是新概念在綜藝中的應用。

  美食節目要有文化,但也要有現代的視野。敢於嘗試不同元素,做加法的同時也要做減法。這部綜藝沒有太多綜藝特效,一開始讓人覺得更像紀錄片。但隨著節目逐步推進,戲劇化的剪輯,視覺和聽覺技術的介入,讓它變成了一部活色生香的美食真人秀。

  □刺蝟果(影評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